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糕

楓亭糕

楓亭糕,產於興化府莆田縣、仙遊縣與泉州府惠安縣交界處的楓亭鎮,至今已有1000年歷史,是福建省傳統糕類美食,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乾蒸而成,切成四方塊,食來香甜可口。老人小孩皆宜食用,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其大量銷往東南亞和美、英、加拿大等國家及港澳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楓亭糕
  • 外文名:FENG TING CAKE
  • 別稱:學士糕
  • 主要原料:純糯米粉,白砂糖,花生仁,芝麻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花生仁,白糖
  • 適宜人群:中老年人,年輕人
  • 副作用:無
  • 儲藏方法:冷藏
  • 地區:興化府、泉州府
楓亭糕的起源,楓亭糕的傳承與發展,

楓亭糕的起源

楓亭糕是興化府楓亭鎮的傳統名點之一。這種糕點用糯米粉為主料,以傳統工藝製作,細嫩香甜,入口而化,且具有健胃益脾之功效;又耐貯藏,存儲三五天不變質,是旅行居家的首選糕點,又是待客或饋贈親友的佳品,飲雀四方,深受顧客歡迎。它的製作歷史悠久,據傳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
北宋時期,泉州府莆田、仙遊、惠安三縣交界處的楓亭市(連江里)已經是個“魚鹽輻輳之品,官司往來之地”,楓亭經濟發達,出現了許多高官巨賈。有些人發跡之後,不忘養育自己的家園,致力於家鄉的公益事業。慶曆年間(1041~1048),楓亭有一位名叫洪忠的商人,他致富後,看到楓亭地處海濱,溪渠縱橫交錯,給行人帶來諸多不便,就決心捐出自己的全部家資金,建造沙溪等七座橋樑。在他的帶動下,楓亭各界人士紛紛捐款,一場建造橋樑。在他的帶動下,楓亭境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洪忠全力以赴,長年累月在建橋工地上奔走操勞,有時忙得連三餐吃飯的時間也沒有。
楓亭糕
洪忠的女兒秀巧,是位聰慧孝順的姑娘,她看年過半百的父親一天天瘦弱,心中非常焦急。她暗自思忖,父親身體削瘦,是因為三餐沒有按時用飯,晚上經常熬夜不吃夜宵,營養缺乏所造成的。我應當想辦法製作一種可口的糕點給老父親隨身帶著充飢。
於是,她把家中積存的糯米淘洗乾淨,晾乾,炒成米花,磨成粉末。上街買了白糖,加少許冷清水煮沸,攪拌成濕糖,把芝麻炒熟。把桂花曬乾,拌上白糖,裝在缸內密封數日成桂花糖。把肥豬肉炸成油並放進適量的蔥花,做成蔥油。這些主配料備齊後,她就糯米粉、濕白糖混合後置於板台上,用力揉至均勻、鬆散。然後取一半左右作糯米糕的上下表層料,再拿一部分混合好的糯米粉摻上炒芝麻、桂花糖和蔥油,再揉合均勻作米糕內層料。接著,她把一半的表層料倒進預先墊好潔淨白布的木質方形糕盒內,撥平;倒進備好的內層料,撥平;再把另生半表層料倒入,撥平;壓光,蓋上木印,用刀切成塊狀,成為生糕坯體,移入竹篩,置於蒸蘢中。最後,蒸籠放在鍋上,用細火把糕坯漸漸蒸熟。待秀巧把蒸熟的米糕從蒸籠中取出時,她已累得氣喘吁吁了。恰在此時,洪忠從建橋工地回到家中,看到他的寶貝女兒在廚房中忙乎著,關切地問道:“巧兒,你在忙什麼?”秀巧看到她所尊敬的父親回來了,高興地回答說:“爹,快來嘗嘗女兒的手藝,我蒸了糯米糕,專門給你在建橋時做點心。”話剛說完,秀巧已經把一塊香噴噴的糯米糕送到她父親嘴邊。洪忠咬了一口邊咀嚼邊說:“好,真是好,我牙舌未動,米糕就融化了,你是哪裡學來的功夫?”“我自個兒琢磨做出來的!”秀巧嬌嗔地回答。
楓亭糕
“快,你把做糕的功夫給鄰居的大媽大嬸們說說,讓大家都會做,她們的丈夫和兒子們都在工地上建橋,讓大家都能吃上這種香甜的米糕,也省了各家各戶每天送點心上工地的時間。”洪忠想到女兒這一活可節省參加建橋人家運送食品的時間,高興地說。秀巧按父親的囑咐,把蒸米枝藝傳給左鄰右舍。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從此後楓亭的大街小巷擺滿了蒸米糕。南來北往的客人經過楓亭,吃了這種米糕,都會嘖嘖地稱讚說:“好糕,好糕!”年復一年,人們都親切地叫它南市糕(學士糕),後來才稱為楓亭糕。
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楓亭人蔡襄本府為官(北宋時仙遊、莆田二縣屬泉州府管轄),就任泉州知府。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蔡襄在惠安縣萬安渡口主持建造洛陽橋。當時的楓亭人群起回響,紛紛趕往40多公里外的萬安渡建橋。洪忠也是帶著鄉鄰趕往洛陽鎮,其女兒秀巧還親自帶領一批惠安女子、楓亭女子做出美味的楓亭糕,以供萬安工地上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享用。從此,楓亭糕的手藝在興化、泉州二府九縣傳揚,但是唯其正宗,仍在楓亭市。
楓亭糕

楓亭糕的傳承與發展

新年來臨,喜事多多。“楓亭糕”作為仙遊縣楓亭民間婚嫁、壽誕、生子、喬遷、節慶等必備禮品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日前,記者親眼目睹了“楓亭糕”的製作過程,追尋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民間傳統節日味道。
在楓亭鎮建設南路63號的“楓亭糕”製作坊內,記者了解到“楓亭糕”的製作方法。“做楓亭糕最重要的是原料,我們一直都用仙遊當地產的糯米,因此吃起來特別糯。”據“楓亭糕”製作工藝傳承人許仁山介紹,製作“楓亭糕”的工藝比較複雜。要先把糯米炒熟、磨成粉末,把白砂糖煮成糊狀,將糯米粉末與糖漿混合,用機器攪拌均勻,再將炒熟搗碎的花生仁、芝麻和花生油作為夾心料,有些還另外加上柿餅片、冬瓜條、桂圓肉、蜜棗和蔥頭油等製作成多種口味;印模後,用方形糕盤裝盛,在糕盤底部和上面各撒上糯米粉末,中間配上夾心料,切成方塊,底部墊上一張薄紙,用火乾蒸5分鐘,蒸熟後冷卻;最後,用食品塑膠包裝,一般一包10元錢。
“我兒子今天結婚,昨天就電話預定了50包‘楓亭糕’,一大早我就過來取了。”家住該鎮海濱村的李梅君一邊打包一邊說,他們村里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婚慶生子、饋贈親友等,都必備“楓亭糕”,還有不少漁民出海,也經常帶上“楓亭糕”作為乾糧,以便途中享用。
“每隔一個月,我都要為遠在他鄉的姐姐快遞好幾包。”店裡的另外一位顧客吳榕挑了幾包不同口味的“楓亭糕”後說,她姐姐早年就全家移民到馬來西亞,好幾年沒回來了,前幾天,她打電話說今年春節也無法回來,希望新年能吃上家鄉的“楓亭糕”,以解思鄉之情。記者了解到,由於“楓亭糕”製作工藝獨特,從業人員大多年事已高,傳承人日漸稀少,技術傳承面臨消逝的危機。為了做好“楓亭糕”傳統技藝保護工作,楓亭鎮政府企業文化站和文化研究會對其進行專項保護,鎮政府每年撥出經費1.5萬元,組織力量蒐集、編寫資料,對“楓亭糕”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主要配料進行整理,在《楓亭文化研究》會刊上刊登,還編印了《楓亭文化研究叢書》,並以音像資料保存。同時,由該鎮科技站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集中培訓一批技藝傳承人,對傳統技藝進行原生態和動態的持續性保護,確保這一古老的民間獨特風味糕點製作工藝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延續。
楓亭糕
興化府(莆仙一帶)以炒興化粉著稱,可入閩中食典。其他如涵江的豬戈面、蚮猴(用鮮海蠣拌地瓜粉製成,又稱“代溜”、“海蠣餅”。)、蟶溜;仙遊的“水龍湯”(以豆腐、肉、紫菜、蔥汁等加工而成)、“麻丸”(用豬腚肉加工的魚丸)等都是著名的風味小吃。
興化府的糕點類以莆田縣的馬糕(又叫“薄荷糕”)和仙遊縣的“楓亭糕”最有代表性。馬糕最初是以薄荷鋪於蒸籠中蒸製而成的一種韌性強的多層米糕。其做法據傳始於明代,今已不太用薄荷葉。據說當年做馬糕的作坊是以馬代替人力碾米漿,民間訛傳稱馬糕。如今製作馬糕最好的數涵江的鹹頭頂和梧塘的林外,所制馬糕格外清香。楓亭糕,產於仙遊楓亭鎮,以細磨糯米粉加白糖、花生仁、芝麻乾蒸而成,呈正方形,食來香甜可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