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屆經濟危機
  • 外文名:Previous economic crisis
各國經濟危機次數,三十年代的大危機,1929和2008金融危機比較,

各國經濟危機次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歷屆經濟危機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發的目前仍處於金融危機階段)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三十年代的大危機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發展。 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後,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1929和2008金融危機比較

【合作,一定要合作】
如今,各國經濟通過貿易、資本流動等渠道環環相扣,發生在某一國的危機可藉此迅速蔓延,轉瞬之間成為危害世界經濟繁榮穩定的災難,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便是最好的例證。如果各國不能協調合作,則不僅不會遏制,反而可能加劇危機。因此,探討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全球合作尤為必要。
1929:不合作帶來困境
1930年,美國頒布《霍利-斯穆特關稅法》,為保護美國農業和相關商品,制定了美國歷史上最高的關稅。該法的實施給美國帶來暫時的解脫,一定程度上穩住了當時各主要行業的糟糕局面,但代價十分高昂。因為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報復接踵而至,世界貿易體系隨之崩潰。根據數據顯示,75個主要貿易國家的月度總進口值從1929年初的29.977億美元一直滑落到1933年的10.569億美元,縮減近一半。
可以說,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最終造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大蕭條。這正是非合作博弈的結果:在危機面前,只要一個國家為了自身利益,率先採取不合作策略,就會導致所有國家相應採取不合作策略,引起集體非理性。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鑑,世界各國通過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不能由於同樣的原因毀於一旦。
2008:美國孤力難以回天
轉觀當前,次貸危機作為美國資本遊戲的產物、全球危機的罪魁禍首,一直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其深不可測的滲透力和持續的破壞力使得樂觀的美國人一次又一次深陷泥沼。
次貸危機自去年爆發至今,美國在應對過程中,已逐漸認識到忽視與他國合作的惡果。有個小細節值得關注,摩根大通針對收購貝爾斯登的盡職調查本可以持續數月。但是財長保爾森卻給雙方下令,必須趕在亞洲市場開市之前達成協定。保爾森此次發令所具有的濃厚行政色彩一度遭到美國投資界的質疑與反對,認為有損美國自由市場的良好形象。但事實證明,保爾森的判斷是明智的,全球股市之間的聯動性已今非昔比,次貸危機更是通過股市蔓延到世界各地,帶來全球主要股指的持續下跌,同時美國市場中也活躍著各國金融機構的身影。如果周邊環境持續惡化,世界經濟全面衰退,美國又怎能獨善其身?
【監管,還是金融監管】
許多人把大蕭條的發生歸因於美國缺乏對證券市場的有效監管。在危機發生後,美國建立起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嚴刑峻法,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最終使證券市場恢復元氣。當前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應該說比較完善,但是仍未能防範次貸危機的發生和蔓延。究其原因,監管不力是罪魁禍首。
1929:催生金融監管體制
大蕭條前夕,美國股市異常火爆,連傻瓜都能賺錢,但在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內幕交易、官商勾結和操縱股價等不法行為。虛假繁榮預示著崩盤不可避免。
股市崩盤一度引發美國政界對“要不要股市”的激烈爭辯。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重拳出擊,審時度勢,毅然決定從加強監管入手,力挽股市於狂瀾之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1934應運而生,其職能就是專門對證券交易進行監管。通過建立起包括美聯儲、證交會在內的一整套金融監管體系,在證券領域引入辯方舉證制度,加大對內幕交易等證券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等措施,美國金融體系如同被注入一針“強心劑”,美國股市也終在25年之後收復了所有失地。
2008:次貸暴露薄弱環節
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國的金融地位有所削弱,將美國經濟拖入衰退邊緣。
在這場風暴中,美國政府難辭其咎,扮演著不太光彩的角色。美國政府出於政治需要,讓普通老百姓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為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房貸融資機構發行的債券提供擔保,這兩家機構因而成了被寵壞的孩子,躺在政府的襁褓中,不計風險地向商業銀行發售次級抵押債券。現在看來,兩房的危機才是次貸危機全面升級的根源。
美國當今的金融監管體制跟不上形勢發展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美國金融業產品創新速度太快,產品設計過於複雜。從基礎產品到最高級的衍生品經歷層次很多,而且環環相扣,令人眼花繚亂,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或存在監管疏漏,就會造成不堪構想的後果。次貸危機的爆發引發了美國政府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強大意願。美國財長保爾森3月31日正式公布一項改革方案,將對美國金融監管體制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其中多個機構將被裁撤,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將極大加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