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明洪武政治家)

楊靖(明洪武政治家)

楊靖(1359-1397)字仲寧,山陽郡人。元朝至正19年(1359)出生於一個平民家庭,少穎悟異常,篤於學,通經史大義,博學善文,學行素優,長益淹博。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靖
  • 字號:字仲寧
  • 所處時代:元朝末年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陽
  • 出生時間:1359
  • 去世時間:1397
人物生平,初入仕途,政績卓著,治獄明察真偽,千秋佳話,平定龍州之亂,代改訴冤狀稿,絕命詩,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1385年參加京師會試,南闈告捷,以文折桂,欽賜進士出身,選為庶吉士,試事吏科,實習辦公。他一入仕途,即官運亨通,春風得意。第二年,擢升戶部侍郎。時任職內外諸司的官員,極大多數是進士及太學生出身,然而其中也有不法之徒。洪武帝為此發表一篇講話,經史官筆錄,製成《大誥》,列舉通政使蔡追、左通政茹常、工部侍郎秦逵及戶部侍郎楊靖以勉勵之,諭日:“此亦進士、太學生也,能忠於職守以稱我心。”楊靖等被譽為奉法遵理的循吏,作為群臣百僚的楷模。

政績卓著

洪武22年(1389),他晉升為戶部尚書。在戶都任上,他嚴禁胥吏橫徵暴斂,貪贓擾民。他採取措施,招誘流亡農民墾荒屯田,由官家發給耕牛和種籽,並允許將所墾荒地作為私有,免稅三年或永不起科。他還遷徙長江下游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的無業貧民到淮河流域開墾。為了就地解決軍餉,他提倡實行軍屯制度。他注意水利的興修,推廣種植經濟作物。以樹藝課農官,以芻地給牧馬,以召佃盡地利,以市糴平物價,以積貯之政恤民困,以山澤、陂地、關市之政佐邦國,贍軍輸,以蠲減、振貸、均糴、捕蝗之令憫災荒,以輸轉、屯種、糴買、召納之法實邊儲,皆富國利民之舉,對振興農林牧諸業,發展社會經濟,繁榮市場貿易,安定民生和增加國庫收入,頗多善政。據《明史》記載:“終洪武朝,為戶部尚書者四十餘人,皆不久於職,績用罕著。惟茹太素、楊靖等,差有聲。”

治獄明察真偽

洪武23年5月,皇上詔令凡在京任職三年的官員都必須遷調,並記錄在案,成為朝廷的法令和制度,於是,以刑部尚書趙勉與楊靖換官。上傳諭道:“愚民犯法,如啖飲食。設法防之,犯者益眾。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惡並殺人者死,餘罪皆令輸粟北邊。”又說:“在京獄囚,卿等復奏,朕親審決,猶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擬,豈能盡當?卿等當詳讞,然後遣官審決。”楊靖承旨研辦,體察上意,一律秉公處理。他治獄明察真偽,而不以刑律苛細嚴究。對供詞案情稍有不實者,必定親自過問,徹底查明,他量刑平允,不偏不倚,經他複查審理,結果多所平反,活人甚多。受到洪武帝的讚許。

千秋佳話

一次楊靖逮捕一名違法的武官,並進行審問,門卒檢其身,搜得一顆特大的珍珠,僚屬見之愕然。楊靖慢條斯理地說;“哪有如此之大的珍珠,此乃偽物欺人。”命令擊碎之,衙役面面相覷,不敢動手。他斷喝一聲:“還不砸碎它!”一顆寶珠遂被砸得粉碎。明太祖聞知此事,讚嘆道:“靖此舉有四善:他人見奇寶必獻朕求容悅,靖不然,可謂以道事君,一善也;其人藏珠必然所投獻,以陷他人,是一珠起大獄,靖有陰德於人,二善也;若一卒得珠,因而嘉獎,由是趨風求獲,人將受法外之苦,能杜小人僥倖,三善也;且人處常易,處變難,今千金之珠猝然至前不為動,竟擊碎之,有過人之識,應變之才,四善也。”此事遂傳為千秋佳話。

平定龍州之亂

洪武26年(1393),兼太子賓客,掌侍太子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為東宮大臣之一,並發給雙份俸祿。俗話說:“贓官處處有,清官不到頭。”楊靖不僅是位清官,而且是洪武朝代的才臣、名臣和賢臣,寵遇最厚,同列無與比。古人云:“文章千古在,仕途一時榮。”不久,他因忤旨坐事而罷官。其時。適逢朝廷征伐廣西龍州趙宗壽,詔令楊靖傳諭安南(今越南)輸粟餉師,他身無任何官職,只得以平民身分白衣前往。安南宰相黎一元以陸運險艱,欲不奉詔。他向其宣示聖命,反覆開諭勸導,且許以水運。黎一元乃輸粟二萬至沲海江,別造浮橋以達龍州。由於軍糧供應及時,保證了平定龍州之亂的勝利。明太祖大悅,拜靖為左都御史

代改訴冤狀稿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開創帝業的英明之主,也是一個嚴於律法的帝王。洪武13年(1380),他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被輾轉株連致死者三萬多人。洪武26年(1393),又殺涼國公藍玉並大將張翼陳桓曹震朱壽何榮以及吏部尚書詹徽等,被株連致死者一萬五千多人。當初幫助他開國有功的文臣武將,很少能夠善終。他設立名為“錦衣衛”的特務組織,專門羅織官員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隨時有殺身滅家的恐怖。洪武30年七月,楊靖以為鄉人(即山陽人)代改訴冤狀稿之事,為御史所彈劾。朱元璋一怒之下,遂被賜死。楊靖時年僅38歲。在封建專制王朝,真所謂伴君如伴虎,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楊靖對洪武朝忠心耿耿,清廉剛直,智略過人,政聲素著。正當春秋鼎盛之時,竟由於“代改訴冤狀草”平常之事而被“賜死”,真乃奇冤一樁!清代刑部侍郎阮葵生在其《茶餘客話》中說:“楊靖尚書,才臣也,未竟其用,以冤死。”

絕命詩

年富力強的楊靖,正待施展宏圖,為國效力,突然遭此致命打擊。他百感交集,憤慨萬端,臨難之日,作絕命詞一首,詞云:可惜跌破了照世界的軒轅鏡,可惜顛折了無私曲的量天秤,可惜吹熄了一盞須彌有道燈,可惜隕碎了龍風冠中白玉簪。三時三刻休,前世前緣定。
他以“軒轅鏡”、“量天秤”,“有道燈”和“白玉簪”自況,言其抱負非凡。而四嘆“可惜”。真是字字血、聲聲淚,遺恨千古!在封建專制社會裡,他無法理解自己的悲慘下場,只能歸結於“前世前緣”所決定。楊靖死後歸葬故里,墓在城東鄉。明嘉靖中(1543-1545),其墓年久荒蕪不治,墓地已賣予他人,鄉人潘伯和中丞(名塤,官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言於知府薛鑌、左通政茹常、工部,捐資贖還。尋其後嗣守墓,後代已絕。中丞又率郡人陸驥、陸蕙捐建昭恤院於新城東門之下關,並祀鄉賢,院後即其墓,命其族孫楊華守墓並奉祀。張敦仁有《楊公神道碑記》。潘氏子孫每年清明節掃墓,必至楊尚書墓前,祭奠杯酒盂飯,歲時不絕,用情甚厚,遵中丞之教三百餘年。

人物評價

少年穎悟異常,篤於文學,通經史大義,博學善文,學行素優,長益淹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