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劑(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凡是以止血類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劑,叫做止血劑。適用於血熱妄行或陽氣虛不能攝血所致的咯血(呼吸道出血)、吐血(消化道出血)、衄血、尿血、便血及皮下出血或崩漏等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止血劑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凡是以止血類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劑,叫做止血劑。

解讀

止血劑,適用於血溢脈外,離經妄行而出現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證。但出血證情頗為複雜,病因有寒熱虛實之分,部位有上下內外之別,病勢有輕重緩急之異。所以止血劑的配伍組方,應隨具體證情而異。
一般來說,如因血熱妄行者,治宜涼血止血,用藥如小薊、側柏葉、白茅根、槐花等為主,配以清熱瀉火藥組成方劑;因於陽虛不能攝血者,治宜溫陽止血,用藥如灶心黃土、炮姜、艾葉、棕櫚炭等為主,配以溫陽益氣藥組合成方劑;若因於沖任虛損者,治宜養血止血,用藥如阿膠等為主,配以補益沖任之品組成方劑。上部出血可酌配少量引血下行藥,如牛膝、代赭石之類以降逆;下部出血則輔以少量升提藥,如焦芥穗、黑升麻之類兼以升舉。若突然大出血者,則採用急則治標之法,著重止血;如氣隨血脫,則又急需大補元氣,以挽救氣脫危證為先;慢性出血,應著重治本,或標本兼顧。至於出血兼有瘀滯者,止血又應適當配以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同時,止血應治本,切勿一味止血,在止血的基礎上,根據出血的病因加以治療。

中醫套用

一、止血劑分類(治法分類)
1、涼血止血法:適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候,多為急性出血。多表現為血色鮮紅,口乾咽燥,便結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治宜涼血止血,如十灰散、四生丸、小薊飲子等。
2、補益止血法:適用於脾虛、氣虛所致的出血,多屬慢性出血。表現為血色暗紅,或色黑成塊,面色萎黃,氣短肢軟,神倦少言,舌淡脈弱等。宜用補益止血法,如黃土湯、膠艾湯及歸脾湯等。
3、行血止血法:適用於瘀血內阻,血不循經。若瘀血不去,出血難止,“新血不生,則舊血亦不能自去”。故常在止血藥中加入活血藥,使之行血止血,或專用活血祛瘀以收止血之效。總之,應根據病情分清主次,酌情選方加減。
二、出血性疾病選擇止血劑的注意事項
1、注意出血證候之病因與誘因,酌加消除病因之藥物,審因論治,才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
2、辨明出血證候之寒熱虛實,酌選對症之方。
3、出血證候常兼瘀血,宜加活血之品,以防留瘀為患。
三、常用止血方劑舉例
(1)十灰散《十藥神書》
組成: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各等分。
用法:上藥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服下(現代用法:各藥燒炭存性,為末,藕汁或蘿蔔汁磨京墨適量,調服9~15g;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鮮紅,來勢急暴,舌紅,脈數。
(2)咳血方《丹溪心法》
組成:青黛(水飛)、瓜蔞仁(去油)、海粉、山梔子(炒黑)、訶子。
用法:上為末,以蜜同薑汁為丸,噙化(現代用法:共研末為丸,每服9g;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肝寧肺,涼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證。咳嗽痰稠帶血,咯吐不爽,心煩易怒,胸脅作痛,咽乾口苦,頰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
(3)小薊飲子《濟生方》,錄自《玉機微義》
組成:生地黃、小薊、滑石、木通、蒲黃、藕節、淡竹葉、當歸、山梔子、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據病證酌情增減)。
功用: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熱結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
(4)槐花散《普濟本事方》
組成:槐花(炒)、柏葉(杵)、荊芥穗、枳殼(麩炒)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空心食前服(現代用法:為細末,每服6g,開水或米湯調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主治:風熱濕毒,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證。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以及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晦暗,舌紅苔黃脈數。
(5)黃土湯《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乾地黃、白朮、炮附子、阿膠、黃芩、灶心黃土。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現代用法:先將灶心土水煎過濾取湯,再煎余藥,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大便下血,先便後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