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竹板歌

梅縣竹板歌

梅縣竹板歌因說唱者以竹板擊節伴奏而得名,又稱“五句落板”、“五句板”、“甲塞歌”,亦有稱“乞食歌”、“叫化歌”,是梅縣地區家喻戶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梅縣竹板歌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區的五句子,清朝末年隨著客家人的遷徙沿贛南、閩西,流傳到粵東客家話地區。最早竹板歌是以說唱藝人沿街乞討、走村串戶的賣藝形式出現,後來發展到唱堂會、公園定點說唱,解放後多由文化部門組織藝人進行加工藝術創作。

2012年,梅縣竹板歌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縣竹板歌
  • 批准時間:2012年02月2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曲藝
  • 項目編號:V-6
  • 申報地區:梅州市梅縣
歷史淵源,藝術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竹板歌是客家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因說舊時說唱藝人沿街乞討,以竹板擊節伴奏而得名,剛開始以走村串戶的賣藝形式出現,後來發展到唱堂會,文化公園定點說唱,解放後由文化部門組織藝人進行加工藝術創作,形成了一種客家的文化藝術品種。竹板歌又稱“五句落板”、酷櫻地“五句板”、“甲塞歌”,亦有稱“乞食歌”、“叫化歌”。建國後才改稱為“五句板”“竹板歌”。說唱藝人手執四塊用苗竹精製的竹板,每塊兩指寬六寸長,其中一塊有鋸齒,是五句板說唱的主要伴奏工具。後來還加上胡鉉和秦琴。每條歌曲以五句歌詞為一個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組成,唱腔比較固定簡單。它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特點,演唱形式活潑多樣,內容廣泛,表演樸實,歷來為民眾喜聞樂見。
竹板歌是梅縣地區家喻戶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是可以寓教於樂的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客家藝術。竹板歌可以由單人或雙人說唱,也可以多人演唱,手執四塊竹板即席說唱,不用伴奏,不用受場地和時間限制,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民間藝術形式。又可以譜成新曲上大舞台演唱,一人或多人表演。目前主要知名藝人有:湯明哲、肖建蘭、羅小紅等。其中湯明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性傳承人,在“竹板歌”唱腔方面有特色,有創新,成為一種流派,已經出版竹板歌專著8本,竹板歌音像製品幾十種。2002年中國曲協授予湯明哲“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4年廣東省文化廳評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藝術特徵

梅縣竹板歌唱腔比較固定簡單,以客家話語調、字音演唱。歌詞以五句歌詞為一個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組成,內容清新、通俗易懂、妙語雙關、形象生動;唱起來琅琅上口,音韻悠揚,聲情並茂,優美動聽。演唱者更可根據情景變化音調,從而唱出悲傷憂怨、慷慨激昂的各種複雜感情。歌唱內容主要為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是民間故事的改編,傳統唱本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四珍與趙玉粦》、《血掌印》等;現代唱本有《城裡有個大姑娘》、《萬古流芳》、《山村新風》、《山嫂辦宴》等。
梅縣竹板歌表演形式靈活,愚符拔可由單人或雙人說唱,也可以多人演唱,手執四塊竹板便可即席說唱,不用伴奏,不用受場地和時間限制;更可譜成新曲上大舞台演唱。竹板是梅縣竹板歌的主要伴奏樂器,另還可配胡鉉和秦琴。表演時說唱藝人手執四塊用苗竹精製的竹板(每塊竹板兩指寬六寸長,其中一塊有鋸齒),通過敲擊竹板進行伴奏。打竹板時講究打得清脆、節拍均勻、重輕得體。彈秦琴和拉胡弦都講究精巧的功夫,注重音準、節拍均勻、強弱有數,必要時也採用猛擊、急殺等技巧。

代表作品

竹板歌贈翻虹說唱在梅縣客家地區有較長的歷史,解放前有五句板唱本《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四珍與趙玉粦》、《血掌印》等代表作;解放初期有《城裡有個大姑娘》、《萬古流芳》;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曾上京展演的五句板說唱《山村新風》,20世紀九十年代有獲得全國群星獎優秀節目獎的“山嫂辦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梅縣竹板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地方色彩濃郁紙立廈糊,文學性較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竹板鍵墊臘歌隨客家人的遷徙而落地生根,其中包涵了客家的民俗歷史,對研究客家的歷史、語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現狀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節奏轉變,以及影視傳媒、報刊報紙的普及,傳統竹板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老藝人及觀眾逐漸老去,年輕一輩對竹板歌藝術已很生疏和冷漠,亟待搶救挖掘和保護。

傳承人物

肖建蘭,女,1947年生。從1966年參加工作開始,跟隨多位民間藝人和山歌大師學習鬆口客家山歌、竹板歌、秦琴和打竹板技巧以及創作客家山歌。她能寫、能唱、能彈、能演,熟練掌握各地山歌、竹板歌的唱腔。其演唱鄉土氣息濃郁,字正腔圓,優美動聽;表演自然、詼諧有趣、形象生動極具吸引力;打的清脆、節拍均勻、重輕得體,被認為是竹板敲打和使用最靈活的藝人。一直以來,積極參與梅縣地區中秋賽歌會、梅縣地區民間藝術匯演等活動。曾多次代表梅縣赴東南亞、港澳台等地進行演出與文化交流,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弘揚,連結海內外客家人的鄉情鄉誼。同時積極開展傳承活動,舉辦客家竹板歌唱腔培訓班,至今參加培訓的學員已達180人。近年來積極投入創作,編寫山歌、竹板歌共80多篇作品。退休後,在梅縣雁南飛山歌藝術團繼續發揮特長,為客家山歌、腿頁協殃竹板歌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後繼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保護措施

2011年04月30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02月21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轎姜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序號10)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梅縣竹板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地方色彩濃郁,文學性較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竹板歌隨客家人的遷徙而落地生根,其中包涵了客家的民俗歷史,對研究客家的歷史、語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現狀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節奏轉變,以及影視傳媒、報刊報紙的普及,傳統竹板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老藝人及觀眾逐漸老去,年輕一輩對竹板歌藝術已很生疏和冷漠,亟待搶救挖掘和保護。

傳承人物

肖建蘭,女,1947年生。從1966年參加工作開始,跟隨多位民間藝人和山歌大師學習鬆口客家山歌、竹板歌、秦琴和打竹板技巧以及創作客家山歌。她能寫、能唱、能彈、能演,熟練掌握各地山歌、竹板歌的唱腔。其演唱鄉土氣息濃郁,字正腔圓,優美動聽;表演自然、詼諧有趣、形象生動極具吸引力;打的清脆、節拍均勻、重輕得體,被認為是竹板敲打和使用最靈活的藝人。一直以來,積極參與梅縣地區中秋賽歌會、梅縣地區民間藝術匯演等活動。曾多次代表梅縣赴東南亞、港澳台等地進行演出與文化交流,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弘揚,連結海內外客家人的鄉情鄉誼。同時積極開展傳承活動,舉辦客家竹板歌唱腔培訓班,至今參加培訓的學員已達180人。近年來積極投入創作,編寫山歌、竹板歌共80多篇作品。退休後,在梅縣雁南飛山歌藝術團繼續發揮特長,為客家山歌、竹板歌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後繼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保護措施

2011年04月30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02月21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序號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