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白粉病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楊樹白粉病發生很廣泛,是楊樹上常見的葉部病害,病菌也侵染新梢。

症狀

發展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色黃斑點,圓形或不規則形,逐漸擴展,其後長有白色粉狀霉層(即無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嚴重時白色粉狀物可連片,致使整個葉片呈白色。後期病斑上產生黃色至黑褐色小粒點(即有性世代的閉囊殼)。病害發生嚴重時,葉片小,生長勢衰弱,影響綠化效果。

病原

由楊球針殼白粉菌(Phyllactinia populi Jacz.)棒球針殼菌[P.corylea(Pers.)Karst.]和鉤絲殼白粉菌(Uncinula mandshurica Miura)侵染所致。病菌以閉囊殼在落葉上和新梢病部越冬。翌年春季閉囊殼產生子囊孢子,成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可進行重複侵染。

發生規律

一般6-9月發病,症狀明顯,秋後形成閉囊殼,其後逐漸成熟越冬。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 及時清掃病葉和落葉,並燒毀,以消滅菌源,減少來年侵染源。
(2)加強管理 樹木種植不宜過密,注意通風透光。新種植的要加強水肥管理,提高樹勢。
(3)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2%農抗120或武夷菌素(Bo-10)100倍液,或8%菌克毒克水劑200倍液防治。10天噴施1次,連續噴2-3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