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誠意

正心誠意

正心誠意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正心誠意儒家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出自《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認為只要意真誠、心純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為後儒所推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心誠意
  • 概述:正心誠意,成語,作謂語、
  • 成語出處:《禮記·大學》
  • 成語示例:【事例】今世之儒士
成語出處,成語示例,哲學,成語用法,擴張閱讀,

成語出處

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成語示例

【事例】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清·朱彝尊《朱文公文鈔序》

哲學

正心誠意儒家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認為只要意真誠、心純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為後儒所推崇。宋代程頤說,進修之術,“莫先於正心誠意”(《遺書》卷十八)。朱熹也贊之為“萬世學者之準程”(《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復齋記》)。明王畿以先天與後天區別正心與誠意:“正心先天之學也,誠意後天之學也。”認為“心本至善”,而“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從意生”,“始有不善”,故須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不善”(《三山麗澤錄》)。王守仁以為“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強調意誠為心正的前提,“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大學問》)劉宗周則強調“心之主宰日意,故意為心本”(《學言下》)。認為“意”是至善無惡的,主張“不沿良知而揭慎獨”(《思復堂文集》卷七《候毛西河先生書》)。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擴張閱讀

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一種內心道德修養過程。正心是說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是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語見《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儒家認為,人心受到忿激、恐懼、好樂、憂患等情慾的影響會不得其正,而心必須有所誠求,才能不亂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的關鍵在於“格物致知”。只有對人情物理的認識提高了,才能服膺義理,主動克制情慾。這樣,由於意真誠、心端正,個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關係,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實現了。正心誠意是達到心正意誠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正心誠意作為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受到了各個思想家的推崇。宋代理學程頤說,進修之術,“莫先於正心誠意”。朱熹也贊之為“萬世學者之準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