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珊

楊其珊(1871—1933),楊其珊,廣東陸豐縣新田(今陸河縣新田鎮)人,移居海豐公平大湖村務農。少年跟堂叔父楊育月往福建少林寺學武術兼學醫,成年以後開武館和行醫為業。後入贅小溪峒(現稱埔仔峒)黃土嶺村。1922年協助彭湃開展農民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參與領導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曾任海豐總農會副會長,廣東省農會執行委員、財政部長,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等職;1933年9月在陸豐碣石溪被叛徒殺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其珊
  • 外文名:Yang Qisha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陸豐縣新田(今陸河縣新田鎮
  • 出生日期:1871
  • 逝世日期:1933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主義
簡介,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簡介

乳名妹娘,1871年生,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原籍陸豐陸河)新田參將府村。
楊其珊,是海陸豐農民運動和蘇維埃革命鬥爭時期享有盛名的農民領袖之一。曾任海豐縣總農會副會長、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廣東省農民協會委員、海豐縣臨時人民政府委員、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主席團成員、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委員、海陸紫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團成員。

人物生平

楊其珊1922年結識開創農民運動的彭湃,參與組織農會,協助彭湃領導農民鬥爭。1923年元旦,海豐總農會成立,任副會長。當年夏,農會發展至附近各縣,相繼成立惠州農民聯合會,廣東省農會。楊其珊任省農會執行委員,財政部長。當年7月26日和8月5日,海陸豐連遭兩次颱風襲擊,洪澇潮災,農村損失嚴重,楊其珊與農會執委深入農村救災,調查損失。開會決定至多三成交租。這個決定同地主階級發生衝突,8月16日(農曆七月初五)反動軍警,武力進攻農會址,楊其珊與陳夢等25位執委和骨幹被捕。當年冬,楊其珊等經彭湃營救出獄,1922年春準備恢復農會,但王作新再次布告取締農會,在此情況下彭湃前往廣州,楊其珊和鄭志雲等秘密領導農會鬥爭,以“十人團”的形式開展活動。楊其珊分工領導公平和惠陽、紫金、陸豐交界地區,不但堅持了鬥爭,還發展新會員,僅公平和惠陽的高潭兩地,就發展300多新會員。
1925年2月下旬,東征軍克服海豐,彭湃在周恩來協助下建立中共黨支部,楊其珊是第一批黨員,同時恢復農會,改稱縣農民協會。楊其珊協助彭湃做了大量工作,4月14日,他在參加追悼孫中山的工農界民眾大會上,號召大家要覺悟奮鬥,打倒資本家,打倒地主,要聯合起來,萬眾一心謀將來的勝利。20日,他和林蘇、鄭志雲一同往廣州參加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向大會提出“擁護農民利益”、“民選縣長”、“取消雜捐”、“撤銷駐防軍隊”等多項提案。他回海豐後,積極籌備海豐縣農民協會代表大會,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勝利後,楊其珊和執委們為恢復社會秩序,繼續發展農會忘我工作,同時在公平山區發展黨員,建立支部。
1926年8月12日至19日,海豐縣農民協會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楊其珊再次當選為執行委員。會議期間,全體代表和社會各界及第六屆農講所學員代表慰問了海豐農民自衛軍,楊其珊和彭湃分別代表縣、省農民協會致慰勞詞,他希望農軍兄弟以後更加努力奮鬥。
根據羅林虎調研,楊其珊是個相當不簡單的人物,1927年四五月間,在武漢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楊其珊當選為中央委員。其時,楊其珊正參加領導海陸豐武裝起義,勝利後任海豐縣臨時人民政府委員。9月,參與領導海陸豐第二次武裝起義,任工農專政的縣臨時革命政府主席團委員。中共海陸豐地委改組為海陸豐縣委後,楊其珊任縣委農運委員。敵軍來攻,黨政軍主動退守山區,楊其珊在東江特委和海陸豐縣委所在地黃羌地區參與第三次的武裝起義。1927年11月1日,起義武裝再次攻克海豐縣城,在18日舉行的海豐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楊其珊當選為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委員,以主要精力抓土地革命工作。至1928年2月,全縣土改分田面積達原有耕地面積的80%。
1928年3月,國民黨重兵攻陷海豐縣城後,楊其珊在山區堅持領導農民鬥爭。12月,海陸惠紫暴動委員會改組為海陸惠紫革命委員會,楊其珊任委員。1930年6月,東江蘇維埃惠州十屬特別委員會成立,楊其珊當選為委員,此後敵軍不斷進攻根據地,1931年他的兩個兒子相繼犧牲,唯一的男孫也在山上病餓死亡。楊其珊雖然年事已高,仍化悲痛為力量,以其在農民中的崇高威望,繼續堅持組織民眾反“圍剿”鬥爭。至1933年9月26曰,楊其珊不幸被叛徒暗殺,時年62歲。

人物事跡

1923年1月1日,彭湃在縣城召開各鄉農會代表大會,宣告海豐縣總農會成立,他親任會長。經彭湃提議,楊其珊當選為縣總農會副會長。從此,他開始成為彭湃的得力助手。海豐總農會是中國第一個縣級農會組織,設有教育、衛生、財政、農業、仲裁等部,工作範圍包括一切與農民政治、經濟生活相關的事務。此時,海豐全縣加入農會者已達兩萬戶,總計十多萬人,占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農會的工作千頭萬緒。楊其珊擔任縣農會副會長後,既感到十分興奮,又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大了。他努力地協助彭湃開展工作,到各區鄉農村宣傳發動,辦農民學校,排解農民內部糾紛,辦農民醫藥房……。他處處為農民兄弟的利益著想,越乾越有勁頭。
1923年3月中旬,海豐地主豪紳組織“糧業維持會”串通法庭無理扣押拒絕加租的六名農民,彭湃、楊其珊領導縣農會予以堅決還擊。他們召集了6000多名農會會員舉行集會聲討,併到法庭前示威,這可嚇壞了法庭,乖乖地釋放了被押的農民,縣農會領導的這場鬥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海豐農民運動的影響也隨之越來越廣泛。在彭湃的指導下,陸豐、紫金、惠陽、五華等縣也以海豐為榜樣,紛紛成立了農會組織。1923年5月,海豐縣總農會擴大成立為惠州農民聯合會,不久,農民運動又擴展到潮陽、普寧、惠來、潮安等縣。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像洶湧澎湃的巨浪,迅速席捲東江各縣。
1923年7月,惠州農民聯合會改組為廣東省農會,會址設在海豐縣城,彭湃當選為委員長,楊其珊當選為13個委員之一,並任財政部長兼交際部成員。這年夏,海陸豐兩縣接連兩次遭受強颱風襲擊,農業生產損失慘重。農民堅決要求減租,為此,農會作出“至多三成交租”的決議。地主豪紳組織“糧業維持會”不顧農民死活,堅持要十足收租,並密謀用武力鎮壓農會的減租運動,於是,彭湃和楊其珊發動兩縣農民展開抗租鬥爭。8月15日,農會在海豐縣城舉行減租誓師大會,到會農民兩萬多人,彭湃和楊其珊等農會領導人在會上先後演說,號召兩縣農民團結起來,爭取抗租鬥爭的勝利。第二天拂曉,縣政府的反動武裝突然包圍了總農會,楊其珊一聞槍聲,一骨碌爬起來,三拳兩腳把衝到面前的幾個敵人打倒,正欲率領眾人突圍,幾支烏黑的槍口對準了他,楊其珊等25人終因赤手空拳、寡不敵眾而被捕。海豐縣長王作新親自審問,楊其珊對其嚴厲駁斥:“我們農會就是幫助窮人救窮人。你們這些壓迫農民,不顧農民死活的狗官,我們早晚會將你們打倒!”王作新惱羞成怒,下令將楊其珊毒打一頓,戴上鐐銬,捉入獄中,海豐總農會和各區鄉農會同時被解散。
1924年1月,在彭湃的多方營救下,楊其珊等人被釋放出獄。此時,國共合作已經建立起來,不久,彭湃被調往廣州,主持國民黨中央黨部農民部工作。海陸豐農民運動暫時轉入低潮,楊其珊並沒有灰心,他繼續帶領農會幹部開展秘密活動,等待時機,他相信,農民運動重新興起的日子一定會很快到來。
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舉行的第一次東征,為海陸豐和東江地區農民運動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契機。彭湃隨東征軍回到海豐。海豐縣、區鄉農會迅速恢復。彭湃和楊其珊繼續分任縣農會正、副會長,而且還建立了農民自衛軍以及工會等組織。4月,中共和共青團海陸豐特別支部同時建立,在此期間,楊其珊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楊其珊作為海豐縣的三名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廣州召開的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此時,全省已有22個縣成立了農會,農會會員已達21萬多人,楊其珊看到廣東農民運動呈現的大好形勢,心裡感到十分高興,更加不知疲倦地投入到農會的工作中。
1925年至1926年,海豐縣的農民運動出現了蓬勃發展的高潮,至1926年7月,全縣建立了九個區農會、兩個分區農會、779個鄉農會,會員發展到214萬多人,農會和會員數均列全省前茅。彭湃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導全省的農民運動上,楊其珊作為縣農會的主要領導人,惟有拚命工作,不遺餘力地為民眾謀取更多的利益。
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先後在上海和廣州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面臨破裂邊緣。中國共產黨於4月底至5月上旬在武漢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楊其珊雖未出席大會,但以他在海陸豐農民運動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仍被大會選為中央委員。
這時,廣東國民黨反動派已開始在廣東各地實行全面“清黨”,瘋狂地鎮壓共產黨人和工農運動。中共東江特委按照廣東區委的指示,立即舉起了武裝反抗的旗幟,領導東江各縣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予以堅決反擊。5月1日,海陸豐兩縣同時舉行武裝起義,順利地占領了兩縣縣城,當天,海豐縣臨時人民政府在縣城成立,楊其珊為11個政府委員之一(不設主席),並同時擔任縣農會會長。國民黨反動派很快調遣軍隊夾攻海陸豐。5月9日,海豐農軍與敵軍激戰一天后撤出縣城,楊其珊與中共海陸豐地委率領農軍轉移到海陸豐交界的公平、新田山區,準備發動新的起義。在此期間,中共海陸豐地委改稱為海陸豐縣委,楊其珊被推舉為縣委農運委員。
南昌起義爆發後,中共中央指示廣東省委在廣東廣泛發動武裝暴動,策應南昌起義軍進入東江,中共海陸豐縣委立即予以回響,於8月間發動了海陸豐第二次武裝起義,1927年8月16日占領了海豐縣城,成立了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楊其珊又當選為七個主席團成員之一(不設主席)。1927年9月25日由於優勢敵人的圍攻和農軍彈藥缺乏,起義武裝被迫撤出縣城。
1927年10月底,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海豐縣農軍與南昌起義軍餘部改編成立的紅二師互相配合,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11月1日起義部隊再次攻占海豐縣城,黨組織派彭湃回到了海陸豐,於11月中旬成立了海陸豐兩縣蘇維埃政府。楊其珊在海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以全票當選為海豐縣蘇維埃政府13個委員之一(不設主席)。
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楊其珊憑著多年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協助彭湃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著手沒收分配土地、擴充工農武裝、鎮壓反動勢力等,各項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僅僅經過三四個月,海豐就完成了沒收分配土地的80%,全縣各區均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組織了赤衛隊近十萬人,貧苦農民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海豐城鄉到處都充滿了嶄新的氣象,當時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中共中央在1928年1月3日的決議中指出:“這是第一次由幾萬和十萬農民民眾自己動手實行土地革命的口號,第一次組織成工農兵民眾的無限制的政權。”海陸豐的勝利引起了國民黨廣東當局的忌恨和恐慌,1928年2月下旬,反動派調遣了兩萬多兵力分數路“圍剿”海陸豐蘇維埃。3月初,海陸豐兩縣城和大部分鄉鎮先後失守,楊其珊被派往陸豐領導開展反“圍剿”和恢復甦區的鬥爭。
在困難時期,他與陸豐縣委領導赤衛隊不失時機地襲擊敵人據點,配合主力紅軍作戰。1929年初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紅四軍進入贛南創建根據地,隨後紅四軍又三度入閩,幫助閩西根據地的創造,對廣東革命形勢有所促進,東江的革命形勢出現了新的轉機,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逐漸恢復,海陸惠紫革命委員會、東江蘇維埃政府等先後成立,楊其珊均當選為主要領導成員,同時兼任東江蘇維埃政府的執行委員,參與領導海陸惠紫蘇區的創建和發展工作。在楊其珊等人領導下,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又重新發展,海陸惠紫蘇區發展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一塊重要蘇區。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數十萬大軍第四次“圍剿”工農紅軍,廣東軍閥也瘋狂回響,輪番“圍剿”東江革命根據地,海陸惠紫蘇區首當其衝,敵人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楊其珊及其戰友只好帶領隊伍轉移到深山隱蔽下來,過著極其艱苦的游擊生活。他們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飢餓、疾病、敵人的搜捕時刻都困擾著他們。但楊其珊的革命鬥志不減,在難以想像的困境中堅持鬥爭。
1933年9月的一天,楊其珊帶領一名戰士秘密到陸豐碣石溪高崗村活動,被一個認識他的叛徒告了密,他一進入村子即遭到當地反動武裝襲擊。楊其珊猝不及防,壯烈地倒在敵人的槍口之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