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蓉村

梅蓉村原名梅洲,又名九里洲,小名洲上,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桐君街道,距桐廬縣城10公里。南起富春江中游的放馬洲(又稱外灘),北依刺山、虎山至水面山,東連窄溪鎮窄溪水泥預製廠,西接橫弓里,與濮家莊村相毗連。村境東西長5公里,有"十里洋灘九里洲"之稱。全村總面積為6平方公里,晉以前,洲上已有人定居,爾後陸續遷入。遷者來自各地,範圍甚廣,姓氏各異,延續至今。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梅蓉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蓉村
  • 全村總面積:6平方公里
  • 郵編:311500
  • 地址:桐君街道梅蓉村
概況,基本信息,農業發展,工業發展,村莊狀況,

概況

梅蓉村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桐君鄉。村內形成多以姓氏為名的孫家、戚家、陳家、王家、店塢、前江、龔家、徐家、羅家、舒坑、灘上11個自然村。其中孫家、王家兩自然村最大。宋、明、清時屬水濱鄉。1934年屬梅洲鄉。1938年屬梅蓉鄉,鄉公所設在村區境內,梅蓉村名即由此而來。1954年成立新蓉農業合作社。1956年春,稱新蓉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屬上遊人民公社梅蓉管理區。1959年秋屬窄溪人民公社。1960年屬桐君人民公社。1984 年4月為桐君鄉梅蓉村。1992年屬桐廬鎮。全村908戶、3202人。
省份
城市
縣區
地址
桐君街道梅蓉村
郵編
311500
區號

基本信息

梅蓉村昔系荒洲,由歷代洪水泛濫,泥沙淤積而成,四面環水,荊棘茅草叢生,早年曾有虎狼出沒。村境因臨富春江而屢遭江水侵擾,作物無收,故前人遍種果林,尤以梅樹為最,遂雅稱梅洲。清乾隆十五年(1750)後,平地遍種梅樹,山上多種楊梅,梅蓉楊梅聞名遐邇,青梅成為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抗日戰爭時期,梅樹大片被毀,村民又增種了板栗桔子棠梨。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建立水果專業隊,負責培育管理213畝成片果樹的山林。1980年,增設蠶桑組種桑苗約30畝。1967年至1976年間,全村營造柑桔林230畝,承包給7個專業組。1992年水果產量為29.7萬公斤。
昔日梅蓉村,每當梅花盛開,滿洲梅花爭芳鬥妍,清芬襲人,九里一色,文人墨客賞花者絡繹不絕。村西南小江邊設有賞梅亭以接待來訪者。元、明、清皆有名人來洲賞梅並留下詩文。如“風雪林中看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元·王冕);“凌風卻月是梅花,冷蕊疏枝態自嘉,九里沙洲梅不斷,殘香猶在野人家”(明·張芸)。據傳當年林則徐船過梅洲,上岸賞花住一宵,贊云:"梅洲山水秀麗,乃文墨薈萃之地。"當代名家周天放、葉淺予在《富春江遊覽志》中讚譽梅洲:"春日花開,疏影橫江,清芬襲人,九里一色,實乃桐廬之勝景也。"60年代,英國作家格林、挪威電影公司都曾到此拍過梅蓉的風光影片。

農業發展

梅蓉村歷來洪災甚多,村境內為大片沙地。1949年前,全村的田地甚少,且多在橫村、舊縣、窄溪以及建德、富陽縣境內。占全村人口僅14%的56戶富戶,占了85%的耕地和50%的山林,大多村民的生活非常貧困。村里自古流傳:"十里洋灘九里洲,莊稼十年九無收,米桶一年空到頭,有囡不嫁九里洲。"土地改革以後,梅蓉村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1956年,村里派人去蕭山、紹興買回晚稻秧苗,利用80畝低洼田、積水沙地試種雙季稻獲得成功,此後,沙地相繼改為良田。1956年,投工18500個,集資4800元,當年造田165畝。1956年春,建成水渠1600米,沙地改水田270畝。是年,糧食總產量達527.85噸,九里洲人第一次實現糧食自給有餘,向國家賣了5噸餘糧。1962年新建抽水機埠10處,架設線路24公里,90%的耕地實現機械灌溉,糧食畝產超千斤,人均收入超百元。1966年舒坑水庫工程動工,1969年建成,投資13000元,用工45500個,水庫蓄水42.5萬方。1967年,建成全長2000米的地下水渠。1971年,沿江防洪大壩完工,受益田1100畝。1956年至1978年的農田水利建設中,總投工69萬個,集體投資40萬元,完成水利工程14項,防洪工程3處,沙地改水田1098畝,荒灘造田220畝。1985年畝產達到噸糧,糧食總產量由1948年30萬公斤增加到1986年的169.7萬公斤。至1992年,全村山、地、田總面積為1711.48畝,糧食總產量為164.7萬公斤。農業總收入294.6萬元,占工農業總收入的27.5%。
梅蓉村在60、70年代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使荒灘變成一片片綠洲而聞名遐邇。1962年,梅蓉村被評為浙江省農業先進集體。1963年2月20日《浙江日報》發表題為《富春江畔新綠洲》的長篇通訊,介紹梅蓉村奮發圖強、自力更生搞農田水利建設的事跡。3月,《解放日報》頭版介紹梅蓉村征服自然的事跡。是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訪梅蓉大隊》的紀錄片。12月25日,外交部副部長黃鎮陪同29個國家的外交使者69人前來參觀訪問。1966年,李先念副總理和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江華陪同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謝胡前來參觀訪問,並贈送了"阿爾一號"麥種。此外,《人民中國報導》、《浙江日報》等報刊多次作了專題報導。先後接待了挪威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菲律賓、美國、法國、日本、盧森堡、西德等10餘個國家的來賓。

工業發展

梅蓉村水路交通稱便,客、貨輪和大小機、木帆船依洲而過。洲上居民因地域之宜,多為靠山吃水的船工,早期均沿小江建埠,裝運貨物,梅洲雜木柴遠銷杭州。1958年,大隊抽集80名船匠,在原有6個作業場的基礎上籌辦了造船廠,到70年代,全村已擁有自造的20~30噸級機帆船19艘,以撈黃沙搞運輸為主。村辦企業梅蓉針織廠原為杭州一家棉紡廠加工棉線,僅30個職工,1980年村里投資8萬元,由來料加工變為獨自經營,並逐年擴大。至1992年,有職工65人,產值55萬元,銷售收入37.07萬元。1985年,在原梅蓉農機廠的基礎上創辦了鐵路機車配件廠,主要生產機車散熱器水箱,產品遠銷海外。1992年,有職工68人,產值312萬元,利稅10.08萬元。梅蓉蜜餞廠辦於1984年,以本村瓜果為主要原料。1988年該廠飲料車間又擴大成梅蓉果品罐頭飲料廠,1992年引進外資,成立杭州天蓉包裝有限公司梅蓉果品罐頭飲料廠,新造廠房600平方米,至年底,有職工55人,銷售收入136.28萬元,利稅12.86萬元。1989年,梅蓉蜜餞廠又分為兩個車間,1990年2個車間分成梅蓉蜜餞廠和春江蜜餞廠。其中春江蜜餞廠於1992年5月投資35萬元擴建廠房700平方米,至年底,銷售總收入105.17萬元,完成稅利11.50萬元。1989年4月,創辦桐君針織廠,主要生產外貿出口的各式襪子,1992年有職工100人,年總產值105.33萬元。村辦糧食加工廠由1963年的1個發展至現由自然村村辦的6個。1992年4月,投資10萬元對5公里梅蓉公路進行拓寬改造。
1992年底,全村有企業11家,就業職工501人;有100噸以上鐵板船5艘,100噸以上水泥機船3艘,汽車7輛,四卡、手扶拖拉機等27輛。全村工農業總收入1068.74萬元,其中工業銷售收入613.24萬元,占總收入的57.4%。農民年人均收入為1118元。現有集體固定資產335.6萬元。農管費、農用電費,每年5萬餘元;用於改建抽水機埠等設施,每年3萬元,全部由集體承擔。

村莊狀況

梅蓉村境內,1930年在王家辦保國民國小,1名教師1個班。1951年,利用大廟擴辦完全國小,並在孫家村俞家廳設立分部。隨著兒童入學率的提高,1968年後新建綠、紅教學樓2幢,還增辦過初、高中。村里先後辦圖書室、廣播站、醫療保健站各一個(所)。1979年8月,建成梅蓉影劇院,可容納觀眾1108人。歷年來,全村有35人被大中專院校錄取,且不少文教、科技人員寓外工作。
梅蓉村人民生活逐年提高。60%以上農戶有電視機、冰櫃,擁有機車近50輛,家家裝入免費自來水。放像機等高檔用品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進入村民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