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漢語成語)

機不可失(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機不可失,漢語成語。

拼音:jī bù kě shī

釋義: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互文修辭,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主謂式;作賓語;常與“時不再來”連用,也作“失不再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不可失
  • 外文名:Now or never
  • 性質:成語
  • 釋義: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不會再來
  • 拼音:jī bù kě shī
成語,拼音,引證解釋,近義詞,反義詞,例句,用法,英文翻譯,成語資料,成語故事,典故,司馬懿,李淵,安重榮傳,

成語

機不可失

拼音

jī bù kě shī

引證解釋

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不會再來
《舊唐書·李靖傳》: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將下峽,諸將皆請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舊唐書·李密傳》:尋復說讓曰:“昏主蒙塵播盪吳、越,群兵競起,海內饑荒。明公以英傑之才,而統驍雄之旅,宜當廓清天下,誅剪群凶,豈可求食草間,常為小盜而已!今東都士庶,中外離心,留守諸官,政令不一。明公親率大眾,直掩興洛倉,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集,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
五代·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大夫呂章進曰:‘天子無道,廢嫡立庶,忠良去位,萬民皆怨,此孤立之勢也。今西戎兵力方強,與申國接壤,主公速致書戎主,借兵向鎬,以救王后,必要天子傳位於故太子,此伊周之業也。語云先發制人,機不可失。’”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五回:“苦戮酆舒,兼併潞地,因及旁國,盡有狄土,則西南之疆益拓,而晉之兵賦益充,此機不可失也。”

近義詞

時不可失、時不我待

反義詞

喪失良機 錯過良機

例句

1、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2、他不覺得機不可失;他們商量趁這勁頭把錢文貴叫出來。會議時間延長些也不要緊;像這樣的會;老百姓是不會疲倦的。
3、耿可員《孫中山與宋慶齡》第五場: 機不可失,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興之時。

用法

常跟“時不再來”連用。用來指應充分利用良好的時機。一般作賓語。

英文翻譯

Don't let slip an opportunity <A golden opportunity is not to be missed; Now or never!; Occasion knoks but once>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賓語;常與時不再來連用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失,不能讀作“shí”。
成語辨形:失,不能寫作“矢”。
成語辨析:機不可失和“時不再來”;都指不要錯過有利的條件;但機不可失偏重在“機”;指時機;機會;“時不再來”偏重在“時”;指時間。
成語謎面:航空安全保險
歇後語:啟航趕上了順船風

成語故事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為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攻打蜀郡的蕭銑。李靖的決斷對這一場戰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蕭銑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先吃一驚,繼之一笑,與部將道:“深秋蜀地,寒氣逼人,三峽天險,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廣大,他那幾十萬兵馬難道都能插翅越江?他們不過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各部將心中安定,也就放鬆了警惕
李靖率三軍經長途跋涉,來到長江邊。九月蜀地的長江,波涌浪急,奔騰咆哮。見此,一位部下建議:“水激山險,將士疲憊,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過江不遲。”
秋風襲來,吹動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處,滿目滔滔江水。李靖迴轉身來,注視著將領們,語氣堅定地兌:“現在一定要渡江!”他看著眾位不解的眼神,繼續說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的到來很突然。蕭銑尚未察覺;並且以為我們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進攻。我們必須趁江水迅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猛攻。這才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李靖指揮下.將士們攻下夷陵,殺敵數萬,擄船四百餘艘。然後乘勝占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勢如破竹的李靖軍隊面前,蕭銑不得不俯首聽命。

典故

司馬懿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李淵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為了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擔任行軍總管兼行軍長史,統率大隊兵馬去攻打江陵蕭銑。蕭銑部兵馬甚眾,更有長江三峽陡峭天塹,易守難攻。李靖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迅速決策,很快做好戰鬥準備。不久,浩浩蕩蕩的大軍雄赳赳地向江陵進發。蕭銑的探子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急急忙忙趕回江陵向蕭銑報告。蕭銑大吃一驚,繼而哈哈大笑,向部將說道:“眼下秋色瀟瀟,寒氣凜人,諒他李靖幾十萬兵馬能飛過長江不成?再說三峽天險,危路岌岌,他縱是神通廣大,也難免葬身魚腹。我想李靖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經蕭銑這么一說,部將們也都放下心來,放鬆了防守。
九月,李靖率領三軍將領經過長途行軍,來到長江邊。只見江水橫溢,白浪滔天,其勢如千軍萬馬,奔騰咆哮,令人心驚膽寒。有位將領見此情景,便向李靖建議說:“江水泛濫,三峽險峻,戰士們渡江一定十分困難,依我看,不如等江水退了,我們再打過江去。”
李靖站在高處,面對滔滔江水用力地揮著手,語氣堅定地說:“現在一定要渡過江去,打他個措手不及!要知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突然來到這裡,蕭銑一點兒也不知道。他只以為我們被江水阻隔,不會馬上進攻。我們必須在他還沒有調集兵馬之前,趁著這江水猛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攻到城下。這才是用兵的上策。”將領們聽了這席話,個個奮勇爭先。在李靖的指揮下,戰士們很快攻下夷陵,殺傷敵軍數萬,擄獲船隻四百餘艘。接著,他們乘勝前進,占領江陵,消滅了蕭銑政權,統一了江南。

安重榮傳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此時天子尚在東歸途中。護衛天子的已不再是當年王必通使時所見到的李傕、郭汜,而是有著“白波”背景的楊奉韓暹等統帥的并州武裝以及董承一部。
楊奉,我們前面已經作了交代。董承,按照裴松之的說法,他是靈帝母董後的侄子。如果確實的話,《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所載,董承作為牛輔的部下,應不具有地道的涼州血統。並且,董承女為獻帝貴人,則董承又有外戚的身份。
就楊奉為朝臣策反與李傕反目,以及董承與天子的關係而言,他們應有效忠天子的一面。但對於曹操的西進,他們並有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熱情,以致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進入了對峙狀態。曹操並不希望與楊奉等人發生正面衝突。
而楊奉、韓暹董承之間又不團結。楊奉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物,他的部隊很有戰鬥力;韓暹和董承之間有摩擦,直至發展到火併,韓暹打敗了董承。他們的不和,也就為曹操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完成“奉天子”的大業提供了可能。曹操便把此次行動交給了已隨張楊援建洛陽來到天子身邊的董昭
當天子回到荊棘叢生的洛陽,在斷垣殘壁間找尋自己童年回憶的時候,董昭就已經讓楊奉感覺到曹操是多么值得結交的朋友了。董昭的做法很簡單,而且駕輕就熟,他又一次成了曹操的代言人,在給楊奉的信中,對楊奉傾盡了仰慕之情,並對他的功績大肆讚美了一通,轉而說:現在事務繁重,僅靠你楊奉一個人單幹可忙不過來,需要幫助。曹操又非常樂意出力。
你有兵,他有糧,二人可以互通有無,生死與共。這讓楊奉著實感動,並且看到了聯合的實惠,馬上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立場:國家就是需要曹操這樣的人。並且上表給天子,讓曹操做了鎮東將軍,繼承了他父親曹嵩的爵位——費亭侯。董承則急切地盼望著曹操的到來。
因為他想假曹操之手,還韓暹以顏色,為自己出口惡氣。 當時楊奉屯兵於洛陽以南的梁縣(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楊奉既然把曹操當作了朋友,也就會讓曹操從潁川順順利利地到達洛陽;董承負責洛陽的防務,也不會將曹操拒於城門之外。
就這樣,曹操回到了闊別七年的洛陽。但是來到了洛陽,並不等於可以立即實現“奉天子”的既定計畫,其間還存有變數。曹操見到董昭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已然來到洛陽,下一步棋怎么走?”董昭則成竹在胸,認為留在洛陽多有不便,應該移駕潁川郡的許縣(今河南省許昌市東)。
雖然這樣做,不能服眾,但是“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曹操基本同意了董昭的想法,但是移駕許縣,楊奉肯定不答應,怎么辦?董昭也想到了這一點,進而獻策說:先派人去答謝楊奉此前對曹操的幫助,對他進行必要的安撫,再向他說明洛陽糧食短缺,要暫且移駕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就食。這樣楊奉就不會有什麼懷疑。
董昭此計的關鍵就在於向魯陽的佯動。魯陽在荊州,去魯陽,要經過楊奉駐屯的梁縣,楊奉不會生疑也就在此。曹操遂依計行事,等到楊奉發覺受騙,為時已晚。曹操“奉天子”至許縣。
至於為什麼選擇了許縣作為安置天子的國都,就許縣的地理位置而言,處於平原地帶,袁紹曾經說“許下埤濕”。從軍事角度來講,基本上是無險可依,是“四戰之地”,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南方戰事吃緊,于禁七軍盡為關羽所俘,強敵壓境,曹操認為許靠近前線,就有移都河北的打算。然而,在建安初年,曹操的主要對手,並不來自於南部,而是北方的袁紹,曹操將天子安置於許,莫不是出於躲避冀州兵鋒的考慮?
或是真的只是因為許縣有糧,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後來隨著“奉天子”策略的改變,也就懶得做出調整了?或是要應那句“漢以許昌失天下”的讖語?獻帝剛剛在許安頓下來,袁術就認為這是天意所為,因為在讖語符命滿天飛的漢末,早有讖文講:“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字公路,公路與當塗合轍,既然漢天子到了許,那么自己不做皇帝,顯然有違天意,於是,就忙不迭地稱帝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