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化行

殷化行(1643年—1710年),字熙如,西安府鹹陽縣靳里村(今陝西省渭城區北杜鄉靳里村)人,清朝將領。因幼年撫於王姓家中,遂稱王化行。升任提督後,始奏請回複本姓。

殷化行先後考中武舉人武進士。康熙十三年至二十年(1674年―1681年),曾多次率軍討伐叛臣吳三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殷化行升為首任福建省台灣總兵,他以木築城,整治武備,加強防禦,有效地防止西方殖民者對台灣的侵略。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殷化行在征討噶爾丹的戰役中,功居第一。後來,殷化行多次率軍平定少數民族叛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殷化行去世,終年68歲。

殷化行深通文藝,在軍中時,經常手不釋卷,家居後,以詩酒自娛,綽然有儒將之風。他還擅長書法,其所書《王羲之〈蘭亭序〉》刻石今存西安碑林。

基本介紹

  • 本名:殷化行
  • 別稱:王化行
  • 字號:熙如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643年
  • 去世時間:1710年
  • 籍貫西安府鹹陽縣(今陝西省渭城區
  • 職業:將領
  • 官職:總兵、提督
  • 爵位:拖沙喇哈番(雲騎尉)
人物生平,討吳三桂,免職論功,治理台灣,征噶爾丹,平叛去世,人物成就,人物評價,史籍記載,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討吳三桂

康熙五年(1666年),殷化行考中鄉試武舉人
康熙九年(1670年),殷化行考中殿試武進士
康熙十三年(1674年),殷化行隨從經略陝西軍事莫洛征討吳三桂,擔任守備。同年冬天,陝西提督王輔臣起兵叛亂,回響吳三桂,莫洛被殺,殷化行被拘禁在秦州(治今甘肅省天水市),於是稱病不接受王輔臣的任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殷化行脫身回到朝廷,因其拘禁期間,不肯歸附吳三桂,陝西總督哈占奏請朝廷讓殷化行官恢復原職,補任火器營守備。
康熙十五年(1676年),殷化行跟隨振武將軍佛尼勒與吳三桂軍在牛頭山交戰,攻克牛頭山上嶺和下嶺。吳三桂部將王屏籓占據漢中,派兵兩萬人進犯寶雞縣(治今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大將軍圖海命殷化行率軍援救寶雞縣,殷化行一舉擊敗王屏籓,解除西山堡之圍。後隨圖海從大泥峪出兵,進軍洵陽縣(治今陝西省旬陽縣)攻打兩河關,雪夜打敗吳三桂守將韓晉卿七營,奪取兩河關,乘勝收復興安州(治今陝西省安康市)城。
康熙十九年(1680年),殷化行跟隨佛尼勒出兵援救永寧(治今四川省敘永縣永寧河西),殷化行擔任前鋒,在托川擊敗敵軍,又在安寧橋擊退吳三桂部將胡國柱。不久,殷化行奉命率軍援救敘州府(治今四川省宜賓市)。殷化行與西寧總兵李芳述守衛敘州府,敵軍兵分三路來攻,殷化行都奮力將其擊退,建立大功。圖海與哈占聯名上疏,陳述殷化行在收復川陝戰役中英勇奮戰之功,於是朝廷特別提拔他為漢中城守營副將。
康熙二十年(1681年),殷化行驅逐胡國柱,連續攻打安邊、敘馬、連峰、石盤關諸處,屢次攻克險要之地,收復馬湖府城。

免職論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追論殷化行在王輔臣叛亂時被拘禁之事,於是罷免其官職。哈占認為殷化行未被王輔臣任用,而且跟隨征戰有功,奏請朝廷恢復殷化行原來官職,於是朝廷恢復殷化行的官職,改任他為直隸三屯營(治今河北省遷西縣西北)副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追論殷化行的功勳,授任他為都司僉書,兼任管副將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巡幸京畿東北一帶,殷化行隨從、護衛康熙帝打獵,得到康熙帝賞識,康熙帝將自己使用的佩刀賜給殷化行。

治理台灣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殷化行升任為首任福建省台灣總兵,朝廷賜給他貂裘和白金。
台灣原為鄭成功之子鄭經統治,鄭經死後,諸子爭權,發生內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時,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奉命率軍攻占澎湖,收復台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時,清朝在台灣設一府三縣,並在台灣設總兵官一員,駐兵屯守。殷化行到台灣時,官員們正商議築城之事,議而未決,殷化行認為沿海都是浮沙,築城難以鞏固,於是下令所部每人交納樹木一棵,以木築城。數日之間,城即築成。於是令所屬各部仿照此法,建築木城,互為掎角。隨後,他致力於整治武備,加強防禦,有效地防止西方殖民者對台灣的侵略。
康熙三十年(1691年),調任襄陽(治今湖北省襄樊市)總兵。當時陝西發生旱災,米價飛漲,百姓大多流離失所。朝廷下詔調發襄陽米二萬石由水路運到商州,再改由陸路運到西安。並命內閣學士德珠與殷化行以及總督丁思孔前往監督水路、陸路運輸,並且護送流離失所的百姓回到家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先後調任為登州(治今山東省蓬萊縣)總兵、寧夏(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總兵。

征噶爾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兵分三路,親征準葛爾部噶爾丹叛軍。殷化行率兵三千,隨西路大將軍費揚古出塞北上,行至翁金河(在今蒙古國南部)後,挑選精兵,向東北方向前進,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與噶爾丹叛軍相遇。其地南有一座小山,綿延橫陳,極為險要。殷化行急忙指揮所部占領山頂。全部軍士剛剛登上山頂,敵軍大部隊便突然趕來,將小山團團圍住。殷化行下令發炮攻擊,噶爾丹率眾下馬,拚命反擊,來勢甚猛。殷化行於是派人向費揚古獻計:“敵軍陣地堅固,應派兵眾從其側面發起攻擊。”費揚古採納了他的計策。當他看到敵軍側面受到攻擊時,便令擂起戰鼓,指揮所部向山下衝去。一時箭如雨下,聲震山谷,敵軍被首尾夾擊,死傷無數。噶爾丹僅帶領數騎奪路逃出。昭莫多一戰,基本上殲滅了噶爾丹叛軍的主力,清軍取得了平叛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此次戰役,殷化行功居第一。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殷化行上疏請求繼續率軍深入殲敵。疏至京城,康熙帝已到寧夏,於是御書“深沉節制”匾額贈給殷化行,並命其率部五百人隨昭武將軍馬思喀再次出塞征剿噶爾丹殘部,不久,令其參贊軍務。軍行至郭多理(今蒙古國達蘭札達加德東南)、巴爾哈孫(今蒙古國諾木岡東北)一帶時,面對清軍的兩路追擊,噶爾丹殘部大多聞風逃走,只剩下五六百人,而且食盡糧絕,每日殺馬而食。原先支持噶爾丹的沙皇俄國見噶爾丹大勢已去,也拒絕其投奔俄國,噶爾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於是飲藥自殺。至此,在沙俄支持下,由噶爾丹發動的民族分裂叛亂,得以徹底平定。詔令班師後,殷化行仍回鎮寧夏。

平叛去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殷化行奏請朝廷恢複本姓。朝廷議論昭莫多戰役之功,賜予殷化行拖沙喇哈番(清代爵位,漢名雲騎尉)世職。同年七月初三日,朝廷升任殷化行為廣東提督。殷化行擔任廣東提督後,數次率軍平定少數民族叛亂。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瓊州營游擊詹伯豸等侵擾黎人,黎人王鎮邦於是起兵作亂,朝廷以殷化行約束不嚴之罪,將其降級留任。
康熙四十年(1701年),連州與陽州的瑤人作亂,里入峒、油嶺二排尤為兇惡蠻橫。殷化行率領總兵劉虎駐軍在里入峒,派遣副將林芳入排,讓他抓獲作亂者。不久,瑤人殺害林芳及其所部兵眾。朝廷任命尚書嵩祝為將軍,命令殷化行和廣西、湖南提督各發兵討伐。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夏天,殷化行等各軍在連州會合,分別把守險要之地,瑤人因畏懼清軍,於是將作亂者李貴、鄧二等人獻給清軍,於是叛亂得以平定。不久,朝廷因其平叛期間副將林芳遇害,而殷化行身為主將,未能救援,削奪其官職,致仕歸里。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巡幸西安,殷化行前往迎接謁見,授任其子殷純為四等侍衛。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殷化行在家中去世,終年68歲。

人物成就

殷化行在平三藩時有功,平台後參與治理台灣。昭莫多戰役中,獻策並率軍側翼襲擊噶爾丹,取得大捷,後又在追殺噶爾丹殘部中立功。康熙四十年、康熙四十一年,殷化行參與平定連州、陽州瑤人之亂。

人物評價

殷化行深通文藝,在軍中時,經常手不釋卷,家居後,以詩酒自娛,綽然有儒將之風。他還擅長書法,其所書《王羲之〈蘭亭序〉》刻石今存西安碑林。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一·列傳六十八》

家庭成員

殷純,殷化行之子,官拜四等侍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