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莊鎮(山東省沂水縣下轄鎮)

楊莊鎮(山東省沂水縣下轄鎮)

楊莊鎮位於沂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地處三市(臨沂、濰坊、日照)、四縣市(沂水、莒縣、諸城、安丘)結合部,是沂水東北重鎮。轄54個行政村,1.87萬戶,總人口6.4萬人,總面積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鎮內風光秀美、民風淳樸、物產富饒。另有萊蕪市楊莊鎮、河北三河市楊莊鎮、河南寶豐縣楊莊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莊鎮
  • 下轄地區:郭家峪、秦家莊、張家樓子、高家樓子、吳家樓子、曹家坡
  • 電話區號:0539
  • 地理位置:沂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
  • 面積:165平方公里
  • 人口:6.4萬人
  • 方言:沂水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沂水站
  • 車牌代碼:魯Q
鄉鎮簡介,農業資源,礦業資源,經濟發展,名人遺址,主要榮譽,

鄉鎮簡介

楊莊鎮位於沂水縣城東北部,居三市(臨沂、濰坊、日照)、四縣市(沂水、莒縣、諸城、安丘)結合部,轄54個行政村, 6.4萬口人,總面積165平方公里。該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省道泰薛路(泰安—薛家島)橫穿東西,沂濰路(沂水—濰坊)縱貫南北,青萊(青島-萊蕪)高速公路穿越東西11公里,設在沂水縣境內的出入口位於該鎮泰薛路與沂濰路交接處,生活服務區位於鎮駐地西10公里處。地理條件優越,地貌多樣,山區、丘陵、平原三分天下,各占其一,主要種植烤菸、果品、中藥材、花生等經濟作物,森林覆蓋率達36%;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礦、鈦鐵礦、白雲母等,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是全鎮的支柱產業,其中龍頭企業興盛礦業被評為“國家級綠色礦山”,並成功在香港上市。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齊長城遺址、曹操回馬岩、五山溶洞、鴿子崖、汞丹山林場、駐地廣場、千年銀杏、龍山文化遺址、抗日烈士陵園等名勝古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全鎮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0處,其中國中2處,國小11處,幼稚園17處,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幼稚園、學前班覆蓋全鎮,適齡幼兒入園率達到90%以上。鎮級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34處,積極落實國家醫政政策,貫徹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同時,落實好新農合政策。村村通柏油路,程控電話傳入千家萬戶,移動、聯合通信基站完備。全鎮經濟發展、政治和諧、社會穩定,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市無邪教鄉鎮、平安建設先進鄉鎮、民眾信訪工作先進單位。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56億元,工業總產值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稅9.7億元,境內稅收1.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0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29元。

農業資源

楊莊鎮水利資源豐富,楊莊河、秀珍河、沭河貫穿全境,有小(一)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15座,大口井110眼、塘壩205座。全鎮有黃煙7000畝,豐產林2.3萬畝,林果1、2萬畝,瓜菜3000畝,生薑4500畝。中草藥5600畝,吳樓子草梅、楊林生薑、峨山全蠍、楊莊肉食雞、八寶米、長虹醬菜市場知名,深受省內外客商青睞。
農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縣經濟強鎮。截止2005年11月份,全鎮實現境內稅收3035萬元,其中地稅入庫金額1280萬元,國稅入庫1550萬元,菸葉特產稅96萬元(全縣第一)。2005年全鎮地方財力可達到2300萬元,比2001年增長2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20元,比2001年增長165%。經濟成長幅度居全縣第一,成為最具發展活力的鄉鎮之一。

礦業資源

楊莊鎮鎮內鐵礦石、白雲母石、石英石、蛭石、石灰石儲量豐富。其中,鐵礦石為露天礦石帶,鐵礦石總儲量5000萬噸,礦山品位高,易開採。興盛礦業有限公司年可生產鐵精粉20萬噸。產品銷往萊蕪、濟南、青島等鋼鐵廠。興盛礦業公司已逐步發展成為擁有鐵礦選廠、金礦選廠、建築工程機械設備租賃、球團燒結和農業生態園的集團公司。臨沂客商投資1000萬元建設的東隆鐵礦選廠,萊鋼投資1000萬元興建的牛山鐵礦選廠以及鑫源鐵礦選廠等礦業企業都達到了年產10萬噸鐵精粉的生產規模,利用本地產鐵精粉進行深加工的大型球團廠也達到5家。目前,全鎮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礦石加工企業達到12家。該鎮還大力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鎮各類加工企業已達到130餘家。

經濟發展

2010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7.5億元,工業產值33.5億元,境內稅收1.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2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64元。楊莊鎮在全縣重點工作“爭旗奪冠軍”活動中扛得紅旗34面,奪得總冠軍一個。榮獲市級以上榮譽稱號五個,分別是: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信訪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被市文明委授予“市級文明統計站”榮譽稱號;被市政府授予“市級先進文化站”榮譽稱號;楊莊一中被市教育局授予“綠色化學校”榮譽稱號;北躲莊村被市文明委授予“市級文明生態村”榮譽稱號。此外,在年底縣委工作會議上,我鎮獲得省市縣工作表彰項目中的16項,其中招商引資、工業和民營經濟、財政稅收、礦產資源開發與管理、板材業發展等各項重點工作均在全縣名列前茅,受到縣委縣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肯定。
1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就。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巨觀形勢的變化,招商引資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土地、環保、安全、電力等相關制約性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給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面對新形勢,楊莊鎮積極應對,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牢固堅持招商引資中心地位的同時,及時調整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以質量和規範來化解矛盾,求得突破。全鎮全年共引進過1000萬元項目12個,其中過3000萬元項目1個,過5000萬元項目4個,過億元項目4個,過5億元項目2個,過10億元項目1個,實現到位資金7.8億元。目前,豆爾食品加工項目、藍莓苗木繁育生產基地項目、天鑫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同創精細化工項目等均已落到建設並按節點的快速推進,鑫磊尾礦磚廠項目、天舜環保項目、華凱塑膠項目等已實現開工投產。其中,華凱塑膠是我鎮成功引進的科技含量高、低耗能的項目,該項目一期主要生產各種汽車膠管、汽車用橡膠配套產品、太陽能配套產品、空調洗衣機冰櫃配套產品、建築設備用密封條等。產品出口北美、南美、西歐、東亞等國家,主供豐田、寶馬、賓士、重汽、一汽等世界500強企業,國內主要為海爾、海信、力諾瑞特等上市公司進行配套加工。二期主要生產可吸收防組織粘連用聚乳酸薄膜及出口板材加工用的環保漆,整個生產流程不存在污染,屬高新技術項目。該項目投產後,年可生產各種塑膠汽配產品200萬件,可吸收防組織粘連用聚乳酸薄膜4萬平方米,環保膠20萬噸,實現產值8.3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目前該項目一期已投產;天舜環保項目計畫占地70畝,建設生產車間32600平,新上環保除塵過濾袋生產線200條。項目建成後,計畫年產玻璃纖維環保除塵過濾袋100萬件,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利稅1800萬元;天鑫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通過多年科研攻關,於今年成功實現了鈦鐵分離工業化生產,填補了山東省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成為全國第三家實現鈦鐵分離工業化生產的礦業企業,同時,該項目立足於“和諧礦山、循環礦山”的發展理念,符合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等部門組織編寫的《中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政策大綱》的相關要求,以山東省第三位的位次上報國土資源部和財政部,列入多金屬綜合利用的示範項目,並被評為2010年“中國節約資源與循環利用示範工程”,給予專項補助資金1000萬元。該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產值28.7億元,稅收4.5億元以上。
此外,由香港客商投資1億美元的影視城建設項目已達成投資協定,該項目引進後,將全面提高我縣經濟、文化、旅遊、娛樂等多層面、多領域的綜合效益,較大程度的提高我縣的知名度;江蘇雨潤集團200萬頭生豬深加工項目、華能風力發電項目、華晨機械設備製造項目、香港漢興集團加密PP噸裝袋加工項目、沂源聯創管業有限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加工項目、徐州三環塑膠製品項目等一批項目,已基本達成投資協定,黨委政府正全力協助其完善手續,落實土地指標,爭取早日實現開工建設,投產達產。
2、財稅工作再創佳績。2010年,全球經濟逐步回暖,但金融危機余勢尚存。受其影響,作為我鎮支柱產業的主導產品,鐵精粉的價格雖有所回升,但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尚沒有出現大的抬升,與歷史高峰期還有很大的差距。面對這種形勢,楊莊鎮在財稅工作中努力克服等待觀望、盲目樂觀、麻痹鬆懈思想,注重挖潛力、調結構,千方百計增收節支。2010年實現境內稅收總額1.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324.8萬元,財稅工作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3、工業和民營經濟加速發展。一是繼續加大技改投入。2010年全鎮總計投入技改資金9.8億元,其中,重點技改項目14家,投入技改資金5.8億元;非重點技改項目89家,投入技改資金4億元,有效地提升了全鎮的經濟運營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

名人遺址

歷史名人
高萬榮 (1918~1967),楊莊鎮高家樓子村人,靠租種他人土地養家餬口,勉強度日。1943年秋,他參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莒沂邊縣武裝部參謀。1950年3月回村務農,先後擔任互助組長、合作社社長、村黨支部副書記、大隊長等職。1950年,他帶頭組織了有8戶人家的本村第一個林業互助組。採取“湊糧換樹苗,按工計股分成”的辦法,帶領民眾植樹,兩年時間造林600畝。1952年,他又組建了7個林業互助組。認真總結林業生產經驗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造、管、護林制度。至1965年底,全村的2200畝荒山全部綠化。還在山坡上閘起63道山溝,以養土保水。同時積極開展旱地育苗,向沂水、莒縣的8個區提供了260多萬株苗木,推動了這些地方的綠化工作。1955年,中央參觀團參觀後,對該村的林業工作給予了很高評價,並授予錦旗一面。1956年3月,高萬榮參加了省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積極分子大會。1958—1966年,他帶領民眾因地制宜,將松樹林改建成402畝蘋果園和200畝山楂園,還營造板栗林500畝,刺槐林300畝。並在地沿、路旁、水邊植花椒、核桃、桑樹11000棵;栽金銀花4800墩。“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雖不擔任村幹部,但仍一心撲在山林上,為封山造林奮鬥了一生。
盧修(1927~1979),善疃鄉仁村人,地主出身。9歲讀國小,14歲隨父去大連當店員,15歲回鄉繼續讀完高小。1943年家鄉解放後,當抗日國小教員。1945年被選拔到區政府任文書兼通訊站長。1947年調莒沂縣政府支前指揮部任通訊幹事,同年調華東野戰軍隨營學校。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文化幹部、副政治指導員、指導員、師政治部教育幹事等職。1951年8月轉業到雲南省墨江縣任縣委副書記、縣長,1952年任墨江縣委書記(行政14級)。1963年8月,調任威信縣委書記,1964年2月,調雲南省委農村工作部山區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為負責人。“文化大革命”中被揪回墨江縣接受批判,精神上、肉體上受到無端折磨,致嚴重疾病。1976年恢復工作後,以頑強的毅力帶病工作,1979年10月病情惡化,在昆明病故。盧修當國小教員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利用工余和假日組織農村劇團,自編劇目和教材宣傳抗日。到區里工作後,他不僅做好文書和通訊工作,還參與維護地方治安,打擊武裝土匪和緝查漢奸等活動。在縣支前指揮部,由於工作出色,被記大功一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里,他既是政治工作者,又是出色的指揮員。從山東、河北、河南到渡江南下,直到祖國大西南西雙版納,參與大小戰役、戰鬥20多次,立二等功兩次。轉業到雲南墨江縣工作後,在一個面積5200平方公里,十幾種民族,不到2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盧修?克服了民族風俗、生活習慣不適應等種種困難,堅信黨的領導,依靠黨的少數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民眾打成一片,建立了血肉關係。他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寫了許多很有分量的調查報告,對墨江縣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雖受到迫害,仍以堅強的毅力同錯誤路線進行堅決鬥爭。恢復工作後,雖身患疾病,仍頑強地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終結。深受墨江縣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戴和懷念。
張宗文 (1903~1971),善疃鄉大羅章村人。10歲給本村一富戶人家放牛,23歲起以賣麵食、當機匠、做小買賣為生。1939年任八路軍地下交通員,活動在岸堤、坦埠一帶。1943年春,為了戰勝災荒,支援前方,開展大生產運動,開荒種糧、種菜,紡線,養豬、羊、牛等。組織村民成立消費合作社,被推選為經理。當年秋參加工作,在莒沂邊辦事處楊莊區做供銷工作。1943年底任莒沂邊縣楊莊區聯合供銷社主任。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調任沂水縣國營汞丹山林場場長。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一心撲在植樹造林工作上,帶領職工植樹造林。同幹部民眾協商,以種、苗、勞力入股,或場村聯營等多種辦法,開展了林場的造林工作。還用以場帶村的辦法,走村串戶宣傳植樹造林的好處,組織周圍村進行分山劃界,各自造林綠化荒山、荒灘。造林沒有種苗,他就苦口婆心地發動民眾自采、自育,使村村建起了苗圃。並組織場與村、村與村分別建立了“聯合護林委員會”,定期開會處理毀林案件,研究護林措施,鞏固了造林成果。連續奮戰5個冬春,終於使千畝林場和楊莊區的6萬畝荒山河灘披上綠裝,實現了綠化。自1955年起,他多次出席了省、縣勞動模範代表會議。1955年冬,國務院授予汞丹山林場駐地的楊莊區為綠化區,獎錦旗1面。1956年春,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授予汞丹山林場為以場帶村開展植樹造林先進單位,獎錦旗1面。1956年4月,張宗文被評為全國林業先進工作者,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代表大會,受到中央領導人接見,榮獲獎章1枚。1965年10月24日退休。
齊長城遺址
境內齊長城遺址橫亘在鎮境北部山區。楊莊鎮境內城牆為石壘砌或混合沙土夯築,基寬3~5米。自西向東經鳳鳴峪、太古石、峨山口、北仉林、上牛山、下牛山、東西溝等村,蜿蜒在北部山嶺上達10餘公里。西部鳳鳴峪段距“齊南天險”穆陵關7公里,東部從東西溝村東北進入富官莊鄉。這段長城是沂水境內保存完好的四段長城之一,遺址清晰,部分區段仍有30~50厘米的斷牆。近年來,當地高度重視齊長城遺址的保護工作,採取一系列措施加以管護。
汞丹山
坐落於素有小泰山之稱的鎮山——沂山東南50公里處,相傳因秦漢時期有道人在此煉丹而得名,至今在汞丹山山西坡仍有一甩寶石,又名曬寶石。山東坡曾經有一座巍巍壯觀的玉皇廟,據傳建於明末清初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年了,當時在一處三山環形疊托的地帶,祖先以高超的技藝,修建了一座遠近聞名的寺廟,在廟宇內,塑有天宮玉皇大帝的塑像,還有一些其他神像,神像塑造得惟妙惟肖,非常逼真,不亞於泰山上岱廟等一些寺廟裡的佛像。在修建寺廟時,大院內一同載下了兩棵長壽果樹——銀杏,至今尚存,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在解放初期,由於當時的政治原因,玉皇廟被作為封建迷信之物被推毀,只有這兩棵銀杏樹保留下來,原來的玉皇廟在建國後被國家改建為國營林場,即現在的“汞丹山國營林場”。現在,每逢正月初九、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等廟會期間,附近鄉民仍到山上燒香敬佛。
孟母及孟母廟
孟母教子
孟母,孟子的母親仉氏,祖籍楊莊鎮南仉林村,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而著稱。孟子三歲喪父,靠母親教養成為後世儒家追慕的亞聖。孟母也為後人留下《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千古以來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她與三國時代的徐母、宋代的岳母被譽為國史上三位偉大的母親,孟母且居於首位。西漢劉向《列女傳》等典籍有較詳實的記載。
三遷擇鄰:孟子名軻,孟軻從小和母親仉氏相依為命,靠母親給人做針線活或紡線織布維持生活,少年時孟軻同一般百姓的孩子並無區別,很愛玩耍,《列女傳·母儀篇》記載:“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由於出殯送葬的人群經常走他家門口,九歲的孟軻竟模仿送葬或學吹鼓手,或和小夥伴們做抬棺材埋死人的遊戲,孟母看到這一切,認為長居此地不但會影響孟軻讀書,而且會敗壞他的品德,“此非所以居也”,於是毅然遷居。孟母攜子遷居集鎮後,終日置身於熙熙攘攘的鬧市中,孟軻又和鄰居的孩子們“嬉戲為賈炫事”,又學著商人做生意,討價還價,叫賣吆喝,因東臨一家屠戶,孟軻還學殺豬宰羊。孟母發現了這個環境仍然對孟子的成長不利,遂又一次遷居到學宮之傍,孟母遷到這裡以後,孟軻被書院傳出的朗朗讀書聲所吸引,時常到書院裡跟學生們學習詩書,演習周代禮儀,“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大悅,“此其可以居矣”。就此定居下來,並把孟軻送入學宮讀書,以至終成一代大儒。
斷機教子:孟軻入學宮後,初學詩書、禮儀駕車、射箭,開始很有興趣,但時間一長就漸漸感到厭煩了,因為他愛玩已成習慣,所以有時因受不了老師的約束而逃學,孟軻十五歲時有一天又不到放學時間就跑回了家,孟母正坐在織布機上織布,經詢問知其逃學,很生氣,立即把孟軻喚到跟前,當著他的面拿過剪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紡線全部剪斷了,被孟母這舉動驚呆了的孟軻喃喃地問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孟母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遂壓抑住心中的氣憤,語重心長的教導孟軻: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把線割斷,布就無法織成了,讀書求知也和織布一樣,要靠持之以恆的努力,不可中輟,才能獲得淵博的學問,現在你逃學如同我斷機,線斷了則織不成布,常逃學則學無成,孟母這番深入淺出的道理使得孟軻那年少的心靈深受啟發和震動,從此“旦夕勤學不息”,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孟母廟
孟母廟位於沂水縣東北方向30公里孟母村東處,這裡東面是丘嶺,北面有石山,當地人稱石花山,為沭河環繞,依山傍水,是古人常說的風水寶地。這裡看上去有幾分令人心悅神怡的靈氣,確實是安葬聖賢先哲的好地方。明代沂水知縣馬知圖所撰《新建孟母廟碑文》中所言:經沭水東望,山巒鬱鬱蔥蔥,其中必有古人遺蹟、先賢陵墓……始知其地有孟母墓在焉。相傳,孟子母親仉氏系仉林村人(今楊莊鎮南仉林村)。孟子3歲喪父,孟母把他教養成人。孟子40歲時奔走於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次去齊國路經福全莊(今孟母村),看到這裡翠綠蓊蔭,景色秀麗,人民安居樂業,認為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隨手投下一枚銅錢作標記。孟母隨後沿沭河逆流而上尋找兒子時,也發現此地環境優美,遂將頭上銀釵投下作標記。後孟母病逝,孟子的父親葬在老家鄒縣鳧村,按理孟子應把母親運回鳧村與父親合葬,但其時正是齊魯兩國征戰不休之際,孟子作為齊國重臣,想把母親運回鄒縣老家安葬絕非易事,孟子運送母親之靈柩回魯國時途徑福全莊,想起留下的標記,發現母親的銀釵正好插在自己投下的銅錢孔上,知道母親喜歡此地,於是便將母親葬在這裡。這裡與她的故里仉林只有十幾里路,因早年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死後不能回娘家安葬,這也是對母親在天之靈的一種安慰。孟子在此守孝3年,並建廟立碑,後來這個村也改名為孟母村。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南巡沿沭河順流而下,路經此地,恰遇急風驟雨,便下船休息,看到孟母廟年久失修,破舊不堪,便命人重新修繕,並刻字立碑,鑄造孟母像。後孟母廟毀於戰亂和匪患。但孟母教子的精神,深植民眾心中,後人多次修葺孟母廟,歷代碑刻得以保存。楊莊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孟母廟的重修工作,組織專門人員對孟母廟遺址及相關資料進行了詳細考察,積極調動力量做好修繕保護工作。

主要榮譽

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鄉鎮,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鄉鎮,連續三年被評為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被省計生委、計生協會評為計生協會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