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

2010年3月26日,文化部與武漢大學簽署協定,雙方將在武漢大學共同建設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這是文化部在高校建立的首個國家文化創新研究基地。該中心負責人為傅才武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10年3月26日
  • 負責人:傅才武
  • 地點:武漢大學
  • 合作方:文化部、武漢大學、湖北省文化廳
創辦背景,機構簡介,負責人,專職學者,研究成果,實驗基地,大事記,專業簡介,

創辦背景

根據合作協定,該中心採用“校部共建、開放建設、專兼結合”的運行機制,由文化部與武漢大學統一領導,湖北省文化廳參與共建。中心將緊密圍繞國家文化發展亟須解決的重大現實、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行實證調查、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通過科學研究帶動人才培育,培養高素質的文化研究人才;通過參與國家文化發展規劃研究、舉辦國內外學術會議、接收國內外訪問學者,協調文化創新研究領域的全國性學術活動,成為政府、高校、社會之間的新型互動平台。
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對研究中心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說:“武漢大學將全力支持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的建設。學校將堅持高端定位,要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心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產業研究機構,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該中心在2009年4月已經獲批成立。中心成立以來,先後承擔了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和三峽總公司下達的研究課題10項,申報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

機構簡介

2009年4月21日,武漢大學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獲文化部批准(文科技函[2009]603號),正式命名為“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成為全國高校首家“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研究基地。為加強我國文化創新理論研究,不斷推進國家文化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探索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策略和路徑而積極探索。
國家文化研究中心採用“校部共建、開放建設、專兼結合”的運行機制,由文化部與武漢大學統一領導,湖北省文化廳參與共建。依託湖北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實踐經驗以及武漢大學多學科的綜合優勢,主要職責和基本任務是:企業文化創新基礎理論和相關課題研究,為我國文化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培養各類文化創新專門人才,為我國文化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提供政策諮詢與信息服務,為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決策提供智庫支持;關注國際文化創新發展與研究的進程,建立中外學術交流平台;跟蹤關注我國文化創新理論前沿,承擔完成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交給的文化創新課題研究任務。
為了打造文化創新研究的高層次國家級團隊,服務於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國家文化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立足打造多層次的學術隊伍,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以專職研究團隊為主體,發揮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學科交叉性強的綜合優勢,藉助於武漢大學“985工程”拓展項目的支持,組建了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平台。通過簽約的方式先後與經濟與管理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文學院、法學院、歷史學院、國際軟體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以及社會學系、藝術學系的15位教授及校外的多名學者簽訂了合作協定,並與全國文化文物系統的同仁建立了項目合作關係。不但自主培養了一批立足學科前沿的中青年科研骨幹,而且大力引進海內外文化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構建起一支跨學科、多元化、複合型的學術研究隊伍。並已經承擔10餘國家級科研項目。
服務於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需要——是文化部、武漢大學支持國家文化建立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的出發點。在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藉助於部校共建的優勢,立足於武漢大學百年名校品牌、文理工學科綜合、位於中部腹地等特色,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努力打造跨學科、實體化、高層次的文化創新研究平台,力爭把研究中心建設成為“領軍中部、全國一流、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產業研究基地”。

負責人

傅才武(1966-),男,湖北崇陽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導,武漢大學博士後,主要從事文化經濟史、文化體制、文化產業研究。1989年起先後在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物局從事文化藝術教育管理、文物管理、藝術管理工作,並進行文化管理和文化產業的相關研究工作。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戰略研究所所長、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後主持和協助主持完成國家藝術科學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課題10多項,接受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委託的大型文化調研課題10多項,提交多項政策研究報告並被文化部、財政部採用。出版各類著作7部,發表藝術管理、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方面的相關論文40多篇。
主要學術成果:
著作:
1、《藝術教育管理學》(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近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娛樂業——以漢口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娛樂業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考察(1861-1949)》(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湖北文化史·藝術史》(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文化市場演進與文化產業發展——當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科研成果:
《文人與詩妓——詩妓在詩詞傳播中的作用探微》,《湖北民族學報》2000年第1期;
《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台灣》,台灣《歷史月刊》2000年第3期,美國《中國時報》轉載;
《文物科技體制創新與觀念變革》,《中國文物報》2001年5月3日;
《政府藝術管理職能“錯位論”的源流及其認識局限》,《江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試論藝術表演團體體制調整和制度創新》,《武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石頭崇拜與中華玉文化的形成》,《江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文獻》(CUAA)2003年第6期轉錄;
《論中國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的實現途徑——兼論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特殊性》,《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6期轉載;
《藝術表演行業的反市場形態及原因分析》,《湖北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9期轉載;
《轉型期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的分期問題》,《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古代情愛巫術及其影響》,《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8期;
《我國文化體制的緣起、演進與改革對策》,《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民國政府管理近代文化娛樂業的探索及其現代價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人大《中國現代史》2005年9期轉載;
《建國以來中國事業單位組織模式的變遷——一種以藝術表演團體為主體的歷史透視》,《江漢論壇》2005年第3期,人大《公共行政》2005年7期轉載;
《行業差異與文化體制改革的策略問題》,《江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6年1期轉載;
《百年職業藝術教育迎來新機遇》,《中國文化報》2005年2月21日;
《網咖作為網路文化載體的形態、屬性與特徵》,《和諧與共存——網路文化與青少年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05年;
《老郎廟的近現代變遷——以漢口為中心文化娛樂業組織形態的一個側影》,《文藝研究》,2006/02;
《網咖作為網路文化載體的形態、特徵和功能》,《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1;
《文化產業作為城市支柱產業的可行性及類型選擇》,《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
《三十年來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一個巨觀分析框架》,《福建論壇》2009年第2期,人大《文化產業研究》轉載;
主持課題:
全國藝術科學部級課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01HG98),協助主持,執筆人;
湖北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轉型期藝術表演團體改革模式研究”(2002[132]);全國文化系統文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點理論研究課題(文化部,2002年),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湖北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文化體制改革對策研究”([2003]08),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全國藝術科學部級課題“藝術教育管理學研究”(03GG120) ,主持人;
全國藝術科學國家重點課題“轉型期藝術表演團體改革模式研究”(03AG13),主持人;
湖北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湖北文化資源狀況與區域文化資源評估指標體系研究”,主持人;
湖北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娛樂業——以武漢為主體的中國娛樂業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考察”,主持人;
武漢市規劃局 “武漢城市文化特色營造比較研究”, 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組織框架設計”,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2005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國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2005年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三峽文物考古成就總體動畫展示研究”,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廳“網路文化與當代青少年發展研究”,主持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體制的起源、演進與確立——政治變局中的政黨、意識形態與文化領導權(1921—1952)”, 主持人;
2005年國家藝術科學基金“國家文化體制的起源、演進與確立——政治變局中的政黨、意識形態與文化領導權(1921—1952)”, 主持人;
2005年國家文物科技規劃課題“楚文化資源的區域分布、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開發模式研究”,主持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廳“中華竹文化藝術史”,主持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廳“國家藝術節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的實證研究”,主持人;
2005年文化部“國家文化創新體系研究”,主持人;
2006年國家財政部“當代中國農村文化調查研究”,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當代中國網路遊戲與青少年發展(文化部、財政部,2007年),黃永林主持、傅才武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第2名);
當前我國公共文化經費績效評價及文化基金會的可行性研究(財政部,2007年),主持人;
當前我國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現狀與對策研究(財政部,2007年),主持人;
2007年當前我國公共文化經費績效評價及文化基金會的可行性研究(財政部),主持人;2006-2007中國文化創新年度報告研究(文化部,2007年);
2003-2006湖北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發展藍皮書(湖北省省委宣傳部,2007年);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項目“國家藝術節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影響和作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運作模式、經驗及其影響力的實證研究”(2007年),杜建國主持、傅才武協助主持、主要執筆人;
文化部“2006-2007中國文化創新年度報告研究”課題(2007年),主持人。
2007年科技部網路文化安全監管系統的體系架構、集成及示範套用,子課題負責人;
2008年,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財政保障機制前期研究(財政部、文化部),主持人;
2008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規劃研究(湖北省發改委),子課題負責人;

專職學者

馮天瑜 1942年 資深教授、博導 中國文化史
於平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 中外舞蹈、舞劇發展史
傅才武 1966年 教授、博導 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
陳波 1978年 副教授 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公共文化政策
方學富 1950年 特聘研究員 政策法規、文化市場與遺產保護
彭雷霆 1981年 研究人員 文化史
肖波 1978年 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
陳庚 文化體制、文化產業
張鳳華 1980年 講師 發展經濟學,文化產業學,藝術經濟學
鐘晟 1987年 文化產業管理,文化旅遊規劃設計
蔡武進 1985年 文化立法,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秦丹 1980年 講師 西方文學與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比較

研究成果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2013-12-12]
文化創意產業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功能作用與價值定位[2013-01-16]
論文化產業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的作用——以湖北省為例[2013-01-12]
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傳統文化事業體系的轉型[2013-01-12]
《從幾個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術的文化影響》 作者:石義彬[2012-06-29]
《法國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檔案文獻保護研究進展》 作者:周耀林[2012-06-29]
《ABC管理法在國家重點檔案搶救工程中的套用》 作者:周耀林[2012-06-29]
《文化產業視角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實踐進展與理論模型》 作者:傅才武[2012-06-29]
《文化市場一體化進程與文化行業體制的結構性矛盾及其因應策略》 作者:傅才武[2012-06-29]
《多元文化環境下強化文化管理戰略的價值、內涵與政策思路》 作者:傅才武[2012-06-29]
《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發展》 作者:沈壯海[2012-06-29]
《清代前中期出版文化生態環境》 作者:江凌[2012-06-29]
《文化視域的擴展與文化觀念的轉型——對當前文化理論創新問題的考察》 作者:馮黎明[2012-06-29]
《張之洞與編訂名詞館》 作者:彭雷霆[2012-06-29]
《關於中國前近代社會“非封建”的對話》 作者:馮天瑜[2012-06-29]
《基於GIS和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生態格局分析與風險評價研究》 作者:詹慶明[2012-06-29]
《釐清“封建”概念與中國“封建社會”定位》 作者:馮天瑜[2012-06-29]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人權法保護》 作者:郭玉軍[2012-06-29]
《試論兩湖地區基本文化特徵》 作者:江凌[2012-06-29]

實驗基地

國家公共文化政策實驗基地(以下簡稱“實驗基地”)是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切實促進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實施公共文化發展與績效評價做好基礎工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在全國範圍內選取的一批文化事業單位與文化企業。通過實驗基地,直接從基層一線了解和獲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政策實施、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全面及時掌握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各項變化,為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和修訂提供依據,以理論創新推動文化建設的實踐突破。2013年1月11日,29家首批簽約實驗基地工作會議在武漢大學召開,標誌著我國公共文化政策實驗基地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大事記

2013年3月 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政策實驗基地批准成立[2014-01-03]
襄陽市《文化襄陽概念規劃》評審會[2014-01-03]
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座談[2014-01-03]
第五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2014-01-03]
第十屆全國文化管理類學科建設聯席會議暨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2014-01-03]
2012年12月 文化部產業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聯席會議[2014-01-03]
2012年12月 太極湖規劃項目評審會[2014-01-03]
2012年12月 安徽省文化廳:第五屆國家文化創新高峰論壇[2014-01-03]
2012年11月 武漢市委宣傳部彭麗敏座談會[2014-01-03]
2012年11月 第三屆全國文化產業青年學者論壇[2014-01-03]
2012年5月 兩岸文博專業人員交流研習班(第一期)開班[2012-06-29]
2011年首屆文化創新人才培訓班開班[2012-06-29]
2011年全國文物行政執法人員(湖北片區)輪訓班開班[2012-06-29]
2010年10月31日-11月1日 成功舉辦2010中國文化創新高峰論壇(武當山論壇)[2012-06-29]
2010年8月 傅才武教授參加中央“加大政府投入和轉變投入方式及政策保障調研組”[2012-06-29]
2010年7月 方學富研究員參加國家文化創新工程2010度項目評審會議[2012-06-29]
2010年6月 研究中心完成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十二五”及下一個十年發展戰略研究[2012-06-29]
2010年3月 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工作會議在武漢大學召開[2012-06-29]
2009年12月 完成了文化部、財政部委託的兩個項目[2012-06-29]
2009年12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中國文化創新報告(2010)》[2012-06-29]
2009年12月 “第三屆中國文化創新高峰論壇暨文化創新獎頒獎儀式”在深圳舉行[2012-06-29]
2009年10月 完成三峽工程的文化學研究[2012-06-29]
2009年10月 半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層面的眾多研究課題[2012-06-29]
2009年6月 完成文化部委託的“發展我國動漫產業的政策研究”課題研究任務[2012-06-29]
2009年6月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組建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平台[2012-06-29]

專業簡介

武漢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科是根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及解決國家對文化產業交叉學科人才的重要需求於2013年設定的,是依託於武漢大學公共管理及中國史兩個一級學科設定的新型交叉二級學科。本學科憑藉湖北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武漢大學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國家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為依託,整合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管理學院、藝術學系等院系優秀師資力量進行共建。
文化產業管理學科主要研究對象和基本研究範圍設定為文化產品生產、分配、消費及其價值實現過程,並且從橫縱兩個方面兼顧文化產業管理的核心研究內容。縱向度上,本學科旨在討論基於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政府、社會和市場之間的關係,重點探討政府管理的價值取向、政府的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機制,討論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戰略、文化體制改革及政治文化建設之間的內在邏輯。橫向度上,本學科從管理的角度,藉助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及信息科學的研究方法,全面闡釋有關文化經濟運動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內容產業和創意產業、文化產業投資與融資、文化資源與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戰略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管理與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專題。
目前,本學科在國內具有以下優勢:
1.整合多學科力量,學科基礎紮實
本學科設定由我校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整合兩個一級學科,即公共管理、中國史的博(碩)士點為依託,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力量,構成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基礎。
2.師資隊伍力量雄厚,結構合理
建立起以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為核心,以專職研究團隊為主體的,擁有20位教授、博士生導師組成的專兼職研究團隊,共同構建起一支跨學科、多元化、複合型的師資隊伍。
3.科研實力雄厚,研究成果豐碩
近年來承擔了30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等單位的委託課題,科研經費總量近千萬元,研究成果豐碩。其中,多篇政策報告得到中央領導及省部級領導的批示,近20篇對策研究報告得到相關部門的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