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地鎮

楊地鎮

楊地鎮地處山陽縣西南部,分別與湖北省鄖西縣、本省鎮安縣毗鄰,全鎮所轄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羊坪、孔嶺、雙嶺、後蔭、龍潭、獅子、峽口、白楊坪、大石頭、海螺等14個行政村,82個村民組,5181戶,21052人。境內有華水河、金錢河兩條大河穿境而過,總面積187.18平方公里。主幹線公路有戶(垣)楊(地)公路,安(門)合(河)公路,楊地至鎮安楊地到湖北公路已通車,全鎮14個村的公路通村率達到9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地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電話區號:0914
  • 地理位置山陽縣西南部
  • 面積:187.18平方公里
  • 人口:21052人
  • 著名景點:月亮洞、天蓬山寨、夾石峽
  • 火車站:商洛火車站、鎮安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H
概況,沿革,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旅遊資源,發展前景,紅色遺址,

概況

楊地鎮位於山陽縣西南部,南與湖北省鄖西縣毗連。轄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龍潭村。屬河川低熱區。海螺店海拔1854米。楊地街位於花水河與白馬水汊河口,為山陽西部重要集市。金錢河和花水河在境內匯合。

沿革

1950年設合河、楊地、白馬塘等鄉。1958年為合河、楊地、白馬塘等管理區,屬楊地團結公社。1961年析建合河、楊地、白馬塘等公社,1983年改合河、楊地、白馬塘等鄉。1996年,合河鄉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張家山、金盆、板廠、山槐、西坪、石嶺子、西山、石家山8個行政村;楊地鄉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龍潭、後陰、獅子凹、唐家凹、羊坪、孔嶺、雙嶺7個行政村;白馬塘鄉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峽口、白楊坪、大石頭、水平、海螺店、孫家坡6個行政村。1997年,撤銷楊地鄉、合河鄉合併設立楊地鎮。

經濟發展

本鎮地域遼闊,氣溫差異較大,資源豐富,適合多種農作物和中藥材的生長,過去這裡的川道地區盛產小麥、水稻和玉米、大豆,高寒山區主產洋芋和玉米,並種植中藥材,已發展以薯芋為主的中藥材20000畝,其中薯芋18000畝,其他2000畝,實現人均一畝中藥材,年產薯芋1800萬公斤,收入1800萬元,占農民均收入的60%以上,華水河流域的金盆、山槐、西坪、西山等村民眾靠藥材富了一村人。 在經濟發展中,主要採取政策推動,宣傳鼓動,利益驅動等辦法。由政府提供信息、技術和資金服務,引導廣大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業種植觀念,大力發展中藥材。種藥的經濟效益比種糧的效益高出十多倍,民眾的經濟狀況較前大為改觀,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楊地鎮的中藥發展多次在全縣大會上作經驗介紹,並且省調研室又派專人到西坪村調查中藥材生產情況,在全省推廣西坪村發展中藥材的經驗。
山陽縣楊地鎮
由於經濟發展了,擴大了招商引資項目,縣國土資源局投資138萬元在鎮政府所在地新開發一條龍潭街道。電信部門先後建起了兩個移動基站和兩個聯通基站,冷安公路即將動工改建。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全鎮有中國小校42所,其中:中學2所,中心國小1所,政村完小9所,初小28所,在校學生5004人。楊地中學、合河中學均是新建的教學樓,鎮衛生院已是新建的3層門大樓,B超機和其他醫療設備比較齊全,鎮計畫生育服務站3層8間宿辦樓已建成投工使用。

旅遊資源

名勝古蹟和人文環境月亮洞是鎮內有名的自然境觀,這年來已被開發,年接待遊客3萬多人,合河的猿猴觀榜、金華相匯、駱駝奇峰都是遠近有名的自然境觀,還有龍潭的姜太公釣魚台,白馬溝的馬蹄印,海螺店的九十九凸,九十九凹這些有名的名勝區。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所取得的新進展 ,堅持從楊地鎮的鎮情實際出發,大力實施藥業興鎮戰略,狠抓了薯芋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截止2003年5月統計,全鎮共發展中藥材2萬畝,占全鎮農耕地26625畝的80%,糧經比達到2:8。其中金盆、三槐、西坪、西山等村藥材種植達到100%,成為種藥專業村。

發展前景

與此同時,我們還充分發揮山坡面積大,林草和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加強天然林保護,搞好生態建設,累計退耕還林8200畝,建成以板廠為重點的千畝連翹的基地,以峽口為重點的千畝五味子基地,以孔嶺為重點的千畝杜仲基地,以雙嶺、後蔭為重點的千畝二花基地,在海螺村建成百畝華山松苗圃基地,各地還結合天保工程,大實實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使林草資源得到了很大保護,全鎮到處都是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喜人景象。

紅色遺址

楊地鎮店埡子——鄂陝特委、鄂陝游擊司令部駐地遺址
遺址位於山陽縣楊地鎮後蔭村店埡子組。
1934年11月11日,為了粉碎國民黨“圍剿”鄂豫皖蘇區的計畫,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在河南省光山縣花山寨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議討論實行戰略轉移問題。11月13日鄂豫陝省委對紅二十五軍進行整編。軍部直轄二二三團、二二四團、二二五團和手槍團,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全軍共約2980餘人。11月16日,省委率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大旗,從河南省羅山縣鐵鋪鄉的何家衝出發,於信陽縣的東雙河與柳林之間越過平漢路,進入桐柏山區。
1934年12月10日,鄂豫陝省委在丹鳳庾家河召開常委會,討論在鄂豫陝邊區創造新的革命根據地問題。會後,鄂豫陝省委在指揮紅二十五軍浴血奮戰,反擊國民黨軍隊的“圍剿”的同時,從部隊抽調部分骨幹,在鄂陝邊區,積極開展地方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發展游擊武裝,建立革命政權。
1935年2月上旬,中共鄂陝特委、鄂陝游擊司令部在山陽縣店埡子成立,郭述申任特委書記兼游擊司令部政委,陳先瑞任司令。3月,郭述申調回軍部,由戴季英繼任特委書記兼政委;6月,戴季英調回軍部,由鄭位三接任。中共鄂陝特委隸屬中共鄂豫陝省委領導,下轄中共鎮安縣委、中共五星縣委,主要活動在鎮安、山陽、柞水、旬陽和湖北的鄖西等縣邊界地區。鄂陝司令部下轄鄂陝第3路、第4路、第5路、第6路、第7路、第9路共6路游擊師和鄂陝游擊司令部戰鬥營。1935年9月鄂陝特委與豫陝特委合併成立中共陝南特委(後稱鄂豫陝特委)。同年鄂陝游擊司令部與豫陝游擊師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十四師。
中共鄂陝特委、鄂陝游擊司令部為了發展紅色政權,領導民眾開展土地運動,解決幹部嚴重不足的問題,1935年5月、7月,先後兩次在店埡子舉辦幹部培訓班。先後有紅軍戰士、蘇維埃政府幹部、各路游擊師幹部戰士100多人參加了學習培訓。郭述申、陳先瑞等領導親自講課,每期訓練都達到十天半月左右。訓練班主要設定政治和軍事兩門課程。向學員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任務和方針政策及軍事知識,通過實地演練全面提高幹部的政治軍事素質。訓練地點不固定,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干擾,學員有時就跟上游擊師和國民黨軍隊打仗,打走了敵人,又坐下來學習。幹部訓練班在及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訓了大批游擊師和蘇維埃政府幹部,為蘇維埃政權建設,為鞏固和發展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