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居洛邑

楚居洛邑:楚起於中原,又楚莊王有問鼎中原之事,此詞系今人所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居洛邑
  • 釋義:就是楚人居住的地方
  • 釋義:chuju
  • 釋義:古地名
釋義,古地名,當代公認,

釋義

楚居:就是楚人居住的地方。
楚 人聚居處。
南朝··袁淑
《登宣城郡詩》:
悵焉訊舊老,
茲前乃楚居。
十代闕州記,
百祀絕方書。

古地名

楚丹陽
《史記·楚世家》載:“熊繹當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據《漢書•地理志》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古今的大部分楚辭學者、歷史學者以此為主要依據考證認為,熊繹為楚始封君,丹陽為楚之始都。那么,丹陽在什麼地方呢?古今學者對此分歧很大,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說。
首創楚都丹陽遷徙說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釋“歸州秭歸縣”時說:“楚熊繹初都丹陽,今縣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同時釋“荊州枝江”時又說:“江陵枝江,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其舊丹陽在今巴東郡。”按照杜佑的說法,楚舊都丹陽在秭歸,後遷都枝江時仍沿襲舊稱丹陽,楚文王再遷江陵,稱楚都為郢的同時亦曰丹陽。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說:“蓋諸侯遷都,常仍舊名,故有兩丹陽。”此處的“兩丹陽”,就是分別指秭歸、枝江。清宋翔鳳《過庭錄》主張楚之丹陽先在淅川,後遷南漳。
在當代學者中,主張遷徙說的不乏其人。如:張正明《楚文化史》認為,楚丹陽原在淅川,後遷至南漳。
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丹陽郢都考》說:“楚丹陽當先於鬻熊時在淅川,後於熊繹時遷至今南漳縣東北。”
石泉與徐德寬合寫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根據陝南商洛地區古代記載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遺存的古文化遺址,推論西周時代的丹陽先在陝西商縣,爾後遷至河南淅川。
劉彬徽《試論楚都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認為,楚國初封之丹陽在秭歸,熊渠時遷至枝江,仍稱丹陽。
顧鐵符《楚三邑考》一文認為,楚都丹陽的地點應先在丹淅,後遷荊山。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一文認為,楚都丹陽先在淅川後遷秭歸、枝江。

當代公認

河南淅川位於豫、鄂、陝三省邊陲,丹江口水庫貫穿該縣大部分縣境。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的記載,所謂的丹淅就是指當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體方位是指淅川境內旁及西峽、商南的漢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達三晉,順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漢。故而,這裡有陸通秦晉、水達吳楚之稱。
我們知道,楚國是在江漢地區發展和強大起來的,但它的主源卻不在江漢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來,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衝突的旋渦中,在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在西周初年遷移到豫、鄂、陝邊陲的丹淅流域,並建都丹陽,最終得以發展強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裡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可幾千年來它們一直都沉睡在地下並不為人所知,40多年前國家在這裡修建了丹江口水庫,使丹淅流域方圓幾十公里的區域被大水淹沒,成了一望無際的丹江口水庫庫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丹江口庫區水位的不斷變化,使這些沉睡幾千年的遺址遺物得以重見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當時的淅川縣倉房公社(現為倉房鎮),丹江岸邊下寺龍山附近發掘24座春秋時期的楚國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和玉器等各類文物達8000餘件,在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號墓,該墓為楚令尹(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稱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後的漫長時間裡,他的整個家族也都葬在這座龍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個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數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先進、銘文之豐富,為國內同類楚墓所罕見,其中很多器物後來都成為“全國之最”。下寺嶺楚墓的發掘,一時間轟動了全國,使人們重新審視楚文化,開始把尋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這裡。
1990年—1992年間,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嶺、徐家嶺等地發掘了10餘座楚國貴族墓葬群,出土文物達2000多件。這是繼下寺春秋楚墓群發掘之後,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穫,再一次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2年,該墓地的發掘還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先後幾次的考古大發現使丹淅流域成為世人關注的一個新的焦點,後來,考古工作者為了對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個全面了解,先後對該地區的楚墓葬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共在這裡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群28處,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嶺、徐家嶺、毛坪等諸多墓區,總數已達2000多座,而實際上卻遠遠超過此數,因為還有許多墓葬及遺址已葬身水底而無法統計。
一座座貴族墓地的發掘,一件件驚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庫區域已成為研究楚文化繞不開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丹江口水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楚國最初的封地丹陽,而當地老百姓世代傳稱的龍城,極可能就是楚國始都。龍城到底是不是楚國始都,楚人是否從此起步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創造出浪漫瑰麗的楚文化,成為楚國早期歷史研究的熱點問題。但也有其他種種說法,現在我們根據《史記》、《漢書》等古文獻記載,再結合考古學上的巨大發現,以及該地區所處重要的地理位置來看,這個地區作為楚國早期都城丹陽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於其他任何一種說法。
洛邑:是現在的洛陽西周時期的東都,也稱成周,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楚莊王有問鼎中原的故事。
周人自古公父居岐邑,周文王遷豐,至周武王又遷京,即宗周。武王滅商以後,為鞏固周朝對東方的統治,計畫在伊、洛二水一帶夏人故居地建設新的都邑,但未及實現,武王就病逝。成王繼位後,三監叛亂,周公東征三年,始得平定。於是成王將武王的計畫付諸實施,先派召公勘定建邑位置,周公隨後視察,以地圖及占卜結果報告成王,成王蒞臨,舉行祀典,返宗周時命周公留守。當時認為成周位於天下中心,四方貢賦道里均等,又把曾反抗周朝的殷民遷到其東郊,藉以控制,所以,成周在西周的政治經濟中起有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