民族食俗

民族食俗

中華民族有關飲食的風俗習慣 。一個民族 、一個地區的食俗不僅與地緣、物產等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有著必然和不可分割的關係,而且還反映了人們在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觀念和傳統意識。因此,中華民族食俗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食俗
  • 地位: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分類:滿族食俗、蒙古族食俗、回族食俗
  • 材料:五穀、蔬菜、肉類
  • 定義:中華民族有關飲食的風俗習慣
傳統飲食,滿族食俗,蒙古族食俗,回族食俗,藏族食俗,

傳統飲食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傳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係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 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滿族食俗


滿族人口約982.1萬,主要居住在東北三省、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滿族以稻米、麵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製,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醃製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的常吃的菜餚。

蒙古族食俗


蒙古族人口480.6萬,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自古以畜牧和狩獵為主要經濟手段,被稱為“馬背民族”。蒙古族擅長烤、煮、燒。以肉奶製品為主食。並且嗜飲奶茶及馬酒。

回族食俗


回族人口約860.2萬,遍布全國各地。主要從事農業.偏愛麵食,尤其擅長製作油炸麵食。回族是中國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按照《古蘭經》規定,禁食豬、馬、驢、騾、狗以及一切自死的動物。無論牛、羊、雞禽,均需阿匍屠宰才可食用。

藏族食俗


藏族人口459.3萬,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從事畜牧業。習慣吃青稞炒制的糍粑,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羊肉為主,部分地區有不食飛禽和魚類的習慣。好飲藏族特有的穌油茶和青稞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