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問題理論

民族問題理論

《民族問題理論》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間相互關係以及如何處理這種關係的學說,總結了馬克思主義論點以及中國現狀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解讀民族問題的理論思考
  • 又名:民族問題理論
  • 作者: 郝時遠 
  • ISBN: 9787509709788
  • 定價:148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9
內容簡介,研究緣由,馬氏主義,中國特色,後世影響,

內容簡介

《解讀民族問題的理論思考(上下)》是《民族研究》自1958年創刊至2008年50年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選編。主要收集了關於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的研究論文,其中既包括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和討論,也包括對這些理論在中國的套用與發展的解讀。所選論文是本刊發表該類文章的精華,大都有自己的學術見解,其中不少文章在學界產生過重大影響。可以說,《解讀民族問題的理論思考(上下)》所選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民族理論研究發展的概貌,代表了我國該領域的學術水平,也可以說是我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發展的一個縮影。

研究緣由

研究民族和民族間相互關係以及如何處理這種關係的學說。
民族問題理論的階級性民族問題理論是有階級性的。各個階級都按照自己階級的利益理解和對待民族問題,都有反映其階級利益和世界觀的民族問題理論。封建貴族把民族說成是上帝的創造,把強大民族征服弱小民族、掠奪落後民族說成是上帝意志的表現,以維護其特權和私利。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曾經提出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權利和民族自決等口號。這反映了他們為發展資本主義而掌握民族和國家統治權的要求,是為他們確立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服務的。當他們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之後,由於他們的階級本性所決定,就反轉過來壓迫剝削其他民族。資產階級學者在研究民族和民族問題的過程中,曾經進行過不少調查和探討,創造了一些直接觀察和現場調查的方法,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值得借鑑的經驗。在科學實踐中,他們有些人成為自發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者,有的甚至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然而,由於受階級的局限,唯心史觀和不易擺脫的民族偏見的影響,許多人把民族這種社會歷史現象和民族之間的各種問題看作是某種精神的或心理的、脫離社會歷史條件而孤立存在的永恆的東西;把民族之間的發展水平不同看作是天賦才能優劣所造成的;把民族之間的剝削和壓迫看作是生存競爭。因而不能揭示民族壓迫和民族對抗的根源,不能提出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途徑。他們的觀點往往被帝國主義所利用,甚至成為帝國主義擴張和侵略的工具。

馬氏主義

馬克思主義民族問題理論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科學的民族問題理論,是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利益的體現,也是無產階級觀察和對待民族和民族問題的指導思想。K.馬克思和F.恩格斯創立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問題理論基礎,Β.И.列寧和И.Β.史達林繼而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中國,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這一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和奠定科學民族問題理論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社會制度的同時,揭示了民族和民族問題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造成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的社會根源是私有制,指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消滅剝削制度。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及有關波蘭、愛爾蘭、印度、中國、匈牙利等國問題的著作中,為科學民族問題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民族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不同民族在生存和發展中必然發生一定的聯繫,從而產生民族之間的關係問題。民族和民族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互為條件的,同時他們又都受社會發展條件所制約。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裡,每個民族都由互相對立的兩個階級所組成,存在著少數剝削階級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被剝削階級的對抗。由於剝削階級在民族中居於統治地位,他們不但剝削壓迫本民族勞動人民,而且壓迫剝削其他民族人民,常常為著自己一階級的私利而在同其他民族的關係上製造矛盾和衝突。因此,民族壓迫、民族剝削和民族對抗就成為階級社會裡民族問題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表現形式。而民族鬥爭又往往同階級鬥爭聯繫在一起。
一切統治者製造民族矛盾,唆使各民族互相仇殺,其目的是為了延長他們的統治壽命。但事與願違,他們的壓迫卻為其自身的滅亡造就了掘墓人。被壓迫民族的工人和農民一旦覺醒,首先碰到的就是存在民族壓迫的事實,就會用自己的革命行動去排除造成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的私有制關係,爭取民族的解放和自由。只要“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0頁)。
無產階級消滅私有制關係,取得自身解放的鬥爭,首先在民族內部進行,使自己取得政治上的統治,成為本民族的領導階級。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是國際性的,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同樣是國際的事業,只能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共同鬥爭中去實現。對壓迫民族的無產階級來說,支持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鬥爭,是他們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也是他們自身解放的必需條件,因為“任何民族當它還在壓迫別的民族時,不能成為自由的民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8頁)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光輝思想,是無產階級民族觀的核心。
列寧和史達林建立科學民族問題理論的完整體系列寧和史達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光輝思想。特別是列寧,在他科學地分析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條件發生變化的同時,研究了民族問題上出現的新情況,即帝國主義為了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使民族問題由個別國家的局部問題發展成為世界範圍的民族殖民地問題,並使世界上的民族劃分成若干人數很少的壓迫民族和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被壓迫民族。為了徹底粉碎資產階級在民族問題上的荒謬理論,澄清無產階級政黨內部對民族問題的一些錯誤觀點,制定和捍衛黨的解決民族問題的綱領,列寧和史達林寫了許多著作,如:列寧的<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論民族自決權>、<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史達林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關於黨在民族問題方面的當前任務>、<黨和國家建設中的民族問題>、<民族問題和列寧主義>等。這些著作為民族問題理論建立了科學的完整的體系。概括說來,這一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論證了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第一次賦予民族以科學的定義關於民族的定義以及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曾就其中某一方面的問題分別作過論述,但是完整的科學的民族定義直到史達林才最終形成。這就是:“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史達林全集》第2卷第294頁)在這個定義中,排除了資產階級和機會主義所摻雜進來的種族的、血緣的和唯心主義的各種因素,從而使“民族”這個概念完全立足於科學的基礎之上。民族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現象,它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產生,到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一定階段,全世界各民族將會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民族也就隨之消亡。人們共同體的發展,按史達林的表述,經歷了由氏族到部落,再到 Народность(指古代民族,即資本主義以前的民族,也譯作部族。在中國一般稱為民族),再到Нация(即現代民族,主要指資本主義民族),到社會主義時期,資本主義民族逐步被改造成為新型的民族──社會主義民族。
揭示了民族問題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及其變化規律民族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社會政治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是從屬於這個總問題的。它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不同的國度,具有不同的內容和性質。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民族問題是和戰勝封建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的鬥爭相聯繫的。它的任務是通過民族運動建立獨立的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民族國家。所以這個時期的民族問題是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民族問題已成為世界範圍的民族殖民地問題。它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壓迫, 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民族殖民地解放運動同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成為兩大革命潮流。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問題只有和無產階級革命聯繫起來,才能得到解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同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結成革命的聯盟才能取得勝利。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把這兩大革命巨流匯總到一起,使民族問題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發展成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無產階級專政問題的一部分。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任務主要是,在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總目標下,逐步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達到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因此,它是社會主義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
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民族問題綱領提出了正確的指導原則列寧在研究資本主義時,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在民族問題上表現出來的兩個歷史趨向。第一個趨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運動的覺醒,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鬥爭風起雲湧,爭取建立民族國家的運動此起彼伏。第二個趨向是民族之間各種聯繫的發展和日益頻繁,民族壁壘的被破壞,資本、一般經濟生活、政治、科學等等的國際統一的形成。這兩個歷史趨向給資本主義帶來了各民族日益密切的聯合與這種聯合的帝國主義方式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無法解決的。同時,列寧揭示的這兩個歷史趨向,也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民族問題綱領提供了依據和指導思想。
無產階級政黨民族問題綱領的基本原則,主要就是堅持民族平等,堅持國際主義。無產階級的民族平等,是最徹底的民族平等,即:一切民族,不論大小,都處於同等地位;反對只有利於某一個或某些個民族的任何特權,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侮辱;消滅那些民族壓迫的代表者和實行者階級;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原來處於統治地位的民族不僅要遵守法律上、形式上的平等,而且要以對待自己的不平等來抵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不平等。
民族自決權和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平等原則的重要體現民族自決權是指每個民族有在不受任何外力支配的情況下,完全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命運,直到政治上同壓迫民族自由分離、成立獨立民族國家的權利。民族自決權是從屬於無產階級階級鬥爭利益的,其目的在於結束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壓迫剝削,消除民族仇恨,團結一切民族的無產階級,促進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並使之同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結合起來。因此,無產階級承認民族自決權並不意味著它要不分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贊同一切民族分離的要求。從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來說,它更希望建立集中統一的大的國家,通過民族區域自治把各民族組成為一個整體。這樣既保證了各民族在內部事務上的自主和獨立,又便於各民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使他們在共同敵人面前變得堅不可摧。
國際主義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處理國家關係和民族關係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國際主義的基本思想是全世界各民族無產者在戰勝共同敵人──國際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不分民族地聯合起來。任何民族都不應當專為本民族著想,而應當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於本民族之上。因此,“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第一,要求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鬥爭的利益服從全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鬥爭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戰勝資產階級的民族,有能力和決心去為推翻國際資本而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列寧選集》第4卷,第274頁)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和列寧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是國際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只有堅決反對抹殺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製造民族糾紛、腐蝕無產階級階級意識、分裂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才能不斷加強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戰勝共同的敵人。
由於各個國家的情況千差萬別,這就要求不論哪個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制定自己的民族問題綱領時,都不能從抽象的原理出發,提出籠統的辦法,而必須把這些原則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民族問題得到妥當處理。
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問題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以毛澤東和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問題理論運用於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並使這個科學的理論在實踐中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這主要反映在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 《論聯合政府》、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係>和周恩來的<關於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等著作中。

中國特色

在中國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這兩面旗幟 在民主革命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了戰勝這個強大的敵人,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爭取民主和自由這兩面旗幟下,團結了全國各民族人民,團結了除帝國主義走狗以外的一切反帝愛國力量,包括各少數民族中的民族上層和宗教上層,建立了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孤立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孤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最終戰勝了這些強大的敵人,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把在統一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原則的具體體現, 是列寧和史達林關於國家建設的一個普遍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把它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正確結合。一個少數民族可以根據人口分布情況,單獨建立自治地方,或同別的民族聯合建立自治地方,還可在不同地區分別建立幾個不同行政地位的自治地方。這樣,既適應中國民族分布的複雜情況,又最大限度的滿足了各少數民族實行自治的願望(見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在區劃上,民族自治地方包括一部分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漢族城鎮,這就便於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民族區域自治,又是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確結合。在政治上,它實現並保障各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發展本地區經濟和文化的權利。在經濟上,它可以根據本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自主地制定發展規劃,並通過民族間的互助合作,使民族間發展上的不平衡逐步趨向平衡。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關鍵,是大量培養少數民族出身的各級幹部和各種建設人才,在每個民族自治地方,由少數民族幹部擔任主要負責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自治權利的實現,才有利於民族問題的徹底解決。同時,也應當適當選派一些得力的漢族幹部去幫助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工作,使民族自治地方得到迅速發展。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從少數民族的實際出發,實行特殊的靈活的政策這首先表現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上。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在改革前分別處於奴隸制、封建農奴制和封建地主制各個發展階段上,有的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殘餘,個別的甚至還處於原始公社制度末期,情況十分複雜。因此,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採取了慎重穩進的方針,不急於改,不大轟大嗡,而是等待條件成熟後再去改革。在政策上,按照不同民族地區的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的政策。例如: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或保留著原始公社制度殘餘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直接過渡的辦法;對奴隸制、封建農奴制和一些情況比較複雜、民族上層在民眾中有很大影響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和平協商改革的辦法,並對接受改革的民族上層實行贖買政策;對少數民族牧業區,實行“不分不鬥不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見三不兩利政策);對社會經濟結構同漢族地區大體相同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採取了比漢族地區更為和緩的方式。在時間上,為了使少數民族地區更有準備地進行改革,一般比漢族地區開始得晚一些,進行的時間長一些。採取這種特殊靈活的政策,有利於爭取和團結民族上層,減少改革的阻力和社會財富的損失;有利於解放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有利於增進民族團結。經過改革,各少數民族,特別是那些處於資本主義以前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少數民族,都已越過一個或幾個社會發展階段,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在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建設上,同樣是從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特殊的靈活的政策。在建設中採取了國家幫助同少數民族自力更生相結合,漢族地區先進條件同少數民族地區豐富資源相結合,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資源同照顧當地少數民族人民利益相結合的方針,從而調動了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使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項建設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在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正確處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著重克服大漢族主義在中國,漢族人口眾多,占全國總人口的93.3%,經濟文化比較發達。要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就應當向全國人民進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政策的教育,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的觀點。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特別是漢族人民要尊重各少數民族,尊重他們的民族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權利,尊重他們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還應真心誠意地幫助少數民族進行經濟和文化建設,逐步縮小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差距,密切彼此之間的關係。
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還必須注意防止和克服不利於民族關係發展的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在中國歷史上,漢族反動統治階級統治的時間長,在各民族中造成的隔閡比較深,這種影響,就是在勞動人民中也不容易很快消除。所以在克服這兩種民族主義中,關鍵是克服大漢族主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論大漢族主義還是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於各民族的團結,但都是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克服這種矛盾必須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即說服教育的方法。就是要從民族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取得互諒互讓,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民族間進一步的團結。這個新的基礎,就是各民族團結起來,同心同德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後世影響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問題理論同整個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樣,是用人類的新知識、新經驗不斷加以發展的科學。過去它隨著近代歷史的發展建立和發展起來,今後也將隨著歷史的發展,為民族解放鬥爭和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的新的實踐經驗所不斷豐富和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