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比亞(比亞)

保羅·比亞

比亞一般指本詞條

保羅·比亞(英語:Paul Biya,1933年2月13日,穆梅卡,——)喀麥隆第二任總統政治家、外交家、國務活動家。出身喀麥隆南方部族,1975年6月30日——1982年11月6日任喀麥隆總理;1982年11月6日任喀麥隆總統。1983到1984年他在權力鬥爭中鞏固了總統地位,並迫使其前任阿希喬流亡國外。

20世紀80年代初,他在一黨制的體制框架內做了一些政治、經濟改革,20世紀90年代初,迫於國內外壓力,他接受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民主。1992年他以超過40%的簡單多數勉強贏得總統大選,在“民主化”浪潮中保住了政權,之後他進一步強化威權主義統治,並在1997年、2004年和2011年以壓倒性的絕對優勢蟬聯總統。而國內的反對派和西方國家則宣稱在這些選舉投票中存在著違法和欺騙行為。

他領導的喀麥隆與前殖民宗主國法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Francafrique”政策(即“法非特殊關係”之意)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2009年,美國新聞雜誌《Parade》將他列為“世界前20名獨裁者”的第19位。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傳記,早年,政治生涯,訪華,比亞的崛起,南北之爭,兩巨頭對決,生死搏殺,為政舉措,政治變革,發展經濟,全方位外交,國防現代化,個人作品,個人榮譽,家庭生活,批評和爭議,威權統治,奢侈消費,

人物簡介

保羅·比亞(Paul Biya,1933年2月13日——)
保羅·比亞保羅·比亞
喀麥隆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全國主席。

人物傳記

早年

1933年2月13日生於喀麥隆南部省賈埃洛博州的桑梅利馬縣穆梅卡村。貝蒂族分支布顱族人。信奉天主教。父親是神學院傳教士。早年在埃代阿和阿科諾教會學校完成初等教育後,就讀於雅溫得的“勒克萊爾將軍”公立中學,畢業後赴法國留學,就讀於巴黎路易勒格朗中學
2002年9月在紐約會見美國國務卿鮑威爾2002年9月在紐約會見美國國務卿鮑威爾
1956年起先後就讀於巴黎大學經濟和法學院、巴黎政治學院法國國家行政學院
1960年進入海外高等研究學院進一步攻讀法律和政治學,1961年獲國際公法學士學位,
1962年獲國際關係學高級研究生畢業證書後回國。

政治生涯

1962年9月——1964年12月任總統府特派員,負責共和國總統使團的工作。
1964年1月——1965年7月任國民教育部辦公廳主任。
1965年7月——1967年12月任教育、青年和文化部秘書長。
1967年12月——1968年1月任總統府民事辦公廳主任。
1968年1月——1975年6月任國務部長級總統府秘書長。
1975年2月當選為執政黨——喀麥隆民族聯盟中央委員會委員、政治局委員。
2011年,保羅·比亞訪華2011年,保羅·比亞訪華
1975年6月30日任喀麥隆聯合共和國政府總理。
1979年6月憲法修改後成為法定的總統繼承人。
1980年3月當選為喀麥隆民族聯盟中央委員會全國第二副主席。
1982年11月6日哈吉·阿赫馬杜·阿希喬總統提前引退後,保羅·比亞接任喀麥隆聯合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
1983年9月當選為喀麥隆民族聯盟中央委員會全國主席。
1984年1月提前大選後正式當選為聯合共和國總統。同年宣布喀麥隆聯合共和國改名為喀麥隆共和國
1985年3月24日宣布喀麥隆民族聯盟改名為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任聯盟中央委員會全國主席。
1990年、1997年和2011年連續當選為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全國主席。
1988年、1992年、1997年和2004年連任總統。
2011年10月,78歲的比亞第六次連選連任。11月3日宣誓就職,任期7年。比亞在就職演說中宣布,在未來7年執政期間,他將領導政府全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重點發展農業、能源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將喀麥隆建設成新興經濟體。
1996年7月8日——1997年6月2日任非洲統一組織主席。

訪華

保羅·比亞總統曾於1987年3月、1993年10月、2003年9月三次正式訪華,並於2006年11月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11年7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18年3月22日,再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018年8月31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喀麥隆總統比亞。
保羅·比亞(比亞)
習近平指出,今年3月總統先生成功訪華後,雙方積極落實我和總統先生達成的共識,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中方願同喀方保持高層交往,繼續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在共建“一帶一路”和中非合作論壇框架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助力喀麥隆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我們支持喀方加強維和維穩能力建設。
比亞表示,喀中傳統友誼牢固。喀麥隆贊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感謝中國長期以來提供的支持,願深化喀中各領域合作。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為非洲國家和中國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喀方願同中方攜手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會見後,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了雙邊合作檔案的簽署。

比亞的崛起

南北之爭

喀麥隆全國有200多個部族,分化成三股宗教信仰不同和社會文化發展各異的地方勢力,部族矛盾極其複雜、尖銳。保羅·比亞擔任總理和接任總統便是喀麥隆南、北地區部族勢力長期較量的結果。在喀麥隆,為實現國家的統一,建立一個相對集權的中央政府是必要的。但是開國總統阿希喬自1960年宣布國家獨立後,利用人民要求結束分裂,發展經濟的願望,將中央政府的最高權力始終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到1972年喀麥隆聯合共和國成立時,屬北方部族的阿希喬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執政黨全國主席和軍隊最高統帥。如此獨攬大權當然引起其他各部族的不滿,並遭到不斷的反對和指責。特別是在中央權力機構中,部族活動從未中斷過,總統這一最高權力更成為各大部族覬覦的目標。南部和西部一些部族對於阿希喬長期兼任共和國總統和民族聯盟全國主席,把持黨政大權十分不滿,特別是經濟勢力歷來大於北方部族的南方部族,更是積極主張削弱阿希喬手中的權勢。
保羅·比亞總統保羅·比亞總統
然而,一些利用阿希喬的權力得以擴張本部族勢力的派系,特別是北方大族富拉尼人,還有人想確立富拉尼族出身的阿希喬為終身總統。阿希喬也想藉此部族力量,抓住大權不放。同時在喀麥隆民族聯盟內部不斷打擊反對勢力。到70年代,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領導核心,並建立起以聯盟為主體的“黨政一體”的領導機構,通過對中央、州、地區各級支部的領導,加強對全國政權的嚴密控制。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喀麥隆經濟發展深受阻礙,人民生活困難,罷工、罷課事件不斷,社會出現動盪。不少部族趁機再次指責阿希喬獨斷專權,特別是南方部族揭露阿希喬優先照顧、支持北方新興商界人士的不公做法,引起廣泛不滿。阿希喬利用權勢,通過“喀麥隆化”,將外資公司,特別是北方的外資公司股份逐步轉移到富拉尼人名下,並多次採取措施,使這些富拉尼上層人士和富商得到優惠的特殊照顧。為此南方部族強烈要求政治經濟權利平等。到1975年終於迫使阿希喬恢復設立總理職位,並同意由南方部族人出任此職。保羅·比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任命為總理的。

兩巨頭對決

但是,阿希喬總統並不放鬆手中的權力,而以比亞總理為代表的南方部族則不滿足已獲得的權利。到了80年代,南方部族政治勢力進一步提出專家治國的口號,要求阿希喬讓權,部族鬥爭更趨尖銳。1980年在巴富桑召開的喀麥隆民族聯盟全國代表大會上,不少代表力求免去阿希喬的總統職務,並主張由南方部族出人接替。儘管阿希喬竭力反對,但結果是“可以留任5年,條件是正式提名比亞總理為總統接班人”,否則就有“可能發生內戰”。在這種危急情況下,阿希喬為了挽回敗局,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於1982年11月以健康狀況不佳為由,主動提前辭去總統職務,但求緩解局勢以利東山再起。於是,保羅·比亞總理理所當然地接任了總統職務。阿希喬在辭去總統職務的第二年,便開始大肆活動,決定依仗民族聯盟主席的權勢和部族主義的力量來強迫比亞服從黨的領導,從而再樹自己最高統治地位和恢復領導實權。
阿希喬與比亞阿希喬與比亞
面對複雜、尖銳的局面,比亞總統利用憲法的力量與阿希喬以黨主席身份進行雙頭領導的活動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喀麥隆執政黨主席與國家總統之間的明爭暗鬥引起喀麥隆政局的混亂,也引起非洲統一組織和周邊鄰國的擔憂,多位有影響力的非洲國家領導人出面斡旋、調停,但未能取得成果。經過一番白熱化的較量,比亞終於迫使阿希喬流亡國外,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穩住了自己的執政地位。同時,比亞還利用人們對阿希喬獨攬大權、任人唯親的不滿,在政府、軍隊、黨內進行人事、行政機構等全面調動與整頓,建立了自己的領導班子。1984年1月比亞利用挫敗親阿希喬分子發動的”叛國“陰謀,提前1年進行大選,正式擔任總統,初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並以更改國名和執政黨的名稱,以示其統一業績。1984年1月25日取消總理職位,以加強總統權力。

生死搏殺

1984年2月28日,雅溫得軍事法庭以“謀殺現任總統比亞、危害國家安全”罪缺席判處流亡國外的前總統阿希喬死刑,阿希喬的兩名隨從也因此被處決。同年4月7日,喀麥隆共和國衛隊的北方部族官兵突然發動軍事政變,喀麥隆國防軍立即反擊,經過一天多的激戰,政變被鎮壓下去。比亞曾在阿希喬時代長期擔任總統核心幕僚和總理,是輔佐阿希喬總統處理政務的得力助手。為什麼阿希喬辭職和比亞任總統僅兩年,兩者之間便產生了你死我活的搏鬥,致使一度穩定的喀麥隆政局風雲突變?這是喀麥隆國內長期潛在的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而這場政治博弈最終以阿希喬遠走他國、客死異鄉,比亞建立長期獨裁統治而落下帷幕。
保羅·比亞總統保羅·比亞總統

為政舉措

政治變革

保羅·比亞執政以來基本上繼承前任經過22年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統一、平衡、穩妥的政策原則,開始時也注意汲取前任的教訓,在部族矛盾、地區衝突的漩渦中謹慎小心。但隨著經濟發展日益困難,部族矛盾逐漸尖銳,比亞總統處境困難。特別是他採取集中個人權力以及重用貝蒂族的做法,引起各方不滿,加劇了政局動盪。為了控制政局,減輕“民主化”浪潮的衝擊,比亞總統不得不實施變革,為此1990年12月決定實施多黨制,1991年4月修改憲法,恢復總理職位並宣布實行大赦。1992年10月喀麥隆舉行首屆多黨立法選舉和總統選舉,比亞連任總統,組成以執政黨“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簡稱人民盟)為主體的五黨聯合政府。但是他面對著47個反對黨的猛烈攻擊,同時部族主義、地區主義趁機捲土重來,並且日益猖獗,因此,比亞總統的處境依然十分艱難。
保羅·比亞對內實行“民族復興”綱領,主張“民主化和民族融合”,經過90年代初期的震盪,政局保持了長期穩定;經濟上實行有領導的“自由主義”政策;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和廣泛國際合作政策。
1995年12月喀麥隆第六次修改憲法。根據修改後的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由5年延長至7年,可連任一屆。1996年1月正式頒布新憲法,並舉行市鎮選舉,人民民主聯盟獲全國2/3市鎮席位,反對黨在部分西、北地區獲勝。1997年5月17日,喀舉行多黨民主化以來的第二次立法選舉。比亞總統領導的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再次獲勝,獲得議會總共180個席位中的116席,兩個主要反對黨社會民主陣線全國民主進步聯盟分獲43席和13席。1997年10月喀舉行總統選舉,比亞以92.57%的得票再度當選總統。2004年10月,比亞以70.92%的得票第五次當選總統。12月7日,喀組成以人民盟為主、其他政黨參與的新政府。
1998年1月,執政黨人民盟與反對黨社民陣舉行第三輪協商對話會議,雙方分別提交了《為推進對話、促進和平民主的良好行為規範草案》、《對社民陣的建議》和《社民陣促進和平民主的建議》。1月19~23日,喀航空公司職工罷工,要求調整公司管理方法和改善職工待遇。罷工導致喀國內、國際航空運輸線路全面癱瘓。喀政府隨即撤換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建立專門委員會解決此事並允諾提高職工工資待遇。24日航空公司恢復正常工作。2007年7月,喀舉行立法和市鎮選舉,人民盟分獲85%和83%的席位。2008年2月,杜阿拉市運輸行業工人舉行罷工,並迅速演變為包括雅溫得在內31座城市的騷亂。喀政府後出動軍警平息騷亂。
2008年4月10日,喀麥隆國民議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政府提交的第七次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對總統任屆的限制。根據憲法修正案,喀麥隆總統通過直接選舉產生,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憲法修正案還規定,經憲法委員會確定總統因死亡、辭職或其他永久性故障而缺位時,新總統的選舉必須在總統缺位後20天至120天以內進行,而不是現行憲法規定的在總統缺位後20天至40天以內進行。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免總理和根據總理的建議任命政府其他成員,頒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時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宣布緊急狀態,主持最高國防會議、最高司法會議和部際有關國際關係問題的會議。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工作,負責執行法律,行使制定規章權,任命行政官員。立法權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行使。國民議會每年召開3次例會,主要討論和批准國家年度財政預算,審議和通過法律草案。議員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
保羅·比亞保羅·比亞
喀國民議會以157票支持、5票反對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喀國民議會共有180個席位,其中,喀麥隆共和國總統保羅·比亞任全國主席的喀執政黨人民民主聯盟占153席。喀最大激進反對黨社會民主陣線15名議員在投票時棄權離場。2011年10月9日,喀麥隆舉行總統選舉,比亞以77.989%的得票率第六次當選總統。2013年4月舉行首屆參議院選舉,9月舉行立法和市鎮選舉,執政黨獲得勝利。

發展經濟

比亞總統執政後,繼續貫徹執行原來的經濟發展政策,使經濟得以穩步發展。喀麥隆經濟成長率1960~1970年為3.7%,1970~1980年為5.6%,到20世紀80年代保持在7%左右;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也由獨立時的70美元,增至1981年的880美元,到1989年達120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發展指標,喀麥隆已屬於中等收入的開發中國家。喀麥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在改造殖民地性質的經濟結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過不懈的“綠色革命”,喀麥隆糧食自給的目標基本已經實現,從而部分地改造了農業生產的畸形結構。
但是,喀麥隆獨立以來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步履維艱,困難重重,除了國內政局動盪、人口膨脹、乾旱、法郎貶值等原因外,長期影響經濟發展的是世界市場的需求量及其價格的變化。由於喀麥隆經濟至今仍以出口作物和石油為主,80年代以來咖啡、可可價格一再下跌,1986年以來石油價格也下跌,嚴重影響了喀麥隆的財政收入,生產不斷萎縮,致使國內生產總值連年下降,從1989~1990年的32870億非洲法郎,降低到1992~1993年的27380億。
為克服困難,喀麥隆政府採取了一些緊縮措施,並於1988年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結構性調整”的建議。1991年,喀麥隆政府不得不進一步實施緊縮政策,首先是壓縮開支,主要是減少行政開支和國家工作人員的住房、水電補貼及其基本工資;其次是改革價格體制;其三是開闢新稅源,擴大稅基;其四是在繼續整頓銀行和國營、準國營企業的同時推行私有化;其五是建立工業自由區,開發新油田;最後是成立投資管理局,實施新的投資法,鼓勵進口自由化。但是這些措施並未產生多少積極效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的四期結構調整計畫均未完成。相反,它造成通貨膨脹,失業人口增加,人民生活困難。1993年、1994年再次減薪已引起社會動盪。1994年非洲法郎貶值,當年下半年後,喀麥隆經濟形勢開始好轉,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外貿結構有所改善,工農業產量有所增加,財政收入大幅增加。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8.59億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5.7%,1991~1998年為-1.8%。另據世界銀行1998/99年發展報告,1997年人均收入為65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90。
保羅·比亞總統保羅·比亞總統
喀政府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財政管理,推進私有化,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保持增長。2000年,喀順利完成第五期結調計畫,並被批准加入“重債窮國”減債計畫。2000年至2003年,喀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助下實施第二個“減貧促增長”計畫。2006年,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認喀達到“重債窮國減債計畫”完成點,喀外債獲大幅減免。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喀財政關稅和出口產品收入驟減,外部投資和信貸收緊,失業人數增多。2009年,喀政府公布《2035年遠景規劃》,重點是發展農業,擴大能源生產,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努力改善依賴原材料出口型經濟結構,爭取到2035年使喀成為經濟名列非洲前茅的新興國家。此後,喀政府積極平抑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加緊實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解決能源供應短缺等問題,大力改善投資環境,經濟平穩增長。2013年主要經濟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GDP):274.81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08美元,經濟成長率:4.8%,貨幣名稱: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簡稱非洲法郎),匯率:1美元=492非洲法郎,通貨膨脹率:2%。

全方位外交

保羅·比亞執政後基本延續了其前任的外交方針,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靈活務實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對外來勢力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積極推動非洲團結和合作,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重視地區合作,積極參與地區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努力實現合作夥伴多樣化。要求國際社會充分關注開發中國家訴求,主張建立更加多元、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重視發展睦鄰友好關係,積極參與地區事務,努力推動非洲國家的團結和合作。認為貧困是對第三世界國家民主的嚴重威脅,沒有發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能光談人民的自由權而無視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
比亞執政後一直保持與前宗主國法國之間密切的傳統特殊關係。兩國簽有合作條約和有關經濟、貨幣、財政、軍事、司法等10多項合作協定。法是喀最大援助國和投資國。比亞政府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係。美是喀主要貿易夥伴。喀主要向美出口石油和礦石、美企業在喀油氣開發、礦業、城市交通、電力等多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兩國政府間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軍事、農業和教育領域。1989年9月喀麥隆申請加入大英國協,1995年11月1日獲得批准,11月10~13日,比亞總統首次出席了在紐西蘭的奧克蘭舉行的大英國協第三十屆首腦會議。大英國協向喀提供援助,用於人權、良政、扶貧和高教等領域的幾十個合作項目。
保羅·比亞重視對華關係,多次訪華。喀麥隆與中國自建交後兩國關係穩步發展,高層互訪不斷,在各個領域進行了真誠友好的合作。與前蘇聯-俄羅斯的關係方面,1989年9月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青年組織代表團訪問蘇聯。1990年9月蘇聯共青團代表團訪喀。喀蘇兩國簽有經濟技術、文化和科技合作協定等。蘇進口喀咖啡、可可、木材,向喀出口汽車和凍魚,兩國每年貿易額約4000萬盧。蘇聯大解體後,喀與俄羅斯保持外交關係
收回巴卡西半島。喀麥隆與奈及利亞邊界長1680多公里。由於歷史原因,雙方曾在一些陸海疆界存有爭議。2006年6月,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斡旋下,喀麥隆總統保羅·比亞與奈及利亞總統奧盧塞貢·奧巴桑喬簽署和平協定,奈及利亞從巴卡西半島撤軍,半島爭端和平解決。2008年8月,尼正式將巴卡西半島主權移交喀方。

國防現代化

保羅·比亞總統十分重視國防建設和軍隊發展。2001年8月26日,保羅·比亞簽署了21項命令,將對本國軍隊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以早日實現國防現代化。根據總統令,這次喀軍隊改革的重點是,對國防管理機構和整個武裝部隊系統實行“精兵簡政”,建立一支職業化、年輕化、高效率的軍隊。
保羅·比亞在2001年12月20日強調,喀麥隆處於風雲變幻和危機四伏的環境之中,必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比亞在此間舉行的喀麥隆軍校68名年輕軍官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時說,喀麥隆希望國泰民安,並儘可能地幫助那些發生動亂的鄰國解決危機。喀麥隆不威脅任何國家,堅持通過國際機構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分歧。但實行這種明智的政策必須有一支強大而忠心報國的軍隊作後盾。他號召全軍將士支持他把軍隊改革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進行到底。
保羅·比亞保羅·比亞
經過軍事改革,建立總統-國防部長-大軍區司令-省軍區司令的垂直領導體制。全國分為三個多軍種大軍區,司令部分別設在雅溫得杜阿拉加魯阿,這三地還設立三個憲兵軍區。十個省內設立十個陸軍防區。2006年,喀麥隆武裝部隊總兵力23100人,其中陸軍12500人,海軍1300人,空軍300人,憲兵9000人。2009年度國防預算1620.85億非洲法郎,占國家預算的7.04%。

個人作品

保羅·比亞主要著作有《集體自由主義》一書。
保羅·比亞保羅·比亞

個人榮譽

保羅·比亞被授予喀麥隆瓦盧爾最高國家榮譽勳章、喀麥隆騎士勳章大綬章。
保羅·比亞和夫人尚塔爾保羅·比亞和夫人尚塔爾

家庭生活

保羅·比亞愛好體育、文娛,喜歡騎腳踏車和打網球。
比亞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夫人珍妮-伊蕾娜·比亞,1992年7月29日去世;1994年4月23日,保羅·比亞與小他38歲的尚塔爾·比亞結婚。比亞有三個子女,第一段婚姻育有長子弗蘭克·伊曼紐爾·比亞,第二段婚姻育有兩個子女:次子保羅·儒尼奧·比亞和女兒安納斯塔西亞·布倫達·比亞。
保羅·比亞保羅·比亞

批評和爭議

威權統治

保羅·比亞性格孤傲,相對較少公開露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受到喀麥隆西部英語地區的強烈反對。儘管他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變革的積極努力,但他的政權體制仍然保留了明顯的威權專制色彩,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逆轉了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民主在非洲的發展趨勢。根據憲法,他總攬行政權立法權,還擴大了對司法權的控制,法院只有在他的要求下才能對法律的合憲性進行審查。他所領導的政黨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一直以絕對優勢主導著國會,這為國會通過符合他意志的法律奠定了基礎。
2009年,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的周末副刊雜誌《大觀(PARADE)》評選出“全球前二十大獨裁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四人上榜,保羅·比亞排在辛巴威總統羅伯特·穆加貝赤道幾內亞總統特奧多羅·奧比昂·恩圭馬·姆巴索戈史瓦濟蘭國王姆斯瓦蒂三世之後,在整個排行榜中名列第19位,排在埃及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之前。

奢侈消費

保羅·比亞被指責有濫權和腐敗行為。他經常前往瑞士的日內瓦洲際酒店,在那住很長時間。用該酒店前董事赫伯特·肖特的話說,他來這為的是“不受打擾地工作”。比亞經常遠離喀麥隆到外國度假,有時二三個星期,有時三個月,這些出行幾乎都被媒體稱作“短暫停留”。
比亞在國外仍舊遙控國內政局,2008年喀麥隆安全部隊鎮壓罷工,造成約200人傷亡。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2009年,比亞在法國度假期間,僅用在43家酒店的房間的花費,每天達40000美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