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派

造反派

造反派是文革時期以“造反”自稱、標榜的一種民眾組織,及其與他們的政治實踐相關連的一整套思想方法、行為特徵、價值取向。該詞當時仍按傳統價值來闡釋,含貶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造反派
  • 開始時間:1966年
  • 相對派別:“保皇派”
  • 結束時間:1981年
起源,發展,結束,

起源

1966年秋冬,通過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以學生為主體)造成的氣候,造反派組織獲得迅速發展,已占壓倒優勢;而黨政領導和基層單位失去了運轉、整合功能,陷入癱瘓狀態。參加這類組織就成了時髦──進步、革命的標誌。文革早期的“保皇派”紛紛轉而加入造反派了。
紅衛兵是此一階段造反派的主體。造反的本質就是造反,鼓吹打亂、改變現有的秩序。造反派賴以成事的最大秘密(公開的),就是他們其實是奉旨造反。對最高權力來說,表層的反社會行為下面是實際上的親社會行為。“造反”一詞遂變幾千年貶斥色彩而含褒義:由“亂臣賊子”、“無賴輕薄”搖身變成了“社會中堅”、“文化英雄”。

發展

由此進而擴展為,對除紅衛兵以外的文革中民眾組織的統稱。以產業工人為主,農、商、文、衛等系統輔之。在大聯合、奪權階段,紅衛兵仍在舞台上,但文革的主角已經由以產業工人為主體的造反派來充任了。
造反派造反派
毛澤東說,“在工人階級內部,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沒有理由一定要分裂為勢不兩立的兩大派組織”。指的就是他們。
在這類組織中,組織成員的品類更加蕪雜,派性更為嚴重,組織的鬆散程度更大,造反動機的功利性更明確──就是要瓦解、摧毀科層制勢力,占山為王,“掀翻金鑾殿,輪番來加冕”。
要取代走資派,成為新的掌權者。有相當一部分人順應時代潮流,進入官僚階層、權力體制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引申為借指參加這類民眾組織的人、一般成員。
文革後稱文革中參加過這類民眾組織的人。仍然用以文革當時的稱謂指稱他們,可以看作該名詞的過去時態。受到清查的“三種人”,主要就是指其中因與林彪四人幫集團有組織聯繫而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有打砸搶劣跡的人。
文革後,比喻行為方式、價值觀、性格等方面與造反派相似的人。含貶義。例:小造反派;造反派脾氣。這是一種彈性比較大、比較廣泛的的指控。由於文革在政治上沒有被全面否定,許多造反派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因而事實上現代社會中仍然有部分造反派分子。

結束

1981年5月,彭真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武漢五大城市治安座談會上作了講話。其中提到“造反派”的用語問題,他見解獨到,定位準確。他說:造反派這個用語一般不要再用了。今後,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檔案、鄧小平同志報告講到的跟隨林彪江青一夥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分子這三種人以外,一般不要再用造反派這個文化大革命以來的習慣用語了。
當年起來造反,是中央號召的,造反派的絕大多數是好人,是廣大的幹部、民眾,其中很多當時不過是十幾歲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現在,他們有包袱,一提造反派就感到灰溜溜的。
今後不要再這樣籠統講了,因為實際情況早已變了,再這樣講不利於安定團結,不利於孤立壞人。對他們的一般錯誤,不要再追究。有嚴重錯誤的,只要認識了、改正了,就好。對極少數有罪行的,主要是當時的青少年,也要從寬處理,因為當時有當時的歷史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