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鍊金術

歐洲鍊金術

從迦太基翻譯家C.阿弗里柯(約1020~1087)開始,西方世界出現了一批以畢生精力將阿拉伯文書籍譯為拉丁文的翻譯家。他們從阿拉伯書籍中譯出了一些在西方業已散失的希臘古籍,同時也譯出了阿拉伯學者阿爾-拉齊、阿維森納等人關於鍊金術和醫藥的著作。在這些譯著中,以《論礬和鹽》一書為最有名,作者大概是11或12世紀的一位鍊金術士,內容既有阿爾-拉齊和查比爾·伊本·赫揚的說法,也有鍊金術士的神秘主義觀點,此外還包括作者本人的觀察記錄。總之,這些譯著大大開闊了當時西方學者的眼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洲鍊金術
  • 外文名:European alchemy 
  • 著論:《論礬和鹽》
簡介,起源,鍊金家,評價,

簡介

11~13世紀,西歐學者(主要是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驚奇地發現,阿拉伯世界的書籍是一個蘊藏著大量哲學、自然科學和醫學知識的寶庫。原來阿拉伯人在7世紀建成伊斯蘭教大帝國之後,便依照<古蘭經>關於努力求知的指示(經文中說:“知識即使遠在中國,也要去尋求。”),不斷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加以融合和發展,終於在短時間內使他們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中心之一。當時阿拉伯學者的著作包含著東西方各國的新知識,而許多希臘化時期的西方名著更被完整地譯成阿拉伯文。因此,從迦太基翻譯家C.阿弗里柯(約1020~1087)開始,西方世界出現了一批以畢生精力將阿拉伯文書籍譯為拉丁文的翻譯家。
他們從阿拉伯書籍中譯出了一些在西方業已散失的希臘古籍,同時也譯出了阿拉伯學者阿爾-拉齊、阿維森納等人關於鍊金術和醫藥的著作。在這些譯著中,以《論礬和鹽》一書為最有名,作者大概是11或12世紀的一位鍊金術士,內容既有阿爾-拉齊和查比爾·伊本·赫揚的說法,也有鍊金術士的神秘主義觀點,此外還包括作者本人的觀察記錄。總之,這些譯著大大開闊了當時西方學者的眼界。

起源

鍊金術是在12世紀從阿拉伯傳入歐洲的。阿拉伯人稱鍊金術為al-kimiya(al是阿拉伯語冠詞,Kimiya 據考證是漢語“金液”二字的古音),在拉丁文中轉寫為alchimia,後來西方稱化學為chimia,即由於此。1140年羅伯特(柴斯特的)將阿拉伯文《鍊金術的內容》一書譯為英文,這是鍊金術著作最早的拉丁文譯本。德意志人M.斯科特在1217年也曾從事這種翻譯工作,所著《論鍊金術》一書中有一些關於使金屬嬗變的秘方,自此以後,鍊金術在歐洲便逐步為封建帝王和教會所利用,他們在宮廷和教堂中升起爐火,工匠日夜守候爐旁為他們煉製人造的“黃金“。靠“哲人石“將賤金屬點化成金銀,就成為當時西歐鍊金術士的主要目的。他們同中國煉丹術士一樣,也曾尋求過令人長生不死的“金丹藥(elixir)”。當時英王亨利六世雇用鍊金術士3000多人,制出的類似黃金的銅就送往鑄幣廠鑄成“金幣”,運往法國;而法國國王的鑄幣廠也鑄造了類似的“金幣”,運到英國。
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沒有超出阿拉伯人的水平。歐洲鍊金術士也認為,水銀是一切金屬的本源,硫為一切可燃物所共有。但他們所謂的水銀和硫,是一種性質要素,而不是實體。他們認為,金和銀含有最純粹的水銀和硫,賤金屬與金銀之所以不同,僅在於所含水銀、硫的比例和純度有所不同;而藉助於“哲人石”就可使賤金屬的本質趨於完善並轉化為黃金,所以鍊金的關鍵在於制出“哲人石”。同中國煉丹術士一樣,歐洲鍊金術士對他們的方術也嚴格保密,所以秘方中充滿符號(見圖)和隱喻,令人很難弄清他們活動的具體內容。
歐洲鍊金家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些僧侶,教會控制著鍊金術活動,教堂是鍊金術的集中活動場所,上層僧侶掌握著鍊金術的技術秘密。

鍊金家

A.馬格努斯(1193~1280)德意志人。他是臘梯斯本地方的主教,除研究鍊金術外,還從事占星術和幻術,著有《論鍊金術》一書,其中記載了明礬、鉛丹、砒石、苛性鹼、酒石等物質的變化;描述了蒸餾甑等設備。他的著作最後一版多達38卷,以討論神學、物理學和自然史為主。但他晚年對鍊金術的虛妄性有所醒悟,接受了阿維森納“物質不能嬗變”的觀點,在所著《論礦物》一書中對鍊金術的騙人勾當有所揭發。
R.培根他畢業於牛津大學,1236年到巴黎研究神學,受到經院哲學的深厚影響。他酷愛讀書,崇尚科學實驗。他認為,水銀和硫是原始物質,水銀是金屬之父,硫黃為金屬之母,鍊金術應是製備某些靈藥的科學,當這些靈藥注入金屬和不完善的物體中時,即可使之立即變為完善物。他把鍊金術分為兩類:①思辨性的,即論述如何從要素生成各種物體,包括亞里士多德和拉丁著作家所不知的各種金屬、礦物、鹽等,也就是說探討宇宙萬物的起源、構成和變化;②實踐性的,即研究如何用人工方法製造比天然產物更為完善之物(當然包括黃金),以及如何用蒸餾、升華等方法提純物質,製造有效藥劑和各種顏料。他強調鍊金術應為醫學服務,提供有效藥物。1267年他寫成《大著作》一書,詳述了他的全部見解。所以可以說,他是使歐洲鍊金術向醫藥化學過渡的先驅者。
託名“格伯”的人為一位西班牙職業鍊金家。大約在1310年左右用拉丁文撰寫了一些著作,在此時期影響極大,傳抄極廣。但他未署真實姓名,卻假託為查比爾·伊本·赫揚的拉丁文名字“格伯”。通常認為,這位假“格伯“的著作有四種:《金屬完善術研究》、《金屬完善術概要》、《真諦索隱》和《爐火論》。這些著作對鍊金術的要義敘述極詳,闡述了當時公認的關於金屬構成的理論:硫(此處也指硫化砷)和水銀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煙氣和蒸氣;除黃金以外,其他金屬都是不完善的或病態的,但可用哲人石使之變成黃金。這幾本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在實用方面。
書內清楚地表明,作者熟諳各種實驗儀器和實驗操作。他詳細地描述過鍊金爐和其他裝置,說明了各種製劑的提純或製備方法,例如食鹽提純法、用賽普勒斯礬(即膽礬)和硝石一起蒸餾來製造硝酸(當時稱作“溶解水”)的方法,以及烤缽試金法(見火試金法)等,文字清晰明白,毫無神秘主義的色彩,不僅是中世紀歐洲鍊金術的精華所在,而且是為鍊金術走向近代化學開闢道路的重要著作。

評價

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由於缺乏科學基礎,既不能製成萬應靈藥“哲人石”,又不能製成真正的人造金銀,在無數次失敗和人們對它失去信心後,逐漸消亡。到15和16世紀,由鍊金術中獲得的知識開始在其他許多領域中得到實際套用,尤其是在醫藥和冶金方面最為顯著,化學方法得到充分的發揮。此時期內,醫藥化學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帕拉采爾蘇斯和J.B.van海爾蒙特等人;冶金化學方面有G.阿格里科拉等人。這些成就為近代化學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