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粲墓

楊粲墓

中國南宋播州安撫使楊粲夫婦的墓。位於貴州遵義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1957年發掘。播州楊氏自唐末至明萬曆年間,統治播州長達725年,是西南地區著名大土司。楊粲為第十三代,南宋嘉泰初年襲播州安撫使職,官終武翼大夫。其墓建於淳祐年間。

1982年國務院公布楊粲墓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粲墓
  • 地理位置:貴州省遵義市
  • 占地面積:6126平方米
  • 開放時間:9:00-17:00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播州土司楊粲墓本體 《黔北地宮 楊粲墓》 陳列展覽 《楊粲與播州土司》陳列展覽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貴州省遵義市
  •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特色,人物介紹,陳列,平面布局,特色,價值,旅遊攻略,導遊,看點,介紹,交通信息,

簡介

楊粲墓,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皇墳嘴,北距遵義市10公里。建於南宋理宗淳年間(1241-1252年)。結構為平頂雙室,用白砂岩條石砌築,最大的一塊石料達一萬二千餘斤,以子母扣層層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積64平方米(門票上簡介),在西南地區已發掘的同類墓中居於首位。
楊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兩室並列,為夫婦合葬墓,南室墓主是楊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兩個墓室結構大致相同,均由墓門、前室和後室三部分組成,中有過道相通。通長8.42米,前室寬8.04米,後室寬7.53米。棺床置於後室中間,長3.42米,寬1.84米,高0.43米。四角墊有圓雕龍柱,兩側為交股的龍身和龍尾。後室墓頂各有一方形藻井,當中分別鐫雙鉤"慶棟"(男室)、"德宇"(女室)字樣。兩室墓門的高度、位置、裝飾基本相同,安有仿木構單頁門扉,可以開闔關鎖。
楊粲墓楊粲墓
楊粲墓由於早年被盜過,隨葬品倖存不多。1957年清理髮掘時,在兩室棺床淤土中,獲得陶瓶、影青瓷碗、殘鐵三腳、帶柄銅鏡、"崇寧重寶"、"崇寧通寶"錢等文物。另在兩室墓底腰坑內發現兩具銅鼓,鼓面朝下,平放在銅錢上。男室銅鼓重12.25斤,通高28厘米,面徑44.5厘米。鼓壁夾墊剪破的銅錢碎片,字多模糊,可辨識的有"元"、"通"單字,應為北宋哲宗所鑄之"元通寶"。女室銅鼓重17.75公斤,通高30厘米,面徑49.5厘米。兩鼓胭、腰、足三段分明,胭部稍大於鼓面,束腰,足外撇,帶狀扁耳。造型凝重,紋飾精美,十分珍貴,已被定為南方銅鼓發展史上的八大類型標準器之一。男室銅鼓由於鼓壁夾墊有字銅幣,可以明確地判斷年代,這在已出土的銅鼓中實為罕見。

特色

楊粲墓最具特色的是在墓內外分布著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石刻裝飾。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花草、器物五類。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為主,間或加陰線刻。有的細部還彩繪貼金,現雖已大部剝蝕,但仍可依稀辨出當年的豪華氣派。南室後壁正中,為墓主楊粲的雕像,他頭戴長腳幞頭,身著朝服,正襟危坐,表情嚴肅。左右有龍柱互峙,前面有龍案(棺床),兩邊側壁上,對稱雕刻著文官武將,侍女童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還有一幅引人注目的"貢使圖",捲髮跣足
的貢使,上身赤裸,只搭一條紗巾,下身著角裙,手腳戴鐲環,頭頂盛滿珊瑚、珍珠、金玉的貢盤,反映了當時中央政府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另外,"野鹿銜芝"、"鳳穿葡萄"、"雙獅戲球"、"侍女啟門"等浮雕均構思巧妙、雕工精美,極富生活氣息。兩室六座壁龕,仿木構建築,門窗戶壁、樑柱斗拱均為當時的建築格局,為研究古建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楊粲墓楊粲墓
該墓是南宋播州安撫使——楊粲夫婦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內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龍床龍椅等,雕 工精湛,栩栩如生。墓地周圍還有清代鄭珍墓、莫有芝墓、黎庶昌墓等,被譽為“西南古代石刻藝術寶庫”,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
墓建於南宋理宗淳祐年間(公元1241-1252年),距今七百多年。解放前墓曾被破壞,隨葬物所剩無幾。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墓地進行發掘和修復。1958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粲墓楊粲墓
墓地約五十平方米,是男女分室合葬的大型石墓。墓室全用白砂岩條石,最大的石料一塊竟達六千多公斤。純用榫接法砌築,無灰砂粘合痕跡。兩個墓室,南面墓主是楊粲,北面墓主是他的妻子。兩墓室結構大致相同,有墓門、前室和後室,後室間有過道相通。棺槨置於後室中央,棺槨四角下墊圓雕龍柱,龍身和龍尾現於棺槨兩側。後室墓頂上,各有長方形藻井,男墓室藻井鐫“慶棟”二字,女墓室鐫“德宇”二字。墓室內外有精美的浮雕,有的細部彩繪帖金。南北兩室相對稱的石刻,門窗戶壁、樑柱斗拱、各種器物均反映當時的建築和工藝風格,整個墓室是宋代封建領主生活的再現。

人物介紹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祖籍山西太原,為楊端第十三代孫,楊軾之子,幼年過繼伯父楊軫為嗣。據宋濂《楊氏家傳》說,他是宋代名將楊業的後代,於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1204年)襲職,稱播州安撫使,當政四十餘年,是黔北最大的統治者。楊粲對外反對金人入侵,對內實行“不事苛求”,採取了一些適應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播州人民的勞動,經濟有顯著發展,出現了“土俗大變”、“儼然與中土文物同”的好局面。前人撰寫播州歷史,多稱楊粲功在國家”、“德被生民”。據《遵義府志》記載楊粲“性豪放,安儉素,治政寬簡,民便之急。大修先廟、建學,養士,是楊氏家族的全盛時期。 楊粲墓,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皇墳嘴,北距遵義市10公里。建於南宋理宗淳年間(1241-1251年)。結構為平頂雙室,用白砂岩條石砌築,最大的一塊石料達一萬二千餘斤,以子母扣層層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積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區已發掘的同類墓中居於首位。
楊粲墓楊粲墓

陳列

平面布局

楊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兩室並列,為夫婦合葬墓,南室墓主是楊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兩個墓室結構大致相同,均由墓門、前室和後室三部分組成,中有過道相通。通長8.42米,前室寬8.04米,後室寬7.53米。棺床置於後室中間,長3.42米,寬1.84米,高0.43米。四角墊有圓雕龍柱,兩側為交股的龍身和龍尾。後室墓頂各有一方形藻井,當中分別鐫雙鉤"慶棟"(男室)、"德宇"(女室)字樣。兩室墓門的高度、位置、裝飾基本相同,安有仿木構 單頁門扉,可以開闔關鎖。
楊粲墓楊粲墓
楊粲墓由於早年被盜過,隨葬品倖存不多。1957年清理髮掘時,在兩室棺床淤土中,獲得陶瓶、影青瓷碗、殘鐵三腳、帶柄銅鏡、"崇寧重寶"、"崇寧通寶"錢等文物。另在兩室墓底腰坑內發現兩具銅鼓,鼓面朝下,平放在銅錢上。男室銅鼓重12.25斤,通高28厘米,面徑44.5厘米。鼓壁夾墊剪破的銅錢碎片,字多模糊,可辨識的有"元"、"通"單字,應為北宋哲宗所鑄之"元通寶"。女室銅鼓重17.75公斤,通高30厘米,面徑49.5厘米。兩鼓胭、腰、足三段分明,胭部稍大於鼓面,束腰,足外撇,帶狀扁耳。造型凝重,紋飾精美,十分珍貴,已被定為南方銅鼓發展史上的八大類型標準器之一。男室銅鼓由於鼓壁夾墊有字銅幣,可以明確地判斷年代,這在已出土的銅鼓中實為罕見。

特色

楊粲墓最具特色的是在墓內外分布著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石刻裝飾。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花草、器物五類。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為主,間或加陰線刻。有的細部還彩繪貼金,現雖已大部剝蝕,但仍可依稀辨出當年的豪華氣派。南室後壁正中,為墓主楊粲的雕像,他頭戴長腳幞頭,身著朝服,正襟危坐,表情嚴肅。左右有龍柱互峙,前面有龍案(棺床),兩邊側壁上,對稱雕刻著文官武將,侍女童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還有一幅引人注目的"貢使圖",捲髮跣足的貢使,"野鹿銜芝"、"鳳穿葡萄"、"雙獅戲球"、"侍女啟門"等浮雕均構思
巧妙、雕工精美,極富生活氣息。兩室六座壁龕,仿木構建築,門窗戶壁、樑柱斗拱均為當時的 楊粲墓
楊粲墓楊粲墓
建築格局,為研究古建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楊粲墓位於遵義市東南10公里的永安鄉境內,是西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雕刻工藝最精湛的墓穴,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修建於宋理宗淳祜年間(公元1241~1252年),平頂雙室,用白沙岩條石砌成,無灰沙粘合痕跡,以子母扣層層套合的辦法固定。占地總面積64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南北兩室並列,每室包括墓門、前室和後室三個部分,中間是過道,通長8.42米,前室寬8.04米,後室寬7.53米,兩室對稱,內容大同小異。棺床置於後室正中,長3.42米,寬1.84米,厚43厘米。四角墊有圓雕龍頭,兩側為交股的龍身和龍尾。由於多次被盜,墓葬晶倖存者不多。但從已出土的銅鼓判斷,國內罕見。在結構上體現了我國古建築的藝術特色。墓內的石刻藝術令人欽服。這些石刻裝飾分人物、動物,花草、器物、圖案五類。技法以高低浮雕為主,間或加陰線刻。28個人物造像形象生動,神態逼真,以四尊武士為最高,平均1.54米,四尊力士最矮,只有四五十厘米。墓主正面坐,衣冠楚楚,慈祥而又嚴肅。文官、女官均為立像,寬袍大袖,瀟灑拘謹。武士頂盔著甲,力士兩眼圓睜。最引人注目的“貢使圖”,赤腳露體 楊粲墓
楊粲墓楊粲墓
的“進貢人”,面目樸質沈鷙,捲髮跣足,頭頂裝滿貢品的貢盤,是一個少數民族貢使的形象。童子形態各異,被安排在這個等級森嚴的陰間世界裡,再現了播州的階級關係和民族關係。動物花草,構思巧妙,體現了宋代藝術的特點。這些珍貴文物,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價值

楊粲墓的價值集中表現在它精湛的雕刻藝術上,雕刻分為五類:人物雕刻、動物浮雕、植物浮雕、文字雕刻、仿木建築浮雕。
墓中有二十八個人物造像,形象生動。技法有淺浮雕、平浮陰刻和半圓雕等。墓主楊粲像,在南室後壁正中。頭戴長腳幞頭,身著朝服,正襟危坐,儼然頣指氣使的神態。兩邊的側壁上,對稱地立著形態儒雅的文官、披堅執銳的武將、氣勢威猛的壯士和端莊秀麗的女官。浮雕像中,有“進貢人像”。捲髮跣足,上身赤裸,搭一紗巾,下身著角裙,手腳戴鐲環,手頂裝滿珊瑚、珍珠和金銀的貢盤,面目質樸而沉鷙。這一進貢人像,為我們認識當時封建統治者和黔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提供很好的史料;另外,“負重人”的形象,真實地反映土司制度下家奴的社會地位。
墓中浮雕,除了人物,還有“野鹿銜芝”、“鳳穿葡萄”、“雙獅搶球”等裝飾性雕刻。

旅遊攻略

導遊

楊粲墓現以被列為第三批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墓地周圍還有清代鄭珍墓、莫有芝墓、黎庶昌墓等,被譽為“西南古代雕刻藝術寶庫”。

看點

楊粲墓由100公斤至3000公斤不等496塊白砂石料構成,在結構上有室幽堂奧和整齊劃一的特色。全墓有雕刻190幅,系目前國內發現規模宏大、雕刻最豐富的南宋墓葬。石刻內容有人物、動物、花卉、器皿、幾何圖案、仿木構建築等。其中有28尊人物造像,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墓內雕刻豐富精湛,圓雕、高浮雕、淺浮雕、陰線刻、透雕等技法兼施並用,雕技嫻熟,造型逼真,具在五代、北宋以來的高度寫實主義傳統,被譽為“西南古代石刻藝術寶庫”。可以進去觀看,還有兩個展廳,但禁止拍照。

介紹

位於遵義市東南10公里的深溪鎮坪橋村沙壩組皇墳嘴,是一座南宋時期播州安撫使楊粲夫婦的合葬大型石墓,修建於宋理宗淳右年間(公元1241-1252年)。楊粲墓南北兩室並列,中間是過道,棺床置於後室正中。四角墊有圓雕龍頭,兩側為交股的龍身和龍尾。墓中另有眾多的文官武士、龍床龍椅、人物花卉和動物裝飾,構圖精美,刀法嫻熟,線條流暢,具有宋代藝術的特點和很高的歷史價值。當地人稱皇墳。

交通信息

遵義城區乘坐305路公車在遵義大道坪橋村站下車,過馬路對面沿指示路牌步行20分鐘可到達楊粲墓。
在遵義火車站乘坐8路公交或是乘坐5路、6路、7路在舟水橋站下車。然後在下車點的交通銀行門口乘坐去往団溪、深溪並路過坪橋的中短途小巴,在坪橋下車。在小巴車上詢問司機或者售票員,或請本地乘客幫忙指點一下去皇墳嘴在哪裡下車比較好。如果是下午前往,最好在17:00之前回到坪橋等車。到達南門關之後,返回城內就相當方便了。
舟水橋附近有很多私人摩的,10元可往返楊粲墓。
如果想把海龍囤和楊粲墓一起遊玩,建議一大早出發,包車前往,租車費大約300-400元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