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學堂

欒學堂

欒學堂(字鯉庭,外號人稱“欒蒲包”)。是福山滸口村人。此人目不識丁,其貌不揚,但非常精明,善於經營,對魯菜的烹調技術也可說了如指掌。1930年創辦“豐澤園飯莊”。《中國烹飪百科全書》中寫道:“在北京的山東風味名餐館有30多家,但以豐澤園飯莊名氣最大。該店建於1930年,幾代名廚掌灶,所制菜品清鮮脆嫩,卓爾不凡,尤以清湯、奶湯菜冠名全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欒學堂
  • 別名:欒蒲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山滸口村
  • 主要成就:創辦豐澤園飯莊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1930年,北京“八大樓”之一新豐樓的名廚、名堂欒學堂、陳煥章辭職後又帶走20位師傅,在同德銀號經理姚澤聖、西單商場經理雍勝遠出資5000元大洋扶持下,選擇珠市口濟南春飯莊原址,開辦了豐澤園飯莊。開業前,姚澤聖召集股東們在中南海一所古代園林建築“豐澤園”內共議開張事宜。西單商場經理雍勝遠薦邀大書法家、號稱人才的李琦參加。果然,李在豐澤園獨辟新議,他說:“居、軒、樓、齋都很俗氣了,我想就以現在的地方‘豐澤園’為名最合適,取豐澤二字象徵菜餚豐饒、味道潤澤之意。同時豐澤園的‘澤’字與大股東姚澤聖的‘澤’相同,也含有姚澤聖為主要股東之意,又兆發財。這名兒過去有皇上不敢用,將來也說不定成不成,反正現在是可以用。”大家一致同意借用“豐澤園”的美名作為飯莊字號,即請李琦書寫匾額。
1943年,欒學堂在上海國際飯店開了“豐澤園”;1945年欒學堂在開封府當年包公衙門對面開了“豐澤園”;同一時期又在天津現在“狗不理”的地方開了“豐澤園”;在煙臺西大街開了“豐澤園”;在南京最繁華的地界開了“豐澤園”;還在北京王府井開了萃華樓飯莊。大量錢財都落入了欒學堂的腰包。
1946年終因分紅不均,勞資矛盾加劇,於當年舊曆8月15日在欒學堂慶賀建店十六周年之際,早已串通好的堂頭徐永海、名堂隋子明、甄永才、常玉山等三十餘人,突然發難,共同造反,鬧得豐澤園不得不停業,並訴諸公堂。這場官司一直打了五個月,以欒學堂敗訴了事。
經過停業五個月在1947年1月重新開業時,濟南菜名廚只有鄭福祥一人了。欒學堂為了豐澤園的生存和發展,又請來了灶前高手郭友忠、王明理等人。這些人都屬膠東幫的名廚,從豐澤園的烹調水平來說可以說因禍得福:從單一經營山東菜系的濟南菜,到濟南菜和膠東菜兼營,從此,豐澤園成了在北京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山東菜系飯莊。
1949年到1950年,勞資紛爭又起,又打得不可開交。1951年當時組織上為了扶持豐澤園,實行“勞資雙方共管”,派我黨原地下工作者、山東煙臺人牟朝銘同志到豐澤園工作,並被選為豐澤園的第一位工會主席,初步將豐澤園的局面穩定下來。
1970年在萬里市長的關心和批示下,豐澤園除保留了原四合院的建築特色,又將前院和相鄰的華北戲院拆除,自籌資金,翻擴建為一座三層小樓。店堂條件改善,營業面積擴大,供應能力提高好幾倍,為緩解北京市“吃飯難”問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為北京市飲食業進一步改變面貌取得了經驗,樹立樣板。
1972年4月姬鵬飛外長在豐澤園宴請外賓。姬鵬飛外長看到“春風飯館”的匾額,當即指示:外國朋友只認得“豐澤園”,你們馬上報告上級,要恢復老字號,掛“豐澤園飯莊”匾額。在姬鵬飛外長的關懷下,豐澤園又恢復了老字號的稱謂。
1987年豐澤園飯莊跨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煥發了老字號的青春。1987年至1991年間豐澤園的原班人馬在豐臺區劉家窯、朝陽區幸福三村海淀鎮、深圳蛇口開設四個分店,並在劉家窯開設了一家綜合商場
2000年,飯店投入巨資,對飯店二樓進行了裝修改造,將辦公室全部搬入地下,所有房屋改造為豪華宴會包間,使宴會包間從原來的9個增加到17個,擴大了餐飲經營規模,提升了餐飲經營檔次,改變了賓客的用餐環境。2003年就餐飲經營資源進行了調整,將二樓歌廳搬至一樓,將原歌廳改造為高檔宴會廳,經營高檔魯菜及國宴菜。2001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飯店“中華餐飲名店”、“中國魯菜名店”、“全國綠色餐飲企業”、“國家級特級酒家”稱號;2003年被北京市商業聯合會授予“北京市商業名牌企業”、“北京市商業服務名牌”,被中國商業聯合會授予“中國商業名牌企業”、“中國商業服務名牌”稱號;2004年在市國資委組織評選的“四名(明)”民眾評選活動中,被評選為“民眾知名度最高的北京國有十大名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