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愷

楊仁愷

楊仁愷,號遺民,筆名易木,齋名沐雨樓,四川岳池人。享譽海內外的博物館學家;書畫鑑賞大師、書畫大家、美術史家。曾任中國古代書畫七人鑑定小組成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魯迅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因其傑出貢獻,授予了“人民鑑賞家”榮譽稱號,被譽為“國眼”。楊仁愷先生是新中國文博事業的拓荒者,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考鑒、拯救及中國文化世界的傳播作出的卓越貢獻,海內外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仁愷
  • 別名:龢溪人士;龢溪仁愷;龢溪遺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岳池縣
  • 出生日期:1915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2008年1月31日
  • 職業:學者
  • 主要成就:發現並鑑定出《清明上河圖》真跡
    碎紙中拼出米芾名作《苕溪詩卷
    創立鑑定學
    被授予“人民鑑賞家”榮譽稱號
  • 代表作品:《國寶沉浮錄》、《中國書畫鑑定學稿》、《沐雨樓書畫論稿》等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個人成就,個人作品,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楊仁愷,中國現代最著名的文博學者之一、書畫鑑賞大師、書法大家、博物館學家。
楊仁愷
1915年10月出生於四川廣安岳池縣。幼年讀私塾,書香世家,父親為岳池商會會長,早年喪父,家道中落,勉強完成舊制理科。少時酷愛歷史,喜歡法書繪畫,書法極佳;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勤奮,逐漸走入中國書畫藝術的殿堂。楊仁愷一生以“龢溪人士”“龢溪遺民”或“龢溪仁愷”自署。據考證曰:宋代蜀地四川廣安岳池名曰“龢溪”;也有考證曰:曾有流經岳池之溪水曰“龢溪”。
楊仁愷先生畢生致力於多災難中華歷史中流失國寶的追尋、拯救、鑑定、研究與保護,終其一生貢獻於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交流。涉獵廣泛,著述宏富。畢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理清了中華多災難與浩劫中流失的”故宮佚目“國寶的歷史與現狀,並做出散失追尋記錄及考鑒的詳細研究,足跡踏遍國內與世界各地追回鑑定的國寶級文化遺產數百件,考證拯救的文物不計其數。晚年創立了鑑定學,使其成為一門可以掌握的科學體系。
楊仁愷對故宮流失國寶書畫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使一大批國寶重放異彩。其中有中華歷史第一神品之稱的歷史曠世巨製《清明上河圖》,從碎紙片中綴識拼出的米芾真跡《行書苕溪詩卷》等37件國寶,都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傳奇佳話;也包括著名的《簪花仕女圖》、《聊齋志異》原稿等書畫珍品,都是經楊仁愷的手而恢複本來面目,重新確立了國寶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期與著名書畫鑑賞家謝稚柳啟功等人共同擔任全國書畫巡迴鑑定專家小組成員,對全國各博物館、圖書館、高等院校、美術館、大專院校、文博機構、文物商店所藏書畫,逐一過目,鑑定真贗,摸清了中國歷史國寶書畫藝術品的家底,編纂完成中國繪畫法書文字圖目。期間巡迴鑑定全國20多個省、直轄市、250多個城市,歷時8年,鑑定書畫在六萬件以上。
楊仁愷先生是新中國文博事業的拓荒者,一生貢獻給中國的文博事業,貢獻居功至偉,堪稱彪柄一代宗師。其追尋回的國寶“每一件背後都記載著祖國多磨難的歷史,每件背後都有講不完的傳奇與故事。
青年時期的楊仁愷青年時期的楊仁愷
1915年10月,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
1934年,任成都群覺女子中學歷史教師,成都球精印刷廠校對並負責出版工作。
1934年,任重慶德光印書局協理、《說文月刊》出版社合伙人與顧問。
1941年,成為重慶私立敬業高級商業學校教師兼長江音樂專科學校教員。同時為《文物》雜誌合伙人、負責人與顧問。
1945年,擔任北平市政府技正(教研員)。
1949年,受聘為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處研究室研究員。
1951年,發現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1952年,6月任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研究員。同年完成《輯安高句麗壁畫墓概述》,1992年將其發表。
1953年1月,參與主持《偉大祖國古代藝術特展》。2月,向東北博物館捐獻清高岑《江山千里圖卷》。5月,發表《<聊齋志異>原稿與“青柯亭”刻本校讎記略》。
1954年春,在東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主辦的第二屆東北地區文物博物館幹部訓練班上授課。4至6月,參與收集齊白石作品,並主辦《人民畫家齊白石畫展》。6月,發表《談<聊齋志異>原稿》。7月,發表《<虢國夫人遊春圖>的初步剖析》。
1955年4月,發表《關於<聊齋志異>原稿影印本“出版說明”的幾點考察》。
1956年2月,發表《對王遜先生有關民族繪畫問題若干觀點之我見》。10月,完成《<夏圭長江萬里圖>一文說明了什麼?》。12月,發表《關於民族繪畫問題討論中幾個主要觀點的再認識》。
1958年2月,發表《<聊齋志異的“民族思想”在哪>一文的商榷》。5月,發表《談周昉 <簪花仕女圖>》。9月,發表《關於<唐周昉簪花仕女圖的商榷>一文的管見及其它》。
1961年春,參加 《遼寧省博物館歷史藝術陳列大綱》的編寫工作。6月,參加遼寧省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作品展覽》工作及座談會。8至10月,參與編選《遼寧省博物館藏法書選集》。12月,參與編選《齊白石畫冊》,並發表《白石老人系年錄》。
1962年3月,發表《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及其它》和 《<宋人寒鴉圖>析》。夏初,參與遼寧省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石濤、華喦和揚州八家書畫展覽》籌備工作。7月,發表《宋徽宗趙佶<方丘季享敕>考》。8月,編選《遼寧省博物館藏畫集》。8至9月,參加中央文化部書畫鑑定小組在遼寧省博物館的書畫鑑定工作。10月,為香港《大公報》撰寫學術文章。這一年還發表專著《簪花仕文圖研究》和論文《關於<史可法書札>的考識及其它》。
1963年1月,發表《唐懷素<論書帖>芻議》。2月,發表《唐張旭的書風和他的<古詩四帖>》。5至6月,主持《鐵嶺高其佩指頭畫展》工作。
1964年,參與館藏《曹娥誄辭墨跡》等四帖在上海朵雲軒的複製出版工作。4月,發表《晉人書<曹娥碑>墨跡泛考》。6月,發表《略談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道絡》。
1975年12月,發表《葉茂台遼墓出土古畫的時代及其它》。
1976年5月,發表《關於<簪花仕女圖>的再認識》。
1977年6月,擔任遼寧省文物鑑定小組成員。10月,在館內接待以伯克利加州大學藝術系主任高居翰為團長的美國“中國古代繪畫代表團”。
1978年,出版《高其佩》一書。發表《“文人畫”芻議兼論“書畫同源”說》。4月,發表《讀唐代人物畫家周昉質疑》。6月,完成《葉茂台第七號遼墓出土古畫的綜合研究》。9月,發表《對葉茂台遼墓出土古畫的再認識》。
1979年4月,發表《宋徽宗趙佶<蔡行敕>考弁》。5月,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並發表《唐孫過庭<千宇文第五本>墨跡考》。
1980年,發表《唐人<簪花仕女圖>研究》和《試論指頭畫家高其佩的藝術成就》。1月,發表《試探文天祥和他的<木雞集序>》。2月,任遼寧省文物出口鑑定小組副組長。7月,發表《略談故宮散佚書畫概況和對孫過庭<千宇文第五本>諸作的初步考察》。
1981年,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遼寧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和遼寧美術家協會副主席。2月,發表《關於宋孝宗趙昚<後赤璧賦>的幾點考察》。3月,發表《從宋陸游<自書詩稿>談到他書法藝術的成就》。3至4月,應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邀請,參加《中國八代遺珍》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葉茂台七號遼墓出土古畫的綜合考察》。在美期間考察美國博物館所藏中國書畫收藏情況。9月,發表《<昔文公復國圖>管窺》。
1982年3月,在北京參加《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當選為理事。5月,發表《宋高宗趙構的書法藝術和他的<洛神賦>考》。12月,籌備《紀念義大利科學家利瑪竇來華四百年文物展覽》及座談會,發表《試論魏晉書風及王氏父子的風貌》。
1983年,主持《遼寧省博物館藏緙絲刺繡》編輯工作。2月,任《遼寧省文物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發表《<真妃上馬圖>析》。3月,發表《略談張即之的書法風貌和大字<杜詩卷>》。5月,發表《關於歐陽詢<行書千字文>的考弁》和《略談宋歐陽修<自書詩文稿>》。8月,成為全國書畫巡迴鑑定專家小組成員,發表《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的流傳、真贗和年代考》。9月,發表《遼代繪畫藝術綜述》。10月,赴日本參加《中國遼寧省書法展覽》開幕式,並出席京都國際美術史年會。
1984年1月,發表《朱熹<蔡州貼>淺談》。2月,發表《明沈周<落花詩>墨跡淺識》。該年受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
1985年1月,發表《人間遺墨若南金—記鄧拓鑑藏蘇軾<瀟湘竹石圖>》。2月發表《中國明代繪畫藝術述略》。3月,發表《書林三講——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際學術會上的報告》。10月,發表《遼、金、西夏書畫藝術初探》。
1986年,《葉茂台第七號遼墓出土古畫的綜合研究》獲遼寧省社科聯榮譽獎,譯文由日本《國華》雜誌轉載。2月,發表《元鮮于樞補臨唐高閒<千字文>考》。4月,發表《淮安王鎮墓出土古畫考》。10月,發表《對朱熹<書翰文稿》的初步探究》。,1987年3月,發表《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與傳世諸作之比較研究》6月,發表《<宮中乞巧圖>的時代風標》和《隋唐五代書法藝術演進軌跡》。9月,發表《對董其昌在我國繪畫史上的評價》。
1988年2月,發表《對高其佩指頭畫藝術的再認識——寫<高其佩畫集>的後面》。12月,文集《沐雨樓書畫論稿》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9年,受聘為遼寧大學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5月,發表《試論王詵及其書法藝術》。8月,發表《古代繪畫史上的一樁公案——對兩卷傳<江山無盡圖>的辨析》。
1990年,作品《國寶沉浮錄》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月,發表《書法藝術源流管窺》、《好書不厭百回看—— 讀瀋陽故宮<明清繪畫選集>有感》。5月,主編的《中國書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後又出台灣版。11月,發表《齊白石老人早期書畫及寫真技法考》。
1992年,受聘為新加坡國家文物局顧問。12月,發表《指頭畫家高其佩系年表》。
1994年10月,應馬來西亞中央藝術學院邀請,赴馬來西亞參加"中國文物鑑定課程"的講學和研討會。
1995年2月,應新加坡來福拍賣行邀請,赴新加坡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術訪問。
1996年,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訪談
2000年2月,赴新加坡參加《中國古今書畫真偽作品展》開幕式。9月,赴東京參加第四屆國際書法史論研討會。10月,赴韓國漢城參加《明清皇朝美術大展》開幕式;參加《書畫鑑定學稿》首發式。
2002年1月,台北參加《中國書畫鑑定學稿》發行式。12月,參加上海《晉唐宋元國寶展》開幕式。
2004年08月,中央電視台科技頻道《大家》欄目訪談。
楊仁愷先生像楊仁愷先生像
2004年11月,參加《國寶鑑定大師》首發式。
2005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典禮受聘學術委員。
2006年,楊仁愷先生病情加重在北京解放軍總院301醫院住院治療。
2008年1月31日晨5時25分,病逝於瀋陽,享年93歲。

人物事跡

楊仁愷早年曾先後在成都群覺女子中學擔任歷史教員,成都球精印刷廠負責校對、出版工作。抗戰時期,楊仁愷移居重慶,和當時集中在重慶的文化藝術界名人郭沫若徐悲鴻沈尹默謝無量金毓黻潘天壽張大千黃賓虹呂鳳子傅抱石老舍等諸先生接觸頻繁,受益頗多。曾擔任重慶德光印書局協理與《說文月刊》出版社合伙人、負責人與顧問;重慶私立敬業高級專科商業學校、長江音樂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文物》雜誌顧問。1945年日本投降後,楊仁愷移居北平,擔任北平市政府技正,進一步與文化、文物界名人密切交往,與書畫鑑賞家張伯駒徐石雪陳半丁鄧拓等文化名人志同道合,披覽歷代藏品,交流鑑定心得。
1950年郭沫若同志推薦文化部文物局為果,轉任東北局文化部研究員,先負責文溯閣《四庫全書》的整理與編撰,有“文溯閣大學士”之稱。1952年,參與並負責了末代皇帝溥儀偽滿散失的大量歷史國寶《故宮散失佚目》的追繳與考證工作。
楊老先後在東北銀行鑑定與整理所存歷代書法名畫,以及參與接收1945年8月蘇聯紅軍繳獲偽滿洲國皇帝溥儀所盜國寶撥交東北博物館的接收工作;明察暗訪追尋大量散失於民間歷史國寶的下落,收繳、追回、鑑定與考證搶救了大批歷史流失國寶,同時竭心盡力追尋與搶救千年歷史中散失于海外大量國寶,通過索回、捐獻、捐贈及回購等方式使歷史散失的大批國寶一一回到祖國懷抱。同時也為故宮博物院繪畫館的開放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91年,楊仁愷先生為九一八紀念題銘碑文:“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告誡世人“任何時候,都勿忘國恥。”
楊仁愷晚年應邀訪問亞、歐、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追尋祖國多災多難歷史中散失海外的流失國寶,交流與考察各國的文博藝術事業,為推動文博和美術事業的交流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楊仁愷這一時期頻繁出訪世界各地及國內各地,一方面,從各國家國家博物館、著名博物院、美術館、知名學府及各類機構中獲得了大量追尋國寶線索並予以考鑒記載;另一方面,在世界知名拍賣機構、華人機構、各類藝術機構及私人渠道、大小私人藏家等獲得線索,追尋國寶歷史跨度五千年。一方面通過促成眾多所有者認識歷史捐贈回中國,同時回購與記錄下大量國寶的現狀、保存及歷史、脈絡、經歷與價值,通過考鑒並予以記錄在案。
九一八紀念碑九一八紀念碑
鑑定《清明上河圖》
楊仁愷調到東北文化部後,先是協助東北圖書館整理補綴《四庫全書》。5個月後,他開始清理由東北銀行轉來的一批文物。
歷朝歷代,清明上河圖都占據極高地位,稱為中華第一神品。這天,楊仁愷從庫房拿出一長卷,慢慢展開,5米多長的絹本上,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風俗畫。楊仁愷的眼睛為之一亮,急切地尋找款識與題跋,可惜,這幅題為《清明上河圖》的巨作上沒有作者署名,但是畫後只有金代張著的題跋,明確作者為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一座藝術豐碑,歷朝歷代仿作摹本很多,楊仁愷先生過目的就不下十多幅,難道歷代皇宮史學家定為真跡的也為贗品?是否真跡在幾百年里被淹沒在贗品中。如果它為真跡的話,那么,所接收蘇聯紅軍繳獲溥儀所攜的清明上河圖也是錯定為贗品,百年來真跡無人得見。而在此之前,楊仁愷對明代畫家仇英臨摹的《清明上河圖》進行了鑑定,後來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一直保存在遼寧省博物館,也成為鎮館之寶。
楊仁愷根據記憶中諸多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文字描述,畫卷逐漸展開,比如:開封的橋為木頭橋,而不是石頭橋,......。眼前的畫卷與印象與記錄一步步吻合,他不敢相信,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竟然在這批文物中。他立即對此進行了認真的藝術鑑定,最終確認,此畫是張擇端的真跡,他鄭重地寫上了鑑別結論。自此《清明上河圖》真跡經歷幾百年淹沒,重新恢復了它本來面目。這就是“國寶遇到國眼”的佳話來歷。
清明上河圖(部分)清明上河圖(部分)
鑑定《苕溪詩》
派到東北文化部工作以後,由於工作關係,楊仁愷經常到北京硫璃場,每次進京,榮寶齋是他必去之地。1963年的一個夏日,楊仁愷午睡時被人喚醒。一個外地青年,拿來一些碎紙片,去過很多地方,無人能辨識,也無人敢買。說好像是清宮的書畫,請楊先生前去鑑定。
米芾代表作《苕溪詩卷》(部分)米芾代表作《苕溪詩卷》(部分)
正在榮寶齋裡間午間休息的楊仁愷一聽“書畫”二字,睡意全消,馬上來到榮寶齋門市部。這位青年由於屢次碰壁,只要一千餘元。楊仁愷翻看那些碎紙片這包碎紙片,果然是國寶。他感覺事情背後不那么簡單,但青年人好象有難言之隱不便開口,楊仁愷便囑咐工作人員付錢給他並留下地址聯繫,年輕人領了錢很快就消失了。整整一下午,楊仁愷沒動地方,拼湊整理出37件書畫,且多是精品和孤本。其中最完整的是北宋陳亞之的《自書詩稿》,上面有司馬光、蘇軾等大家的題跋,是有名的傳世孤本。最讓楊仁愷興奮的是,發現了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的代表作《苕溪詩》。事後,楊仁愷按照地址讓人尋找該年輕人,發現地址是假的。榮寶齋把這批國寶贈給了故宮博物院。
幾年後,這位年輕人又拿來一包碎紙片來到榮寶齋。天緣巧合,這天,楊先生又在榮寶齋作客,也增值中午午間休息。工作人員請來午睡中的楊先生來辨識碎片的真偽,楊仁愷驚奇發現,這些都是國寶,他層多年苦尋中的故宮散失書畫中的一些作品碎片。在這背後又有一些未為世人所知的故事逐漸顯露出來。後來成為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傳奇佳話。
豁達與較真
楊仁愷先生與鄧拓相交甚早,感情篤深。“文革”中,文物鑑賞家楊仁愷被造反派說成是鄧拓的走卒,三次抄家,多次批鬥,一個耳光打得他視網膜脫落,而且不準他住院,楊老的右眼從此失明,左眼視力也只有零點幾。
那位一耳光打瞎了楊老右眼的青年,在楊老重回崗位擔任博物館副館長之後,仍然在楊老手下工作。一次調薪,在提薪名單中有這個青年的名字,“楊館長能不能同意?”辦公室主任猶豫了好長時間,才拿著名單找到楊仁愷,楊仁愷毫沒猶豫:“我同意,上報吧。而對待《聊齋志異》原稿問題上,在權威否定下,他堅持真理,獲取更多參照與物證,參照蒲松齡《古風詩》手跡,考證《聊齋志異》原稿為真跡。(全國優秀作文選(美文精粹)第8期)

個人成就

楊仁愷先生為中國的文博事業默默地耕耘六十載,一生髮現與鑑定文物無數,僅在20世紀50年追查偽滿流失國寶期間,就清查收回偽滿清宮散佚文物170種319件,其中大多是美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如此多的國寶湧入,促使了故宮繪畫館的開館。經過六十餘年的追尋,追回無數國寶級藝術珍品,歷史跨度五千年,使中華傳統文化遺產能夠繼承與發揚。整個追尋過程與考鑒記錄於巨著《國寶沉浮錄:故宮流失佚目考》中。
此外,楊仁愷先生還是鑑定學的創立者,他使這門科學形成為獨立的科學體系。其鑑定思想收錄於其著作《書畫鑑定學稿》、《沐雨樓書畫論稿》(上下卷)、《沐雨樓文集》(上下卷)中。楊仁愷先生在實際工作中所創立的書畫作品複製方法為書畫的複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仁愷先生髮現、鑑定及追回的文物名錄(部分)
文物名稱作者(年代)備註
張擇端(北宋)
1951年,楊仁愷發現並鑑定出該作品真跡。
米芾(北宋)
1963年,楊仁愷於碎紙片中拼出該作品真跡。
周昉(唐代)
張萱(唐代)
《夏景口待渡圖》
不詳(南宋)
論書貼
懷素(唐代)
《千字文五卷》
張過庭(唐代)
趙構(南宋)
該作品作者被弄錯,經楊仁愷考證被糾正。
《祥鶴圖》
趙佶(北宋)
《仲尼夢奠貼》
歐陽詢(唐代)
趙佶(北宋)
張旭(唐代)
《石渠寶芨》
張旭(唐代)
該作品原被鑒為次等作品,為楊仁愷發現定為張旭真跡。
張旭(唐代)
未知(東晉)
東漢曹娥墓上的碑文
《方丘剌》
趙佶(北宋)
《蔡行剌》
趙佶(北宋)
趙昌(北宋)
《雪梅圖》
揚無咎(南宋)
珍禽圖
黃筌(五代)
《摹韋偃放牧圖》
李公麟(北宋)
清明上河圖》摹本
仇英(清代)
洛神賦》摹本
不詳(北宋)
歷朝被認為是顧愷之真跡,先生經考證為北宋摹本。
寒鴉圖
不詳(宋代)
《茂林遠岫圖》
李成(五代)
聊齋志異》原稿
蒲松齡(清代)
參照蒲松齡《古風詩》手跡,考證《聊齋志異》原稿之真偽。
百花圖
宣和畫院畫家(北宋)
《行書雜書卷》
趙子昂(元代)
不詳(南宋)
《西湖草堂題詠》
不詳(元代)
《行書自書詩》
林匍(北宋)
《百馬圖》摹本
不詳(北宋)
《女子孝經圖》
不詳(北宋)
《田浚醉歸圖》
不詳(宋代)
《淇園春雨圖》
沈周(明代)
《設色花鳥圖卷》
周之勉(明代)
《草書七言律詩》
祝允明(明代)
《行書吳門避暑詩》
唐寅(明代)
《水墨蘭花》
石濤(明代)
《悟陽子養性圖》
唐寅(明代)
《設色山水》
王原祁(清代)
《白描花果》
邊壽民(清代)
《梧桐鸚鵡》
華延(不詳)
《行旅圖》
羅騁(不詳)
《梅石獅頭鵝》
呂紀(明代)
《芭蕉梅在》
徐渭(明代)
《設色西湖十景圖》
王原祁(清代)
鐘馗圖
高其佩(清代)
《萬松風圖》
何浩(明代)
《大士出山圖》
陳鑒如(元代)
《木雞集序》
文天祥(南宋)

個人作品

楊仁愷先生一生著作頗豐,其主要著作有《唐簪花仕女圖研究》、《葉茂台遼墓出土畫考》、《國寶沉浮錄》、《書畫鑑定學稿》、《沐雨樓文集》(上、下卷)、《沐雨樓書畫論稿》(上、下卷)、《聊齋志異原稿研究》、《中國書法繪畫大全:隋唐卷》、《博物館藏曆代繪畫、書法選集》、《書畫真偽圖錄》、《沐雨樓翰墨留真》、《宋元明清絲圖錄》、《高其佩》、《清宮流失書畫圖目》等幾十部,有關書畫鑑定的文章大都收入《沐雨樓書畫論稿》、《楊仁愷書畫鑑定集》、《沐雨樓文集》等著作中。

社會評價

楊仁愷先生從四川岳池一個書香世家走出,經歷了祖國多磨難的歷史。自腐敗落後的清朝結束以來國運不昌,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特別是外敵入侵,民族被踐踏,人民遭蹂躪,華夏大地千瘡百孔。中華民族災難歷史,千年文化遺產在外敵入侵下遭受毀滅性的浩劫,毀損流失所剩無幾。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楊仁愷先生在抗戰前後做過中學與專科學校歷史與國文教員,曾先後合辦了《說文》、《文物》等雜誌,研究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楊仁愷先生終其一生拯救歷史文化遺產,將追尋流失的千年文化國寶成為其終身使命。他擴展了中國書畫鑑定學,提出了鑑定古代書畫的比較參照法,為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晚年的楊仁愷先生晚年的楊仁愷先生
馮其庸先生其作品《中國木版水印概說》說:“楊仁愷是一位大學問家。”他的許多事鮮為人知。他在上世紀50年代曾發表了《對王遜先生有關民族繪畫問題若干觀點之我見》、《關於民族繪畫問題討論幾個主要觀點的再認識》,還在關於《聊齋志異》版本真偽、是否具有“民族思想”“進步思想”的爭辯中,捍衛了“國寶”尊嚴,顯示了對民族文化的忠貞。當時楊仁愷正當壯年,所撰文章觀點之明朗,語言之犀利,論證之嚴謹,出乎常人,顯示了豐厚的學養。楊仁愷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愛國情操,讓無數的“國寶”回歸到祖國的懷抱。“沐雨櫛風數十年鑒寶護寶奉祖國,焚膏繼晷千萬字著書立言遺人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