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仙女洞

正安仙女洞

正安仙女洞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瑞溪鎮螞蝗井村,仙女洞距離正安縣城15公里,距離重慶市中心136公里,距離遵義市中心108公里。洞口高100米、寬30米、洞深1000米,洞內有一石人塑像。當地村民說,她是救苦救難的仙女娘娘,至今還有許多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女娘娘
  • 外文名:The fairy lady
  • 其他名稱:仙女洞
  • 年齡:不詳
  • 性別:女
  • 地點:遵義市正安縣瑞溪鎮螞蝗井村
地理信息,民間傳說,

地理信息

離正安縣城15公里的瑞溪鎮螞蝗井村有個仙女洞。洞口高100米、寬30米、洞深1000米,洞內有一石人塑像。

民間傳說

當地村民說,她是救苦救難的仙女娘娘,至今還有許多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地方有一農家女,姓唐,名蓮花,不到3歲,父母雙亡,被自家叔父收養。蓮花從小就勤勞、善良、講信譽、愛幫助別人。她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把自己住的那座山,建設成窮苦人的安樂窩(現在這山,當地人稱樂窩山),使當地的窮人都過上好日子。為了實現這個願望,她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神仙,點石成金就能更好地幫助窮苦人。於是蓮花到處拜訪名師,刻苦修行,終於學業有成,回家找地方自己修煉。她通過多方查找比較,覺得樂窩山修煉最好,於是在此山挖出一個石洞,作修煉之地(現在洞內還能見當年建洞時的打板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蓮花不知不覺在洞內已修煉1000年。這年春天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春雨。雨停後,劉小二來到洞口給牛割草,忽見洞內一美女在一大石板上盤腿打座,驚叫一聲:“仙女,是仙女!仙女下凡了!”趕忙回家,把見到仙女的情形告訴周圍的村民。一個凡人無意的一聲驚叫,終於使蓮花受封成仙,化作一朵彩雲飛向天空,肉身就變成了一座石像(現在這石像還存於洞內,離洞口300米左右。)仙女洞由此得名。
正安仙女洞
唐蓮花成仙后,不忘當初許下的諾言,經常下凡仙女洞顯靈,幫助窮人。哪個村民有感冒、頭痛發熱,就到仙女洞她的石像前燒點香錢求保佑,病就好了;哪個村民沒有糧食吃、碗筷用,到洞內她的石像前燒三柱香,燒點錢紙,叩三個頭,告訴蓮花要借什麼東西後,走出洞外等片刻,再回洞內燒香之處就能拿到想借之物,第二年再把所借之物又如數還在仙女娘娘的石像前,借多少、還多少,不要利息。蓮花還經常給人投夢說,要勤勞才有飯吃,困難的時候,可以找她幫忙,但是大家要講信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當地村民都記住她的話,平時靠辛勤勞動過生活,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候才去找蓮花借糧借物。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為了感恩,當地老百姓把蓮花尊稱為仙女娘娘,逢年過節還經常給她燒香,保佑風調雨順、安居樂業。
聽老年人說,以前,仙女娘娘非常靈驗,有求必應,很多窮苦人在最困難的時候都得到了她的幫助。因此仙女洞的香火非常旺盛,常有人來還願燒香。一王姓人家為了感謝仙女娘娘保佑他們生了個兒子,來到仙女娘娘石像前,燒過香錢後,把生的小兒子拜仙女娘娘為乾媽,並把一張草紙用一個小石頭壓著求仙女娘娘取名。他們走出洞外等候片刻,返回洞內,只見草紙上寫有“王小寶”三個字。從此,家人帶著小寶,每年春節都要來給仙女娘娘拜年。
王小寶長到18歲,過春節,又來給仙女娘娘拜年,燒香錢、擺好禮品後,說出自己長久的心愿:“仙女娘娘,我很想見您老人家的真身,哪怕看一眼也好,不知可以不?”洞內深處傳出一個聲音說:“孩子,我見你,怕嚇著你。你實在想見,就到洞口500米外,我拿小拇指給你看一眼吧。”不看則罷,一看嚇得小寶昏死過去。事後,小寶說,仙女娘娘的小拇指比農村用的大黃桶還要大。從此他再也不敢見仙女娘娘真身了。聽說小寶受仙女娘娘的保佑,身體健康、兒孫滿堂,家庭和睦,活到100歲才去逝,埋他的那座山上,被後人稱為小寶山。
仙女娘娘樂善好施,幫助窮苦人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有一天傳到了東海龍王的兒子李吊龍耳朵里。吊龍不相信,想探過究竟,就從東海出發,經長江、烏江、芙蓉江到石夾河上岸,翻過一座山(現在叫龍門台),來到仙女洞右邊的一座山(現在叫吊龍山)住下,打柴狩獵,暗中觀察。天長日久,仙女娘娘的美德和行為深深感動了吊龍,他決定不回東海,與仙女娘娘一起幫助窮苦百姓,積善修行。
仙女娘娘顯靈,老百姓有事都去求她,不找當地的財主,財主們心裡很不滿。特別是一個叫陳老醋的財主,看到仙女娘娘借糧借物給窮人不要利息,斷了自己的財路,就象喝了酸醋一樣,心裡很不是滋味,挖空心思搞破壞。他裝作窮人也去向仙女娘娘借糧食、碗等物品,經常借,月月借、年年借,借的數量也很大。在還的時候,他就借米還穀子、借穀子還糠,借花瓷碗、還土巴碗,數量上又打折扣。導致仙女娘娘誤以為老百姓不講信用,欺騙她,就失去了信心,不再幫老百姓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把洞口前的大山劈成兩半,開一條路,與吊龍一起沿瑞溪河經芙蓉江、烏江、長江到大海去了。
到了北宋時期,奉訓大夫內殿崇班使駱世華在珍州(正安)微服私訪,聽說仙女娘娘的事跡。他來到仙女洞附近的一個寨子,把騎的馬拴在一棵樹下,步行到老百姓中微服私訪。老百姓說,仙女娘娘很顯靈,現在什麼都好,就是吃水困難。待他私訪結束回去牽馬時,發現馬的旁邊怎么多了一個水凼?駱賓王分析後認為,原來是馬口喝,就用馬腳在樹下刨了一個水凼喝水。他決定解決當地百姓的人畜飲水問題,就安排地方官把這個水凼整修好,並賜名為馬刨井。當地老年人說,後來這口井不管怎樣乾旱,都有水,從來沒有乾枯過。只是馬刨井這個地名,逐漸被後人叫為螞蝗井。可惜這口井在修村國小時填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