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此事難知

《此事難知》,醫論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於1308年。本書系王氏編集其老師李杲的醫學論述,包括屬於基礎理論的經絡、臟腑、病理、病源以及有關臨床辨證、治法等內容,其中對傷寒六經證治敘述尤詳,而且有個人創見。雖然全書融合了王好古的學術見解,但是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學術思想。現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種刻本,《醫統正脈》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基本介紹

  • 書名:《此事難知》
  • 作者王好古
  • 類別:中醫
  • 頁數:共二卷
  • 出版時間:公元1308年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卷上,下卷,

內容簡介

全書分上、下二卷、附錄三部分,共載專題論述104篇。上卷主要論述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六淫所犯,辨證要點,五經(缺厥陽經)證治有關問題,其中傷寒內容最多;下卷廣泛涉及《內經》、《難經》,脈法、針灸等有關問題,常附圖表以助述;“附錄”主要為病證診治法內容。
全書主要圍繞傷寒五經證的有關問題如“太陽六傳”、“入陰者可下”、“婦人經病”等作了詳細闡發,某些見解有獨到之處。如認為氣病在表,誤用血藥,無傷,為安血而益陰;反之血病在里,誤用氣藥如白虎湯等,則有害,因易致瀉肺而損陰。既強調治病求本,又主張分別病情採用不同治法,如提出初治之道,當寬猛相濟,末治之道,又宜寬緩,三法各有主證、套用法。

作者簡介

王好古,金元時代醫學家。字進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博通經史,尤精醫術。其學宗張元素及李東垣,與李東垣為同時代人,並宗張元素,一說王氏先後師事張、李。先後任趙州醫學教授兼管提舉內醫學。著作甚豐,涉獵範圍亦廣,如《醫壘元戎》十二卷,包括傷寒及雜證,並以十二經為綱,主張治病須脈證互參,始可處方。又有《陰證略例》,有論述傷寒陰證之論方,頗為詳備。此外,尚有《此事難知》、《湯液本草》、《癍疹論》、《伊尹湯液廣為大法》等,均行於世。其《傷寒辨惑論》、《仲景詳辨》、《光明論》等,則未見行世。

目錄

卷上

醫之可法
自伏羲神農黃帝而下.名醫雖多所可學人有幾人哉.至於華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針術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效之.非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芳贄之湯液.箕子之洪範.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傳注.錢仲陽之論議.皆其活法.所可學人.豈千方萬論印定後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莽者.然有一法一節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豈予好辯哉.欲使學人觀此數聖賢.而知所可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廣覽泛涉.自以為多學而用之無益者.豈其知本.
或問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俱會於首然六陽會於首者亦有陰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陽也.五臟者五陰也.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是五陰也.又有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是六陰也.耳者腎也.復能聽聲.聲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復能聞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輪.通貫五臟.口為脾脾為坤土.主靜而不動.故無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與督脈.總計十三陰也.腦為諸體之會即海也腎主之.是為十四陰矣.
經脈終始
寅手太陰肺.始於中焦終於大指內廉出其端.
卯手陽明大腸.始於大指次指之端.終於上俠鼻孔辰足陽明胃.始於鼻交 中.終於入大指間出其端.巳足太陰脾.始於大指之端.終於注心中.
午手少陰心.始於心中.終於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未手太陽小腸.始於小指之端.終於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
申足太陽膀胱.始於目內 .終於小指外側出其端酉足少陰腎.始於小指之下.終於注胸中.
戌手厥陰心包.始於胸中.終於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陽三焦.始於小指次指之端.終於至目銳 子足少陰膽.始於目銳 .終於小指次指循大指內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
醜足厥陰肝.始於大指聚毛之上.終於注肺中.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是下能趨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為和.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澤通氣.故氣寄於辛.用於寅平旦始從中焦注循天之紀左旋至醜而終.晝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則婦隨.血隨氣而上行.殊不見潤下之意.經雲.氣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潤也.書雲.水日潤下.如何說得.從氣之血.有不行之體如百川右行東至於海請示.
日用
復臨泰壯 乾 . 遁否觀剝坤二六.青白正分開與辟. 赤黑往來通道路.泰即居艮否居坤. 乾作天門巽地戶.氣終於醜始於寅. 血諦辛陰從下去.丙潛壬內卻從高. 順至乙穴還上注.婦隨夫唱幾曾停. 萬派千流無暫住.血氣包含六子中. 晝夜行流五十度.食時骸理敬修行. 玄府身周勻閉拒.排山倒海毒非常. 撩鼻捻髭心不怖.天長地久太虛持. 不虧八一元來數.休說乘虛謾履空. 嬴取康寧三六足.知之非難行之難. 造次顛沛宜常慮.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橫臥於東南西北者.自然之勢也血氣營運故始於手太陰.終於足厥陰.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也.曰馮乎.曰大氣舉之也.是地如卯黃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易曰.坤濃載物德.合無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卯焉.故人首之上.為天之天.足之下為地之天.人之浮於地之上.如地之浮於太虛之中也.地之西始於寅終於醜.血之東根於辛納於乙.相隨往來不息.獨缺於乾巽.為天地之門戶也.啟玄子云.戊土屬乾.巳土屬巽.遁甲曰.六戊為天門.六巳為地戶.此之謂也.經雲.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氣周流於十二經.總包六子於其中.六氣五行是也.無形者包有形.而天總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氣隨之.百川並進而東血隨之.
問脾寄於坤如何是損至第三若從脾為第二從腎為第四請言脾數
答曰.脾雖寄於坤.實用於巳.從上肺心.從下腎肝.脾中得三數也.如氣寄於辛而用於寅.包絡三焦.寄於醜而用.於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明經絡之數有幾
答曰.十二大經之別.並任督之別.脾之大絡脈.別名曰大包.是為十五絡.諸經皆言之.予謂胃之大絡.名曰虛思.貫膈絡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晨脈宗氣也.是知絡有十六也.
問三焦有幾
答曰.手少陽者.主三焦之氣也.靈樞經雲.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證.入絡膀胱約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問臟腑有幾
答曰.肝心脾肺腎兼包絡.一名命門.為六髒.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兼三焦.為六腑.計之十二矣.故包則為一府矣.是為十三矣.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又雲.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者.若沃以湯注云膀胱胞內居之.內外二境圖雲.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為十三臟腑矣.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水無以發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傷寒之源如此四氣調神論曰.運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勞汝形.無搖汝精.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注云.冬不按蹺.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不病溫.又經雲.不妄作勞.又雲不知持滿又雲水冰地折.無擾乎陽.又雲.無泄皮膚.使氣丞奪.啟玄子云.腎水旺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廢.故病於春也.逆冬則傷腎.故少氣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為溫病.夏為熱.長夏為大熱病.其變隨乎時而已.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使民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惟房室勞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為溫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內.當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故君子周密於冬.少陰得藏於內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溫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時陽氣俱伏於九泉之下.人之陽氣俱藏於一腎之中.人能不擾乎腎.則六陽安靜於內.內既得以安.外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為病熱.為傷寒氣乃熱病之總稱.故曰傷寒.知寒受熱邪明矣.六陰用事於冬.陽氣在內周密閉藏可矣.反勞動之.而泄於外.時熱已傷於水矣.至春之時.木當發生陽已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此兩者同為生化之源.源既已絕.水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有熱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矣.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也.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嚴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大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 而為飧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以其濕令當權.故飧泄之候發之於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生.
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湯發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出津液為汗也.若春木已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所以病發於夏者.以其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夏行之體.故飧泄於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故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夏傷於暑秋必痃瘧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濕土也.君火持權不與之子.暑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所勝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為相火.水入於土.則水火相干.而陰陽交爭.故為寒熱.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少陽在濕土之分.故為寒熱.肺金不足洒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為 瘧.久而不愈瘧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故發於大暑以後也.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於肺.故肺氣逆而為咳.所不勝者侮之.木氣上行與火同.得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有三)焦之舍也.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困. 而動於脾之濕也.是以咳嗽有聲有痰咳嗽不發於秋.而發於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咳嗽於秋.而咳嗽於冬也.咳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為水氣.
故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又曰.諸氣鬱.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於風夏傷於暑冬傷於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於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後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於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於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雲.東方來者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於筋.內舍於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
問兩感邪從何道而人
大羌活湯
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
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
其用在上兩目兩耳鼻口舌
格則吐逆九竅五臟
關則不便下竅六腑
三陽氣血多少
氣血之體
辨表里中三證
辨陰陽二證
辨表傷陰陽二證
辨內外傷
辨傷寒言足經不言手經
六經傳足傳手經則愈
太陽六傳
太陽證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頭痛
治三陽則不可越經
問桂枝湯發字
太陽禁忌不可犯
太陽證當汗
太陽證不當汗
當汗而不汗生黃
當汗而發汗過多成痙
不當汗而汗成畜血
血證見血自愈
知可解
知不可解
脈知可解不可解
易老解利法
當汗而下之成協熱利
太陽一下有八變
里傳表
傷寒雜證誤下變有輕重
五苓散為下藥
當服不服則生何證
不當服服之則生何證
酒毒小便赤澀宜五苓散
五苓散以瀉濕熱火土入水
表之里藥
里之表藥
加減涼膈退六經熱
陽明證

下卷

前後虛實圖
諸經皆言大則病進者何也
難經仲景合而為一
仲景叔和合而為一
表里所當汗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難經沉汗而浮下
傷寒入里見標脈則生
雜病出表見標脈則死
察色脈以定吉凶
弦有浮沉
針經
相合脈經
四正脈傷圖
脈當有神
治病必當求責
更有手足經.或一經非本家病而自他經流入者.亦當求責
治病必求其本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痛隨利減
抑本
虛實
問兩手寸關弦疾.脾弱火勝.木旺.土虧.金爍當作何治
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二三至何以治之
素問咳論一十一證各隨臟腑湯液之圖
素問五臟瘧證湯液之圖
治當順時
素問六經瘧候湯液之圖
問素問難經銅人經絡所病各異者如用針當從何法
問寒病服熱藥
疾有自誤
病有變怪
喘論(此論當以經言邪氣盛則實斷之.)
桔梗枳殼湯
尋衣撮空何髒所主
三法五治論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屬.衰於戌金之屬.衰於辰.是也
面部形色之圖
天元圖
地元圖
人元例
陰陽例
配合例
子母例
兄妹例
接經
平經說象(七十九難)
拔源例
接經補遺
天元圖
地元圖
大接經從陽引陰
大接經從陰引陽
諸經頭痛
大頭痛論
有六經發渴.各隨經藥治之
問三焦有幾(血海異同)
許先生論關中梁寬甫證
論史副使病證
後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