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橋

正陽橋

正陽橋坐落於江蘇省崑山市區人民路與婁江交叉口,跨越婁江,是崑山城中最著名的現代橋樑,橋北岸為市區東西向主幹道震川西路,南岸為正陽大廈、西城河岸和南城河岸道路。道路兩側店鋪琳琅滿目,交通繁忙,人流量非常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陽橋
  • 跨徑:44.85m
  • 橋寬:32.6m
  • 項目總投資:4200萬元
  • 始建:1923年(中華民國12年)
  • 第一次重建:1979年5月
  • 第二次重建:2007年4月
橋樑參數,地理位置,歷史變遷,地圖信息,

橋樑參數

現今之正陽橋於2007年4月29日重建竣工通車,為上承式鋼拱橋,跨徑44.87m,橋寬32.6m,共設6片拱肋,拱肋間以“米”字型橫向聯繫相連,橋面板採用鋼正交異形板,縱向加勁為閉口加勁,拱上每側設6排立柱,立柱上與橫樑相連;橋兩側各設一實腹式拱型斷面的人行通道,淨寬5.0m;橋樑兩側四個角點各設一6*6m平台,平台上設扶梯與觀景步道相連。
主要工程量:商品混凝土7847立方米,水泥(攪拌樁用)1876噸,鋼筋495噸,鋼結構總噸位649.15噸。工程總造價2390萬元,項目總投資4200萬元。

地理位置

江蘇省崑山市區人民路與婁江交叉口,橋北岸為市區東西向主幹道震川西路,南岸為正陽大廈和南城河岸道路。
正陽橋

歷史變遷

在崑山,提起正陽橋,人所皆知,歷來是崑山的“門面”,無論是下了火車進城,還是在婁江里坐船進城,人們第一眼看見的便是它。在外的遊子思念故鄉,腦子裡浮現的除了玉峰山,就是正陽橋。滬寧鐵路通車了一百餘年,在崑山設站也有了一百餘年,但是直到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了溝通火車站和城裡的交通,乘坐黃包車可以到達城裡的任何地方,人們才在朝陽門城橋西側、倉潭街南面建造了當時的新式橋樑——正陽橋。在這之前,黃包車要走小馬路一段彎路,而且只能停在城橋的南堍。
老正陽橋邊,有一個不小的河埠,俗稱“大河灘”。四鄉的農民在這裡扎船,出售稻草、西瓜、蔬菜。居民則端著木盆,到這裡來洗滌衣物。西側是輪船碼頭,再往西是汽車站,南來北往的人都要經過正陽橋。這裡自然而然形成了商業中心。
六七十年代的正陽橋,坡度並不算高,用水泥和青磚砌成的橋欄很簡陋,北堍還有房子阻隔,繞過菜市路,才能到達大街(人民路)。
1977年,隨著婁江水利工程開工,崑山迎來了第一輪城市建設熱潮,市河一段被拓寬,阻隔交通的破舊平房被拆除,人民路向南延伸,與火車站連線。婁江拓寬後,正陽橋的重建勢在必行。當時,由崑山縣水利局工程隊設計、承建了新的正陽橋,總造價為15萬元。那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桁架拱橋,寬12米,車行道7米,兩邊人行道各2.5米。正陽橋新橋的設計者不能說沒有超前意識。誰知沒過多久,就發現橋面顯得狹窄了。於是在橋的兩側增加人行道,將正陽橋拓寬了一倍。但,崑山的發展日新月異,城廓擴大的速度超出了每個人的想像。正陽橋南北,從早到晚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終因橋身不堪重負,又一次開始重建,規模遠遠超過以前,讓歷經八十六年滄桑變遷的正陽橋,以雄偉的風姿橫跨於婁江之上。2008年,以正陽橋為核心,市政府投資建設了婁江景觀帶。站在橋上舉目眺望,江水在春色里波光閃爍,宛如一條銀練向遠處延伸。精心設計的親水棧道、跨江而建的觀景橋和燈光、噴泉、文化牆,美不勝收。夜晚,璀璨的燈火倒映在江面上,浮光躍金,更是令人流連忘返。
七十年代正陽橋七十年代正陽橋
正陽橋,橋下流淌的是悠遠的文化傳統,橋上輝映的是嶄新的現代文明。。。。。。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人民中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