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自畫像

梵谷自畫像

梵谷是荷蘭人,但長年生活在法國,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的畫家。1887年,通過弟弟提奧的介紹,梵谷在巴黎見到畢沙羅修拉、和高更。開始接受印象派的畫風。更加強調用色彩突出主題的繪畫風格。在他的畫中,總是一片色彩和筆觸的狂歡,這種畫面所造成的氣氛效果表現出一種罕見的旺盛的生命力。這副《自畫像》就是如此。梵谷一生畫過無數的《自畫像》,這幅《自畫像》屬較前期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畫像
  • 外文名:Self-Portrait
  • 創作時間:1889年9月
  • 創作地點:聖雷米 Saint-Rémy
  • 類型:畫布油畫 Oil on canvas
  • 規格:40x31cm
  • 編號:F 525, JH 1665
  • 現收藏地:私人收藏
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藝術鑑賞

1998年11月19日,梵谷的一幅沒有鬍子的自畫像以7150萬美元拍出。
沒鬍子的自畫像沒鬍子的自畫像
梵谷和丟勒、倫伯朗一樣,在畫史上以自畫像著稱。梵谷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們只能看到三張關於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歲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間他卻以驚人的耐力畫了四十多張自畫像,完成這些作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還沒有哪位藝術家能象他這樣在觀眾面前將自己暴露無遺。透過這些記錄,我們深深地了解了一個人的痛苦、恐懼、自我懷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爾的快樂。 梵谷曾說希望一個世紀之後自己畫的肖像在那時人的眼裡會如同一個個幽靈,那么在今天看來他的願望實現了。
《戴黑邊帽的自畫像》完成於1886年初,是他憂鬱系列的一部分。這一時期, 他開始挨餓,還要接受梅毒病的治療,並且拔了十顆牙,這最終使他蓄起了鬍子以掩飾缺齒的尷尬並正好為口音中的"hissing"聲找到了藉口。"我仍然必須去承受很多,尤其是那些不可改變的東西,比如容貌、說話的聲音以及服飾。"
這張自畫像作於梵谷1886年2月剛到巴黎後不久,在這裡他比以前要自信許多。"無論在這兒的生活將如何艱難,即使會比從前更糟,但至少法國的空氣清新了我的頭腦,它對我是有好處的。"
這是第一張顯示出梵谷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儘管他對之理解很慢並且始終沒有全部認同其主張,但它卻改變了梵谷對色彩的看法。"永遠記住今天藝術所需要的是非常鮮活的東西,是強化有力的色彩。""我變得越醜、越窮、越有病,我越要通過創造明亮、有序、燦爛的色彩來復仇。"
"我喜歡畫人的眼睛勝過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處藏著一種無論多么感人,多么肅穆的教堂都沒有的東西。我關心人的靈魂而不是結構,無論這靈魂屬於一個貧窮的惡魔還是妓女。
這幅自畫像同上一張大致畫於一個時期(1887年夏季,巴黎)。"你知道,我個人的冒險主要是快速成為一個滿臉皺紋,鬍子粗硬、牙齒鬆動的小老頭。"
"我希望能畫出男人和女人那些永恆不滅的東西,人們常用光暈來象徵它,我則試圖通過色彩的真實顫動和閃爍來傳達它。"
這張自畫像畫於文森特提奧關係不太好的一個時期,這時提奧受著神經緊張和身體疾病的困擾。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文森特輻射出的接近於攻擊性的自信。
這張《有日本畫的自畫像》很可能畫於巴黎著名的Tambourin咖啡館,在這兒梵谷曾說服它的女主人舉辦了一次日本繪畫展。梵谷和其他現代藝術家一樣深受日本浮士繪影響,他說:"我不可能不懷著喜悅與歡樂去學習日本藝術。"
這是梵谷1888年早期在巴黎畫的最後一張自畫像,他自己將它稱為"死亡之臉",並在一封信中這樣寫到:"透過這張面對鏡子畫的自畫像我得到了一個關於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臉上長著一雙綠眼,死灰的頭髮,額前與嘴周滿是皺紋,呆僵木訥,非常紅的鬍子,被忽略而且充滿哀傷。"後來,梵谷的兄嫂說這是他所有自畫像中最象的一張。
這幅肖像畫於梵谷到阿爾後不久,在這兒他非常喜悅並充滿熱情,"我確信哪怕僅僅呆在這兒,我的個性都會得到自由。"
1888年梵谷開始認識阿爾以及它周圍的鄉村,"打動我並且使繪畫如此有魅力的是這兒清新的空氣,在故鄉看到的只有灰色的地平線,而在這兒,即使再遠的地方,物象的輪廓也清晰可辨,這給了人空氣和空間的理念。"
梵谷1889年與高更大吵一架後割掉一隻耳朵,他畫這張畫使自己和提奧相信他已經從傷痛中康復過來,"我相信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訴你我這兒發生了什麼。"
這是梵谷的最後一張自畫像,令人悲傷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事實上是一個謊言。1889年初,梵谷的母親度過了她70歲生日,儘管不常聯繫,梵谷對她仍懷有溫暖的記憶,這年年底,他決定將這張自畫像送給她,主要是為了使母親對他的健康放心,所以在這兒他比以往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並無法掩飾其眼底的絕望。最後梵谷給了母親一張畫著阿爾臥室的畫而把這張掛在自己的牆上。

作者簡介

文森特·威廉·凡·高(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後,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畫,但最後還是決定自學,他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按自己的認識表現世界。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凡·高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麥田上的烏鴉》等,但他的作品直到去時後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他的藝術作品對20世紀表現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派畫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