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墟街道

梅墟街道

寧波國家高新區梅墟街道,位於寧波市東南,距寧波市區6.5公里,北靠甬江,南臨通途路,江南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街道總面積16.8平方公里,下轄8個社區,3個行政村,總人口48332人(2010年)。梅墟是一個文明古鎮,已具有19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墟街道
  • 別名:寧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 下轄地區:8個社區,3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楓香路378號
  • 電話區號:0574
  • 郵政區碼:315040
  • 地理位置:寧波市東南
  • 面積:16.8平方公里 
  • 人口:48332人(2010年)
  • 車牌代碼:浙B
概況,沿革,簡介,交通,沿革,

概況

[Méi Xū]寧波市鄞州區轄街道,委託寧波國家高新區管理。位於寧波市東郊,西距市區6.5千米,東離北侖碼頭18千米。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48332人(2010年)。轄6個社區、9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梅墟村。杭甬、同三高速公路,通途路、江南公路貫穿轄區。

沿革

據載,梅墟始於東漢初,南昌尉梅福,系九江壽春人,因反對王擅權,棄官隱居至此地,率民眾築塘,保禾苗滅蝗,功績顯著,為後人敬仰,立廟祀之,並以梅姓及當地的集墟而命地,故名梅墟。1983年為梅墟鄉,1988年撤鄉改鎮。1992年梅墟鎮併入邱隘鎮。
1993年,鄞縣縣委、縣政府將原梅墟鎮從邱隘鎮劃出為縣級工業區,其行政區域仍屬邱隘鎮管轄。1999年梅墟工業區納入寧波市科技園區總體規劃。2003年,從邱隘鎮劃出錢家、梅墟、大漕、大池、莊前、上王、姜隴、龍山、塗田張、潭頭河、徐家窪、方家橋、寶橋金、澳家橋、滕園15個村設立梅墟街道,面積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039人,其中非農人口1726人,轄1個居民區、15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地梅墟村。
2004年行政村調整後,轄梅墟、梅沁2個社區和錢家、大漕、大池、莊前、上王、姜隴、龍山、塗田張、方家橋、滕園、寶橋金、澳嘉橋12個行政村。2007年末,面積1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6430人,外來人口39800人。轄梅沁、梅墟等3個社區,11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梅墟村。

簡介

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又稱寧波市科技園區)梅墟街道,位於寧波市東南,是寧波市鄞州區一個街道,距寧波市區6.5公里,東離北侖碼頭18千米,北靠甬江,南臨通途路,江南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街道總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人口48332人(2010年)。辦事處駐梅墟村,轄梅沁、梅墟等3個社區,11個行政村。梅墟是一個文明古鎮,已具有1900多年的歷史。
梅墟街道梅墟街道
寧波國家高新區,由中國科學院寧波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擁有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相當於縣級的社會和行政、財政管理職能,園區管委會駐廣賢路999號。

交通

梅墟街道位於鄞州區東部,西接新明街道,東連北侖區小港街道,南接邱隘鎮,北隔甬江鎮海區莊市街道相望。

沿革

據載,梅墟始於東漢初,南昌尉梅福,系九江壽春人,因反對王莽擅權,棄官隱居至此地,率民眾築塘,保禾苗滅蝗,功績顯著,為後人敬仰,立廟祀之,並以梅姓及當地的集墟而命地,故名梅墟。1992年梅墟鎮併入邱隘鎮。梅墟工業區於1999年納入寧波市科技園區總體規劃。2003年,從邱隘鎮劃出錢家、梅墟、大漕、大池、莊前、上王、姜隴、龍山、塗田張、潭頭河、徐家窪、方家橋、寶橋金、澳家橋、滕園15個村設立梅墟街道,面積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039人,其中非農人口1726人,轄1個居民區、15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地梅墟村。行政村調整後,梅墟街道下轄梅沁、梅墟、梅福、梅苑、聚賢、廣賢6個社區,龍山、上王、錢家、方家橋、塗田張、莊前、大漕、大池、澳嘉橋9個行政村。
工業區自91年12月16日成立以來,已引進和設立各類企業近 200家,其中外資企業64家,投資外商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總投資 18844.5萬美元,協定利用外資9630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5995萬美元。目前,全區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擁有500萬以上銷售企業28家。區內已初步形成電子信息、機械化工、精密儀表、食品加工和住宅產品等多門類、多品種的工業體系,經過近十年的開發建設,梅工業區已成為全縣最大的涉外經濟區域、對台招商區域和重要的對外開放窗門。2000年,工業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2.67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22475.7萬元,農業增加值1529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68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6.8%、6.8%和9%。完成國稅1140萬元,同比增長121.7%:涉外稅1620萬元,同比增長83.3%;地稅收入763.8萬元,同比增長11.3%;全部稅收收入合計3524萬元,同比增長69.3%。
圖為現在村民居住的拆遷安置新房圖為現在村民居住的拆遷安置新房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全區全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185萬元,同比增長7%,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393畝,比去年增加 19.9%。農民人均收入5008元,同比增長8%。村級集體經濟運營正常,全區實有村級集體淨資產7577萬元,村級可用資金 963萬元,均超過縣定指標。工業經濟全面飈升。全區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5.19億元,同比增長29.3%,工業銷售收入15.02億元,同比增長39.1%,工業企業利潤4948.1萬元,同比增長112.7%。2000年,全區外貿出口3.1億元,同比增長37.1%,自營出口2629.76萬美元,同比增長29.3%,銷售 500萬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產值9.19億元,同比增長31%,銷售收入8.9億元,同比增長46.3%,工業利潤4267.9萬元,同比增長115.3%。與此同時。全區企業積極實施“雙高”工程,共完成技改總投資5245萬元,財務到位數3800萬元,均超額實現全年目標,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1.34億元,同比增長1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