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社(清末湖北革命團體)

文學社(清末湖北革命團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學社指的是清末湖北革命團體,它的成立是知識分子尋求救國的一次嘗試,是新思想發力的表現,文學社後併入同盟會。

文學社前為群治學社改組的振武學社,宣統元年(1909年)陰曆正月初九,振武學社社長蔣翊武等在武昌黃鶴樓舉行會議,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蔣翊武沿任社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社
  • 年代:清朝末年
名詞由來,歷史含義,

名詞由來

宗旨是“興漢排滿,推翻專制,驅逐滿奴,奪回漢室江山。”
發起人有張廷輔劉復基、蔣翊武、李擎甫、沈廷楨、張筱溪、唐子洪、商旭旦、謝鳴岐、蕭良才、曹珩和黃季修等12人。蔣翊武、劉復基為正、副社長。社址設在武昌小朝街85號。
1911年1月由振武學社改組而成,蔣翊武任社長。借“研究文學”為名,文學社有嚴密的組織,入社會員需經嚴格考察,以防不測。
在新軍中開展革命活動,吸收社員五千餘人。後與共進社組成起義領導機關,發動了“武昌起義”。1912年6月,為反對袁世凱獨裁專制,維護民主共和,增強革命力量,將文學社併入“同盟會”。
同盟會同盟會

歷史含義

清末湖北地區主要革命團體之一。其前身為由日知會嬗變而成的群治學社。1910年(宣統二年)春天,群治學社由於在新軍中密謀起義,事泄而遭破壞,社務暫時停頓。同年中秋,社員楊王鵬等在武昌黃土坡開會,議決將群治學社改組為振武學社,並公推楊為社長。後因楊被軍隊開除返湘,改由蔣翊武主持社務。是年冬,社員詹大悲等創刊《大江報》,努力宣傳革命,影響日益擴大。
振武學社組織發展很快,引起官府注意。蔣翊武等為掩蔽革命目標,於1911年1月30日借春節團拜名義,邀集各標、營革命士兵代表在武昌黃鶴樓開會,議決將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選舉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書部長,劉堯瀓為評議部長。稍後又陸續推舉王憲章為副社長,張廷輔為總務部長。文學社總機關設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隨即又設陽夏支部領導漢陽、漢口社務,以胡玉珍為支部長,邱文彬為副支部長。文學社簡章自稱“以聯契約志研究文學”為旨趣,實際上卻是以革命排滿作為“心記之宗旨”。會員絕大多數為趨向革命的士兵和青年學生,也吸收少數進步的下級軍官參加。
由於革命時機已經迫近,文學社在新軍中緊張地展開宣傳組織工作,社員最多時發展到兩三千人,幾乎遍及湖北各標營隊。同時,詹大悲等繼續在《大江報》上抨擊清廷弊政,揭露軍中黑暗,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文學社成立後不久,就與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取得聯繫。在黃興的鼓勵和中部總會的促進下,經過劉堯澄、孫武等人反覆磋商,9月14日文學社與湖北地區另一主要革命團體共進會舉行聯席會議,正式確定雙方聯合行動,建立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並籌划起義後的革命政權組成問題。10月10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共同發動武昌起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