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

狹義地講,所謂中國民族音樂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而廣義上,民族音樂是泛指中國音樂家所創作的的音樂和具有中國五聲色彩的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音樂
  • 概述: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 基本特點:是由指宮、商、角、徵、羽
  • 風格特徵:線條 和諧 意境
  • 三大來源: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
  • 歷史沿革:夏、商、西周
基本概念,基本特點,風格特徵,三大來源,歷史沿革,文化交流,發展趨勢,

基本概念

民族音樂就是產自於民間,流傳在民間的,表現民間生活,生產的歌曲或樂曲。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認識中國音樂,不能僅僅會唱一些中國歌曲,聽幾段傳統樂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從而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內涵,了解它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歷史價值。
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民族音樂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中國音樂是人類歷史上起源最早的音樂之一。根據考古發掘和史書記載,我們的祖先大約在7000年前就已經能用禽骨和陶土製作出骨笛和陶塤這樣的吹奏樂器。到伏羲時代,已經能發明絲弦樂器、古琴和瑟,黃帝時代已有笙簧創製和音律理論出現。這些發現都說明,我們的祖先在當時已經具備了對音樂相當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後來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使得中國音樂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內容豐富,理論完備,特色鮮明的中國音樂體系。這一體系不僅深深植根於中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之中,還被傳播到世界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音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音樂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國文化的交流密切相關。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四域音樂(指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區)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風格的音樂。如中國西部的音樂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徵,東部的音樂則具有柔和抒情的特點,南方水鄉的音樂則委婉動聽。除此之外,中國的新疆、西藏、內蒙、雲南、台灣等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也各具風格。因此我們說,中國音樂是一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音樂。從音樂的創造主體上來說,中國音樂是一種包括了漢族在內的中國各民族的音樂。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開始傳入中國;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國與西域各民族交往密切,大量西域音樂傳入我國,對我國的音樂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近代,隨著清朝末年“學堂樂歌”運動的開展,中國與西方等國家的音樂交流不斷加深,大量西方音樂開始傳入我國,如西方音樂中的交響樂、歌劇、舞劇,以及樂律中的大小調,樂器中的鋼琴、小提琴,演唱方法中的美聲唱法等。這些交流,進一步加強了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的融合,加快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和改革的步伐。

基本特點

首先,從音樂的構成上來說,中國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於簡譜中的1、2、3、5、6。民族音樂中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音樂一般都是由五聲音階寫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樂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過去經常有人把唱歌不準的人稱為“五音不全”,這裡說的“五音”就是指五聲調式中的這五個音。
其次,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中國音樂注重音樂的橫向進行,即旋律的表現性。與中國的書法、繪畫等藝術一樣,在藝術風格上,中國音樂講究旋律的韻味處理,強調形散神不散。傳統的中國音樂作品在旋律進行上常常以單旋律的方式進行,對和聲的運用較少。如人們熟悉的中國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種樂器的獨奏曲目。合奏音樂一般用在宮廷典禮、宗教儀式、迎神賽會等大型場合,這與講求和聲效果的西方音樂是有較大區別的。
再次,中國傳統音樂與舞蹈、詩歌等姊妹藝術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古代,音樂一般都離不開舞蹈,如遠古時期的..《六代樂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後興起的戲曲音樂都體現了音樂與舞蹈結合。
古代的詩歌一般分為詩、詞、曲三類,開始都是用來演唱的,只是後來詩歌的功能有了分化。從現代音樂角度來看,歌曲的歌詞大都是押韻的,一首好的歌詞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詩歌。
另外,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們通常把這種中國人千百年來在音樂實踐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國人欣賞習慣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點是:強調聲音的明亮與甜美,語言生動與感情質樸,強調行腔的圓潤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講求氣息的運用,並以真聲演唱為主。近年來,我國聲樂工作者在繼承我國民族傳統唱法的基礎上,不斷借鑑和吸收美聲唱法的特點,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學,生命力更強。
中國的戲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種,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國戲曲種類很多,不同的戲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戲曲唱法以京劇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劇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劇中的生、旦、淨、末、醜五種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複雜多變,真假聲並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鮮明的演唱方法。現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華都來自中國的戲劇唱腔。

風格特徵

中國民族音樂儘管由於不同的民族、地區、體裁、品種、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們都共同地蘊藏著以上特徵,並且體現在音樂形態的各個方面。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徵表現在音樂的線條、和諧和意境三個方面。
1、線條
中國民族音樂是線狀為主的音樂思維方式,中國民族音樂以表現曲調為主,屬單音音樂體系,特別留意發揮旋律進行時所能產生的各種變化以豐富單音的內容,其旋律直接生成於詩、詞、曲聲韻的音響色彩,孕育於豐富的各地聲調、腔調、聲腔及方言音韻,多彩優婉,會通於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線條,通過樂音的線性表情顯現,在音樂中常運用音量的控制,樂句的伸縮、樂段的轉換、音色的變化等來表現各種不同的情感與意境。它體現線上條上的美化處理中,一是對單音的處理;二是旋律進行時的裝飾。
2、和諧
中國音樂千百年來根基於民族的土壤,始終保持著天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點之神性。這是一種倫理型的、非邏輯性的。因此眾多的民族音樂作品,多運用變奏、啟承轉合、再現等手法來表現音樂的緩神陳敘、忍耐。和諧182 美也就成為我國民族音樂中重要的特徵之一。
3、意境
千百年來,中國民歌、說唱、戲曲、器樂等音樂形式,其表現為對意境的追求。作為一件完成了的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現在虛和實、講究傳神和悟兩個方面。虛與實是指作品中音響實體與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術上所形成的虛與實。音樂要通過個人的技術、修養,對音樂的理解等來表現意境,這就體現出虛與實。只有虛實結合,動靜相依,變在其中音樂才具有魅力。
中國民族音樂也非常注重音樂藝術的傳神作用。一場戲中在音樂的伴隨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種場景,但這種傳神需要一定的條件,即“悟”。
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播中主要是靠“口傳心授”,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成為民族音樂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觀條件。在民族音樂中,無論是創作、演唱、演奏、還是欣賞,在經過“悟道”而對本質的把握後,才能達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1、中原音樂
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定,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2、四域音樂
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並為上古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3、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旅行,並進行音樂交流。
此後,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
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後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的樂器之一。

歷史沿革

中國音樂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音樂(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這是中國音樂的形成期。這一時期的主要音樂形式是鐘鼓音樂,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周音樂。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音樂高度發達的時期。周朝的歷代君王都對音樂予以高度重視,把“音樂”和“禮教”同時看作是治理國家、教化國民的兩大法寶,實行“禮樂治國”。這一點從當時孔子的一些言論中就可以得到論證。孔子認為,音樂是完善人身修養的重要手段,人生修養應該“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在統治者對音樂的高度重視下,音樂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雅樂。這種雅樂是由鐘鼓樂隊和歌舞表演共同完成的音樂,場面宏大,十分奢華。我們從《詩經》和《楚辭九歌》中也可以看出當時民間音樂的發展與繁榮狀況。從商周到秦漢,中國音樂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為中國音樂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時期是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音樂(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這是中國音樂的成熟期。中國音樂在這一時期發生顯著變化,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新樂風。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音樂是隋唐時期的歌舞大曲。這一時期的音樂以唐朝音樂最有代表性,唐朝最有代表性的音樂是歌舞大曲。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勇於吸收外來文化,為音樂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到唐玄宗時期,音樂的發展達到了我國歷史上的空前繁榮期。
第三個時期是從遼、宋、金到明清時期的音樂(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這是中國音樂的整理期。
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是中國戲曲和中國曲藝的發展。在中國戲曲中,又以京劇最有代表性。因此京劇又被尊稱為“國戲”,外國人則把它稱為“中國歌劇“。這一時期由於商業的盛興,資本主義經濟因素開始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呈現出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除戲曲和曲藝之外,這一時期的音樂特點主要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尤為迅速,如諸宮調、號子、山歌、信天游、花兒、鼓吹、吹打、弦索等各種民間音樂形式不斷產生髮展;音樂理論也不斷完善和豐富,如明朝音樂家朱載育發明的十二平均律,就成為了世界現代音樂理論的奠基石。這些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個時期是清朝末年以後的時期(19世紀末期以後),這是中國音樂的新生期。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東西方文化交匯衝撞,中國音樂藝術掀開了波瀾壯闊的嶄新一頁。蕭有梅、李叔同、沈心工等一批通古曉今、學貫中西的新型音樂家成為新音樂運動的助產士。在抗戰救國的狂飆之中,成千上萬首極具時代精神的音樂作品脫穎而出;除歌曲創作獲得汪洋大海般的收穫之外,交響樂、大合唱、歌劇等諸多領域均呈現出歷史性的進展,其中由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抗戰時期的代表作品。

文化交流

中國民族音樂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從古代起,我國的民族音樂即傳播到日本等周邊國家,直接影響了當地音樂文化藝術的產生、發展。近代,我國民族音樂遠播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音樂。
今天,民族音樂成為國家的象徵、友誼的橋樑、增進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中國民族音樂為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打開了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視窗。民族音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優秀的民族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展的歷史積澱。它反映著人民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它是廣大人民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組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而且各有特色,絢麗多彩,百花齊放。優秀的民族音樂可以使人們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聯繫在一起,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可以給人以真和善的啟迪、美的陶冶和創造性思維的激發。

發展趨勢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民族音樂團體,民族音樂界湧現了一大批像彭修文這樣的指揮家、作曲家和劉明源(板胡)、劉德海(琵琶)、閔惠芬(二胡)等傑出的器樂演奏家, 同時也出現了一批這方面的中青年優秀人才。他們和廣大民族音樂工作者一起,為振興民族音樂、發展民族音樂、豐富民族音樂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通過對民族音樂的發掘、整理與加工提高,一批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放射出奪目的藝術光彩, 成為深受民眾喜愛的經典作品。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鳥朝鳳》等等。我國民族音樂創作在借鑑西方音樂、豐富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可貴而有益的探索,並獲得了成功。我們民族音樂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既有大量的、廣泛而深入的民間音樂的採集,又有不少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論文與專著,對海內外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樂器的技術革新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擴大了表現範疇和音域,豐富了音質、音色。演奏技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和進步, 大大拓展和豐富了樂隊的表現能力。 國家在音樂教育、音樂創作等領域中採取百花齊放的方針,鼓勵創作出了一批時代性、藝術性、民族性俱佳的作品: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音樂作品《劉三姐》、歌劇《洪湖赤衛隊》、鋼琴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等。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音樂的發展更為迅速,音樂教育機構、音樂團體象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中國人在國際音樂大賽中頻頻獲獎,音樂人才輩出。音樂創作更加繁榮,音樂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民歌、管弦樂、交響樂、歌劇、舞劇、音樂劇、流行音樂以及各種新潮音樂蓬勃發展,大大豐富了民族音樂寶庫,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總之,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應該說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今天,我們不僅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廣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樂素養,通過學習使其系統地認識我國多民族的民間音樂體裁, 理解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基本理論與知識,熟悉各種風格的民間音樂的代表性曲目。從感性到理性較全面地掌握民族、民間音樂中的經典。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其特有的社會功能與審美價值,通過對其學習與欣賞,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國深厚的傳統音樂文化,以增強民族自強意識, 培養愛國主義情操。這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