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嘴村(山東省萊蕪市苗山鎮楊家嘴村)

楊家嘴村(山東省萊蕪市苗山鎮楊家嘴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家嘴村隸屬萊城區苗山鎮,位於萊城北16公里,鎮駐地西北7公里處地處山區。南臨南柳子村;北靠田家樓村;東面與北柳子村一河之隔;西臨大冶水庫。全村現有140戶,384口人,只有李、楊兩姓,土地面積41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家嘴村
  • 電話區號:0634
  • 面積:881.26畝
  • 人口:227人
元朝末年,楊姓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在山腳下,冠以姓氏故名楊家嘴。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勺山保,楊家嘴”。楊家嘴村的白條編歷史悠久,所編制的簸箕、箢子等,是農家生活、生產的日用品。
從楊家嘴村東面穿過的柳子河,為季節河,由杓山、下崖、尚波三大源頭匯集而成。楊家嘴村地處柳子河西岸,三面環山,是淄博一口鎮公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1940年,偽軍為了控制這一交通要道,先後在西山、大狼山同時修築了兩座碉堡,1943年被我游擊小組拔掉。
1946年,全村47戶,共有250口人,土地518畝,年產糧食42843斤,人均156.9斤,大生畜30頭,逃荒要飯的15戶,賣兒賣女的2戶。
1949年,全村42戶,237口人,土地517.5畝,年產糧食85085斤,人均糧食359斤,生畜35頭。
2001年,全村140戶,384口人,土地412畝,其中年產糧食12萬斤,人均312.5斤: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生薑、藥材、蔬菜、花生等經濟作物以及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全村人均收入達到3300元。如今的楊家嘴村,彩電、冰櫃、大小汽車、電腦、電話等安家落戶,夢想中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經在楊家嘴村成為現實。
該村土地脊薄,為了增加水澆地面積,1975年,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全村老少齊上陣,肩抬車推,用3個多月的時間,出動1萬多個工日,動用土石方1.7萬立方,砌河堰3000多米,硬是在柳子河裡,造出了30多畝旱澇保收良田。
1977年,全村75戶人家,離開了肥沃的20餘畝良田,搬遷西山全村共建築房屋235間。同年投入資金2.6萬元,通電到戶,徹底結束了祖祖輩輩點“洋油燈”的歷史。
楊家嘴村的人是勇敢的,為了國家人民的安寧,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李慶應、李學、楊慶順、李慶雪、李元廷、孫光美是戰死沙場的烈士。
勤儉持家是楊家嘴村人的優良傳統。村里提倡堅持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制度,受到民眾的擁護。
柳子河沒有橋,村民只能蹚水過河,嚴重影響著全村人的正常生產生活。1997年,村兩委一班人,發動村民沒白沒黑奮戰45天,投資15萬餘元築起了長110米,寬5米,高2.6米的漫水橋,徹底告別了村民膛水過河的歷史,同時,也為庫區人民的交通提供了便利。同年,又投資2.3萬元,鋪設了長180米、寬6米,連線漫水橋與水東公路的瀝青路。
楊家嘴村大多是山嶺薄地,水澆條件差。沒有水,結構調整就是一句空話。1998年和2000年,村里分兩次投資9萬元打了兩眼機井,使全村的地全部變成了水澆地。有了水,結構調整就有了保障。1999年,村里出資6000元,帶領部分民眾代表到結構調整比較好的鄉鎮進行了參觀,一下子打開了村民固守多年的思維,紛紛刨了莊稼種了姜。達到了戶均一畝姜,村民增收1000多元。
2002年,為確保漫水橋的安全,投資4.5萬元,動用土石萬2000餘方,築起了長110米、寬0.8米、高2.6米的攔河壩。路途擋不住親情,山水隔不斷血脈,早年逃荒在外的楊家嘴村民,每逢過年過節,都回原籍探親訪友,傾訴當年離別之情,共慶豐年團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