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民 (mín)會意。字從屍從氏。“屍”意為“身體不動彈”,引申為“不遷徙”。“氏”為“國族”、“族”。“屍”與“氏”聯合起來表示“本地常住人口”、“土著”。

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注》德能居位曰士;闢土植谷曰農;巧心勞手成器物曰工;通財貨曰商。——《穀梁傳·成元年》

可用作姓氏。

筆畫數:5;部首: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
  • 外文名:person
  • 結構:單一結構
  • 筆順編碼:51515
  • 拼音:mín
  • 部首:乛
  • 五筆86&98:N(一級簡碼)、NAV(全碼)
  • 造字法:象形
  • 倉頡:RVP 
  • 四角號碼:77747
  • 筆順編號:51515
  • 詞性:名詞,形容詞
  • 鄭碼:yybh
  • 總筆畫:5
  • 筆順讀寫:橫折、橫、豎提、橫、斜鉤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C11
字型結構,編碼信息,基本解釋,古籍解釋,演變歷史,詳細解釋,

字型結構

部首:乛
部外筆畫:4
總筆畫:5

編碼信息

五筆86&98:NAV 倉頡:RVP
筆順編號:51515 四角號碼:7774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C11

基本解釋

1.人民:國計民生;為民除害。
2某一類人:公民;農民;居民;股民。
3.民間的:民歌;民俗。
4:非軍人,非軍事的:民航;民用產品.
5.姓。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彌鄰切,音泯。《說文》眾萌也。言萌而無識也。《易·師卦》君子以容民畜眾。《書·鹹有一德》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治。《禮·緇衣》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四民。《穀梁傳·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注》德能居位曰士,闢土植谷曰農,巧心勞手成器物曰工,通財貨曰商。
司民,星名。《周禮·秋官·司民》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注》司民,軒轅角也。《釋文》軒轅十七星,如龍形,有兩角,角有大民、小民。
官名。《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
民曹,漢官名。《後漢·百官志》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注》《蔡質·漢舊儀》曰:典膳治功作,監池、苑囿、盜賊事。
民部,今戸部也。《文獻通考》漢置尚書郞四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至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吳有戸部,晉有度支,皆主筭也。後周置大司徒卿一人,如《周禮》之制,隋初有度支尚書,則幷後周民部之職。開皇二年,改度支為民部。永徽初,改民部為戸部。
北方有比肩民,見《爾雅·釋地》。南方有裸民,見《呂氏春秋》。
白民國,白身,背有角,乗之壽二千歲。羽民國,其民皆生羽毛。卵民國,其民皆生卵。毛民國,其民皆生毛。
有勞民、搖民、壎民、盈民、臷民、蜮民諸國,𠀤見《山海經》。
鶴民國,人長三寸,日行千里,見《窮神祕苑》。
姓,見《姓苑》。
葉鄰知切,音離。《夏禹襄陵操》洪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三過吾門不入。父子道衰,嗟嗟不欲煩下民。
葉彌延切,音眠。《楊方·合歡詩》齊彼蛩蛩獸,舉動不相捐。生有同穴好,死成倂棺民。 《六書略》民,象俯首力作之形。○按民字之義非一。有總言人者,《詩》天生蒸民,厥初生民。是也。有對君而言者,《書》民惟邦本。是也。有別於在位而言者,《詩》宜民宜人。註:人謂臣,民謂眾庶。是也。有對幽而言者,《論語》務民之義,《左傳》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是也。有對已而言者,《詩》民莫不穀,我獨於罹。是也。有對農而言者,《漢·食貨志》粟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是也。況四民兼士農工商,豈力田始稱民乎。《六書略》之說穿鑿,不可從。

演變歷史

民
民 mín 【名】 (指事。從古文之象。古文從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與君、官對稱) 同本義〖commonpeople〗 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說文》。按,古文從母。取蕃育也,上下眾多意,指事。 民,氓也。——《廣雅》。按,土著者曰民,外來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穀梁傳·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傳·桓公六年》

詳細解釋

本義:常住本地的氏族。
說明:古代的氏族雖然以國為氏,但國家也有整個搬遷的,如周初武王所封的杞國,就曾一再舉國搬遷。 氏族整體搬遷的例子也很多,如山東發現的伏羲廟殘碑:“東遷少典,居於顓頊,以奉伏羲之祀。”除了舉國舉族整體搬遷的情況,肯定還存在累世不遷的情況。累世不遷的國族、氏族,就是“屍氏(=民)”。故“民”在本義上是集體名詞
民:
甲骨文如右圖,其本意為:被用一刃物刺瞎眼睛的人。據郭沫若著《奴隸制時代》一書指出:民字應是“橫目的象形字,橫目帶刺,蓋盲其一目以為奴征”,即民為奴隸。不過這個說法仍有待考證。若以盲一目的人,就是奴隸,誰其信之,縱信,數量極少,怎能是社會生產力量。“民”,據書經盤庚篇,他們是自由民不是奴隸。盤庚帝想遷都於今河南安陽縣,他們先作動員報告,打通思想說“古我先後罔不惟民之承。”“視民利用遷。”“朕(我)及篤敬(大臣),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對於民眾諄諄勸導,沒有強迫命令,這些民眾,必是普通農民,不是奴隸,若是奴隸,可以強迫命令口氣,沒有這樣溫和。他又何須費神去加以說服後,才開始遷徙呢”。
民
說文民部“民”,萌也。象草芽之形。古代沒有教養文化的人為民,轉音加亡為氓。左傍亡為無字,當無地之民解。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民不僅為家內勞動,且去當兵,即負勞役地租的農奴,不是奴隸。無奴派創始人黃現璠教授於《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一書中對金文“民”字形字義以及《尚書·盤庚》中所言之“民”深入細緻研究後認為:
百姓。
古代指有別於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階層的民(多與“君”、“臣”、“人”相對)。現代指有別于軍人和政府工作人員的人民民眾。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公(袁可立)乃抗疏曰:‘朝有不直、毀名之臣,則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誰復為國家昌言乎?’”中國台北 梁秉錕《萊陽縣誌》卷25P2:“時白蓮妖人徐鴻儒猖獗於西,毛文龍跋扈於北,高麗亦不靖,徵調繁興所在驚惶。(袁)可立籌劃鎮定之,民得安堵。”
指世代定居本地的人。
特指漢族人。
古代指士兵。
民間的。
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