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理髮死舅舅

長春市民姜先生無意中剪了一次頭髮,卻被其舅舅發現。結果,兩個人差點鬧僵。而產生矛盾的源頭就是“正月理髮,對舅舅不利”的民俗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月理髮死舅舅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
  • 流行地區:中國
  • 節日起源:順治四年
  • 節日意義:表達對明王朝的思念
發現,傳說,專家,

發現

長春市民姜先生無意中剪了一次頭髮,卻被其舅舅發現。結果,兩個人差點鬧僵。而產生矛盾的源頭就是“正月理髮,對舅舅不利”的民俗傳說。
24號,大年初六,姜先生在家享受著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25號,他也和大家一樣,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了。上班前的先生是不忘塑造下自己的形象。24號傍晚,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有些滄桑,便產生了剪頭的想法。於是,他來到了離家不遠的一家理髮店,花了20元錢剪了頭髮
結果不巧,在姜先生穿過市場準備回家的時候,被在市場賣雜貨的舅舅發現了。開始兩個人還較有興致地聊著天,但聊天中,舅舅發現姜先生剪了頭髮,便立即感到不太高興。“你剪頭了?”“啊!” “你怎么能剪頭呢?”,兩個人就這樣嗆起來。最後,還是被親戚調解好了。

傳說

在國內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剃頭”的說法,要問老一輩的人為什麼正月不能剃頭?得到的答案都有幾分恐怖的色彩:“正月剃頭死舅舅”!這聽起來完全不相干的事,到底是為什麼流傳了這么久,而且不少人深信不疑呢?
話得從清軍入關時說起,大清統治者在漢族人孫之獬的建議下,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髮式: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周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這種髮型要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政府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掛有聖旨的"吊投旗桿"。隨後,這些剃頭匠便走街串巷,恩威並施地把人們的頭髮一一拿下。
經歷了無數次朝代更迭的漢人對於誰當皇上這樣的事情並沒有表現得太過強烈,倒是這場頭髮的變革著實惹惱了其中一部分人。這種強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歷來柔弱的江南民眾的反對:江南士子認為剃頭是對他們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過民眾的力量讓滿人有所收斂。
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順治七年)間,義大利人衛匡國寫下了著名的《韃靼戰紀》。其中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拚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趕過了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
正月理髮死舅舅
義大利人不懂得我們的國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場小小的勝利,他不曉得,天下已經是清人的天下。"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韃靼人"動真格的了。在大清國的高壓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頭可斷髮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明王朝的思念,實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訛傳為"死舅舅"。一場發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頭鬧劇至今未結。

專家

“死舅”是誤傳實際上是“思舊”或“思念”
那么對於“正月理髮死舅舅”的傳說,民俗專家又是怎么說的呢?
記者採訪了吉林省民俗學家曹保明
“民俗文化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口耳相傳,在傳習過程中產生變異,會與原意相差甚遠。”曹保明說,事實上,“正月理髮死舅舅”便是民俗文化的變異,而這則是一種誤傳。
曹保明表示,“死舅”實際上是對“思舊”或“思念”,也是可以說是對親人的一種思念,並沒有單獨指向舅舅的說法。
“所以正月里剪頭並沒有任何說道,甚至還有一個不錯的寓意。”曹保明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