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族譜

楊氏族譜

《楊氏族譜》是代縣鹿蹄澗村北宋抗遼名將楊業後裔編纂的一部家族史。成書於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石印再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氏族譜
  • 外文名:Young's family tree
  • 成書於:道光二十七年
  • 編纂:抗遼名將楊業後裔
  • 類別:一部家族史
楊氏族譜介紹,簡介,悠久歷史,編纂情況,楊氏字輩分,

楊氏族譜介紹

簡介

全譜共十二卷,分上函、下函兩部分,每函各六卷。主要內容為:一、元、明、清蘭代編纂、續訂族譜的序、跋和舊譜凡例、題詞、紀略等。其中有道光二十七年新修族譜的兩篇序和“楊氏族譜凡例”明萬曆丁未年(公元1607年)修譜時的兩篇序。

悠久歷史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楊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採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編纂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别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入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係的需要。家譜保存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齧、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入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入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

楊氏字輩分

下面是河南安陽的一支楊氏家族的字輩分:
懷自枝文
作德有金玉
春新紹業立
鳳景永世同
良善正豪傑
吉祥修賢明
家興國昌盛
康瑞兆安宏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楊氏字輩:文儀三景京世永方可德勝國民成良協和萬幫天生俊偉人主鋼常譯開後事用銀錢廣忠正直尚發祺祥。
重慶江津吳市龍鳳橋楊氏友鑾祖宗族委員會 會長楊恩榮 顧問楊鴻江 秘書長楊福國 副會長楊軍、楊鴻健、楊福昌、楊福樹、楊福滿、楊福彬、楊敬東、吳宣會、楊福洪、楊昭練 會計楊恩敬 保管楊恩對 書記員楊禹銓、楊福映。
友鑾祖名派:
友國章志正
登廷青世鴻
恩福昭先澤
詩禮繼家風
續名派:
浩遠長存智
永震環宇龍
開來創偉業
關西乃吾宗
重慶市璧山縣雲平鄉的一支楊氏家族字輩分如下:
入川的字輩:鳳永枝天洪,應光宗祖耀,榮華富貴明,其尚時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