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王好古

王好古(約生於公元1200—1264年)字進之,號海藏,元代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曾經與李杲一起學醫於張元素,但其年齡較李杲小二十歲左右,後又從師於李杲,盡傳李氏之學。張元素強調臟腑辨證,重視分辨病變所在臟腑的寒熱虛實,李杲闡發脾胃學說,尤重脾胃內傷虛證的探討。在張、李二家的影響下,王好古又著重於《傷寒論》方面,而獨重由於人體本氣不足導致陽氣不足的三陰陽虛病證,另成一家之說。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好古
  • 字號:進之(一作信之)
    海藏
  • 所處時代:元代
  • 出生地:趙州(今河北趙縣)
  • 出生時間:1200年
  • 去世時間:1264年
  • 主要作品:《陰證略例》、《醫壘元戎》
  • 主要成就:陰證學說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臨床套用,調治陰證經驗,遣藥制方特點,人物評價,後世影響,

人物簡介

王好古(1200—1264年),字進之(一作信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王氏自小聰明好學,成年後博通經史,究心醫道。他少時曾經與李杲一同受業於張元素(年輩較李氏為晚),後來又從師兄李杲學醫。王好古以儒者而習醫,特別喜好經方。其造詣很深,後來又盡得張、李二家之傳,成為易水學派又一名家,他的學術思想,尤以陰證學說為獨到之處,並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有較大的影響。王好古一生著述較多,可考者達20餘種,其中《醫壘元戒》12卷、《陰證略例》1卷、《湯液本草》3卷、《此事難知》2卷,乃王氏代表作,備受後世醫學家之推崇。現存尚有《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4卷、《斑疹論》1卷均佚。

主要經歷

王好古早年博通經史,以進士官本州教授,兼提舉管內醫學。曾同李杲學醫於張元素,以年幼於李杲二十歲,後復從學於李杲,盡得其傳。張元素強調臟腑辨證,重視分辨病變所在臟腑的寒熱虛實,李杲闡發脾胃學說,尤重脾胃內傷虛證的探討。王好古的學術思想,淵源於《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復受歷代醫家如王叔和、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等的影響,特別是其師張元素的臟腑議病及李杲的脾胃內傷論,對他的薰陶尤深,所有這些,都奠定了其陰證學說的基礎。

著作

王好古著有《陰證略例》、《醫壘元戎》、《此事難知》、《癍論萃英》、《湯液本草》等書,其中《陰證略例》為其代表作。《陰證略例》為專門論述陰證的專著。據王氏自序,成書於公元1232年。作者鑒於“傷寒古今為一大病,陰證一節,害人為尤速”,“陽證則易辨而易治,陰證則難辨而難治”,因而擷取前賢有關陰證論述,並參以己見,從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面對陰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發,旨在闡明傷寒陰證的危害及溫陽的重要性。該書最早被收入元代杜思敬《濟生拔粹》中;至清,陸心源根據錢遵王(曾)所藏的舊抄本,刊入“十萬卷樓叢書”。
陳修園《醫書五十四種》及《中國醫學大成》都分別有載錄。從版本內容看,元版較之清版,多有“陰證發黃”、“陰證發斑”及一例醫案。 據《陰證略例》麻信之序,王氏門人有皇甫黻、張沌、宋廷圭、張可、弋彀英五人。
《癍論萃英》成書於公元1237年,本書語簡意賅,對癍疹治療及與瘡疹辨別有獨特見解,所立方劑頗切臨床實用。《醫壘元戎》成書於公元1291年,鑒於仲景而後,傷寒、雜病分為兩科,醫工愈學愈陋,愈專而愈粗之弊,遂祖述仲景之制,參以易水、東垣之法,發明傷寒、雜病證治之要義,寄望學者融會貫通。本書載方1035首,既注重採摭前賢之用藥心法,亦不乏化裁古方之自出機杼者。
《湯液本草》初稿成於公元1298年,至公元1308年定稿。主要闡述藥物治病機理、用藥要點及炮製等內容。對張元素、李東垣藥學理論進行了闡發,反映了金元時期藥物學理論發展成就。《此事難知》刊於公元1308年,系編輯其師李杲之醫論,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營衛、診法、病因病機、天人相關、治法等。

學術內容

王好古論傷寒為病,非常重視內因的作用,認為不論內傷外感,其所以為病,總由人體正氣之虛所致。外感寒邪,內傷飲冷或空腹不食,均可導致內傷陰證的發生。但其得病有輕重之不同,預後有可治不可治的區別,全在於人體正氣的虛實程度。王氏的這一理論認識,與《內經》中“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不僅如此,王氏在以上文字中,還說明了出現三陰證的病機,與人體內已伏陰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這種從體質角度分析病機,強調體質從化觀點,頗有實際意義。王氏論傷寒強調正氣之虛為本,李杲論內傷病,亦強調元氣不足為根,二者的觀點基本一致。可見王氏之學受李杲之學術思想的啟迪,是一脈相承的。

臨床套用

調治陰證經驗

外感寒濕,調中解表
寒濕霧露之邪中人,雖可致表證,但對其論治,王氏則非常重視人的“本氣虛實”,善用扶正祛邪之法。若外感寒濕霧露之邪,症見發熱,惡寒,汗出,腰背強硬,頭項不舒,四肢沉困,飲食減少,或食已脘悶,脈浮緊或緩者,自製神術湯,方取蒼朮辛苦而溫,其氣芳香,溫燥之中又有散性,既能燥脾胃之濕,又能散風寒之邪,配合辛溫之防風、甘草、生薑、蔥白以溫中燥濕,健脾解表。並據司天之氣的不同,而加主時之藥,如太陽寒水司天加桂枝善後;陽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陽相火司天,加黃芩、生地;太陰濕土司天,加白朮、藁本;少陰君火司天,加細辛、獨活;厥陰風木司天,加川芎、防風。如對霜降以後春分之前,傷霧露濕氣邪盛者則用神術加藁本湯、神術加木香湯,若內傷冷物兼外感風邪有汗者則用白朮湯。上述方劑可反映出王氏治療陰證外感,重視固本健脾燥濕的特點,其用藥則反映了王氏師門重視升降沉浮的經驗。

遣藥制方特點

與溫補的治則相應,王氏調治陰證,極力反對使用寒涼之品,明確強調:“雙解、蜜茶、沐浴,陰證皆不可用”。即對《傷寒論》第29條陽氣來復以後“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的治法也持有異議,認為“先溫後下,不可輕用,內別有訊息”)。因此,治療陰證選方用藥,一般多溫熱辛甘,少有苦寒。《陰證略例》載方58首,其中溫中散寒和破陰回陽的方劑共46首,占總數的79%。
而且,在多數方劑中,常常數味溫熱藥物並用。其中尤以附子、乾薑並用之方居多,達16首。還有附子、硫黃;川烏、乾薑;附子、硫黃、桂心、乾薑並用等配伍。其自製方劑,具有味少量輕,注重健脾溫陽的特點。如治療內感陰證兼有外感寒濕的神術散,由蒼朮、防風、甘草、生薑、蔥白五味組成,其用量三錢;而治“傷寒痼冷,脘腹冷痛”的已寒丸也只六味藥物所成,方中良姜、茯苓、乾薑、茴香四味皆有溫中健脾之功。

人物評價

王好古博通經史,廣覽醫籍,是金元時期重要的醫家,也是易水學派的中堅力量。

後世影響

王好古在張元素臟腑辨證及李杲脾胃學說的影響下,結合個人臨證經驗,繁引諸家之言,獨闡陰證之辨證治療,從而把散見於歷代著作中零亂而無條理的有關陰證的論述,整理髮揮成為具有辨證施治體系的一門獨特學說,這是中醫學理論在金元時期的一大發展,對後世研究陰證有莫大的啟發。
王好古論陰證,重視內因,不囿於傷寒外感之說,提出了內感陰證理論,並闡發了以太陰內傷虛寒為主的陰證學說,使陰證的辨證論治從傷寒外感陰證,發展到內傷雜病陰證,大大擴充了陰證的範圍,從而把傷寒學說與脾胃內傷學說有機結合起來。陰證學說既是對仲景學說的發展,又補充了東垣脾胃內傷詳論“熱中證”之未備。其主張溫補脾腎,對明清溫補學派醫家深有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