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達(軍旅作家、編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伯達(1923年——2002年),男,漢族,漳縣鹽井鄉人。中共黨員,軍旅作家、編輯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伯達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漳縣鹽井
  • 職業:軍旅作家、編輯家
詳細介紹,作品,

詳細介紹

1944年,考入西南聯大,師從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鬥士聞一多,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出動軍警鎮壓學生,製造了“12·1”血案,他創辦進步文學刊物《兩周文藝》,發表《憤怒的詩篇》和長詩《搶火者》等作品,揭露國民黨發動內戰、鎮壓學生運動的罪行。
1946年到北京大學,一邊讀書,一邊主編《國民新報》副刊和進步文藝刊物《北方文藝》,組建“北大新詩社”,發表了《碑》、《哭一多先生》等詩作。美國兵在北平製造了“沈崇事件”後,他憤怒地投身抗暴反美運動,寫出長詩《致美國》,表達了中國青年反美愛國激情。在聞一多受害周年之際,在《國民新報》副刊編髮《聞一多先生周年紀念專刊》,遭特務衝擊、追捕。在中共地下黨安排下,他逃往新疆,任《新疆日報》資料室主任、副刊編輯。1948年在該報副刊發表《新年獻辭》,呼喚新疆各族作家做好準備,迎接即來的春天,再次遭到特務追捕。在中共地下黨組織“戰鬥社”的協助下,逃往家鄉。當時人民解放軍正挺進西北,他在家鄉與幾十名青年組成“漳縣人民解放工作隊”,配合地下黨組織搞兵運工作。1949年8月漳縣解放,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軍長郭鵬、政委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齊,讓“工作隊”隊員隨軍西進,並安排他作隨軍記者。從此,他終身以軍旅為家。
1950年初,楊伯達隨軍抵達新疆喀什,在南疆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當幹事,後調《南疆解放軍報》任記者。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到塔里木勞動改造。1961年“摘帽”後,調新疆軍區文工團任創作員。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下放勞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先後調新疆軍區文化部、黨史辦公室工作。1987年離休。2002年2月去世,時年79歲。

作品

楊伯達一生,追求光明,備受艱辛,但不計榮辱,忠心耿耿。他先後發表了《胡楊樹》、《左公柳》、《將軍病危時》、《尼莎汗和她的兒子們》等散文、小說;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軍事代表》、報告文學《滾雷英雄羅光燮》、歌舞劇《羅光燮頌歌》;與他人合作創作了話劇《將軍與專家》。他還協助一些老紅軍撰寫了一批革命回憶錄,以朱家勝將軍名義發表了散文《飄動的篝火》;參加了解放軍總政部組織的《當代中國軍史·民眾工作卷》的編纂工作;離休後,主編了報告文學集《人民軍隊在新疆》、散文集《出塞曲》、《西域不了情》,統籌編纂了《西疆軍區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