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汝驪

殷汝驪

殷汝驪(1883—1941),字鑄浦,或鑄夫,號柱公。浙江省平陽金鄉鎮人。殷汝耕之兄。光緒三十年(1904)創辦金鄉衛西初等國小堂,提倡新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東渡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經濟科,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民國成立,當選為國會議員,蔣尊簋(百器)任浙江都督,召集在杭的浙江士紳商討,制訂了一些地方政治措施。其中財政部分就是由殷汝驪擬訂的。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
民國2年(1913),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人紛紛流亡日本,多數生活困難。’由殷汝驪籌募款項解決。李根源等在東京大森地方浩然廬設立志成學校,由殷汝驪主持校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8月,在東京的國民黨人組織了“歐事研究會”,殷汝驪為會員,奔走甚力。護國戰爭時,在廣東肇慶軍政府任職,有志於海南開發,親往瓊崖考察後,寫成《開發海南島計畫書》,由神州國光社印行。
民國5年夏,北洋軍閥與國民黨人聯合組成段祺瑞內閣,其中國民黨人僅主外交、財政、司法三個部,殷汝驪任財政部次長。段系政客不甘於大權旁落,百端攻訐,遂去職。在任時,有意於家鄉礬礦的開發,集資25000元,使義兄林贊卿回鄉開辦東甌明礬實業公司。經營失利後,股東紛紛退出,殷汝驪獨自增股,改組為興記礬廠。後來,興記生產的“興記大明珠”馳譽上海香港市場,推動了家鄉礬業的發展。
民國11年,任《中華新報》經理,張季鸞為主筆,副刊《創造日》系創造社成員所編,一時獨放異彩。13年冬,受聘為河南省銀行總理。16年春,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鹽運使。不久,省府改組,殷汝驪回上海
20年代開始,殷在滬與褚輔成沈鈞儒一起主持全浙公會。民國21年全浙公會上層愛國人士組成上海各團體救國聯合會,募集物資支援十九路軍將士。次年,浙西大旱,全浙公會又募捐救濟災民。
民國25年,殷汝驪被誣為與其弟汝耕有牽連,被捕送到南京。實際上他對這個漢奸弟弟十分厭惡,曾對人說:“此弟品質極壞,只要有利可圖,他就能賣友,甚至會出賣民族。”早已關係疏遠,並禁止眷屬往來。釋放後,殷汝驪由上海遷居杭州。新居前後都臨街,各有門牌,後門竹竿巷128號,他就專從後門出入,以示對十九路軍抗日的紀念。“七七”事變後,全家遷居四川。晚年只以書畫自遣,尤愛畫松。30年病歿於成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