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國古代史專著。他從1929年開始著手寫《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由於時局動亂和公務繁忙,他先後撰寫的主要章節,分別以《夷夏東西說》、《姜原》、《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論所謂五等爵》等為題目以論文形式發表。2002年,其學生、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先生對這些論文進行系統整理,以傅斯年生前所定書名出版面世。何茲全在前言中曾肯定地說:可以作為傅斯年史學代表作的“就是這部未完成的《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對構成該書的幾篇論文評價說:“篇篇都有精意,篇篇都有創見——獨到的見解,篇篇都是有突破性、創造性的第一流的好文章。就這一本未完成的書之已完成的幾篇文章,已足以使傅斯年坐上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大師的寶座,享有大師榮譽。”

基本介紹

  • 書名: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 作者:傅斯年(1896-1950
  • :、姜之世系
  • :、姜之地望
  • :、夏夷交勝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傅斯年的《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對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進行了初步探索,並在以後研究中繼續發展中華民族多源一體的理念。論述殷人發源地在渤海周圍,“相土烈烈,海外有載”,相土是商代甚早之先王,海外即指渤海。傅斯年認定其根據地必去渤海不遠。紂歿後,殷人以亡國之餘,猶得憑箕子以保朝鮮。他用大量資料證明“殷代祖先起自東北方向”。其基本理論是:在上古時代,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生活著東西兩大族群系統,“這兩個系統因對峙而生爭鬥,因爭鬥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進展。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夏商周時代,夏主要生活在西方,在東方渤海周圍,生活著許多夷族部落,後殷商統領諸夷族興起滅夏。傅斯年得出的結論是:“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相互參考,均揭示我們商起於東北,此一說謂之為已經證成可也。”傅斯年的中國上古東西兩大族群對峙發展理論得到學術界的逐步認可。

作者簡介

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字孟真,著名歷史學家和社會批評家。1916年入北京大學國文門。1918年參加創辦《新潮》月刊。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任學生遊行隊伍總指揮,年底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後轉入倫敦大學。1923年入柏林大學哲學院,學習比較語言學。1926年回國,次年任中山大學教授、代理文學院院長。1928年參加籌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任所長23年。1936年後,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立法委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台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傅斯年
傅斯年是中國現代學術的主要建構者之一,他組織、領導以史語所為核心的學術群體,開拓並推進了諸如考古學、甲骨文、金文研究和清宮檔案的收集與研究等很多領域;他所主張的治學宗旨和目標,以及強調中國歷史學的專業化和收集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性等等,都為中國現代學術研究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書目錄

夷夏東西說
一、亳——商——殷
二、夏跡
三、夏夷交勝
四、諸夷姓
五、總結上文
姜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跡
四、姜羌為一字
周東封與殷遺民
大東小東說
——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
一、大東小東的地望和魯燕齊的初封地
二、周初東向發展之步驟
三、周公之事功
論所謂五等爵
一、五等稱謂的淆亂
二、公侯伯子男釋字
三、既非五等,更無五等爵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