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故居飲冰室

梁啓超故居飲冰室

梁啓超故居飲冰室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第一工人文化宮附近的民族路上,是兩座毗鄰的義大利式小樓。故居為梁啓超自己設計的意式二層小樓,為家居用。梁曾在此會晤蔡鍔等人,共商討袁大計。飲冰室書齋,在他原寓所西側,由義大利建築白羅尼歐設計,為一幢灰色兩層洋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啓超故居飲冰室
  • 位於:天津河北區河北路46號
  • 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
  • 設計: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
建造設計,榮譽,故居主人,個人履歷,個人著作,

建造設計

梁啓超後期許多重要著作是在這裡撰寫的。
梁啓超故居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於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啓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於1914年。主樓為水泥外牆,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台階,建築面積1121平方米;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於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臥室和會客。梁啓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飲冰室”系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
——王之鴻
北溝沿胡同屬東城區北新橋地區,在東直門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菊胡同和東四十四條,長300多米。明代,稱“學房胡同”;清乾隆時稱“官學胡同”,宣統時稱“北溝沿”,因胡同臨近水溝而得名;1949年稱“北溝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都胡同”,後復稱“北溝沿胡同”。現胡同西側與新太倉二巷相通,東側有兩條支巷通往小菊胡同。北溝沿胡同23號,舊時的門牌是北溝沿13號,在胡同南段西側,占地面積3752平方米,街門朝東。街門是被稱作“西洋門”①的屋宇式街門,街門內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雖然從建築學角度講,大門外對面的“影壁”,亦稱“照壁”,既有遮擋大門對面零亂的牆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為宅門對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側建影壁,或是依託別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豈能想建就建!所以,現在在北京城裡所能見到的門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當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總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漢字是表義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門外的影壁是宅門的對景;那么,門前的這段道路自然與宅院產生了領屬關係。門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門前不許停留,更不許喧譁。梁啓超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其政府大員的身份與這座宅院的規格是相稱的。
梁啓超故居飲冰室梁啓超故居飲冰室
據1951年房屋調查登記顯示:該院主體建築集中在南半部,是東、西並列的兩個三進院落,東部為住宅,西部是花廳;北半部約占整個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園式的後院,院內樹木繁盛,有假山,有涼亭;後院開有朝東的穿牆門,是整個院落的後門。該院共有房屋和亭、軒等建築129間,建築面積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帶抄手廊的瓦房47間、敞軒3間、遊廊21間、地窨子4間、防空洞1個、涼亭1座。該院的具體格局是:宅門北側是一拉溜兒東房,共11間,應是回事房(傳達室)、車庫和警衛、雜役用房,從南往北的第三間東房的後牆開有臨街券門,是“車庫門”。
該院的具體格局是:進入宅門,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經過坐西朝東的“垂花門”②便進入了東院的一進院;一進院有帶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間,北房為腰廳,即:中間一間為連線前、後院的通道;東院的二進院均為帶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院的三進院只有7間後罩房。與東院並列的西院是休閒區,習慣稱為“西花廳”,亦是三進院落;從南往北依次是:由假山疊石與3間敞軒構成的一進院,由3間敞軒和3間正房構成,並有轉圈遊廊連線的二進院和由兩間東、西廂房與平頂外廊構成的三進院。
北溝沿胡同23號現在是單位宿舍,當年院內的主要建築尚存,只是殘破不堪而已;由於為解決職工住房而進行的改、擴建工程和住戶見縫插針的自建房屋,致使該院已難尋昔日風采。
註: ①西洋門,是清代中期以後,西方建築文化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在北京四合院採用的也很普遍。 ②垂花門,在府邸、宅院建築群中常作二門,起著聯繫分隔內宅和外宅的作用。
參考資料:(1)《梁啓超傳》(吳其昌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王忍之編三聯書店);(3)《世說新篇》(黃苗子著三聯書店);(4)《捲起巨大旋風的梁氏新文體》(作者夏曉紅載《北京日報》);(5)《梁啓超為西醫辯護》(作者張建偉載《羊城晚報》)。

榮譽

1986年1月21日,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北溝沿胡同23號作為“梁啓超故居”,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主人

個人履歷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飲冰室主人,是康有為的門生和得力助手,致力於維新變法,是維新時期的風雲人物。
梁啓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沒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革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啓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啓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併,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啓超出任司法總長。
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啓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
1916年,梁啓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鬥爭。袁世凱死後,梁啓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
1917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啓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啓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於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京滬開追悼會,參加者甚眾。
梁啓超一生勤奮,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萬字,在將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動又占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他每年平均寫作達三十九萬字之多。

個人著作

少年中國說·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
敬業與樂業》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新民說》  《飲冰室主人自說》  《中國文化史》  《飲冰室主人全集》  《李鴻章傳》  《曾國藩傳》  《飲冰室合集》  《梁啓超選集》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  變法通議自序 論不變法之害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論學會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說動 論湖南應辦之事  呵旁觀者文 中國積弱溯源論(節錄)  立憲法議 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  西學書目表後序 倡設女學堂啟  湖南時務學堂札記批(節錄) 成敗  英雄與時勢 文野三界之別  古議院考 《西學書目表》後序  養心語錄 國權與民權  講演集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節錄)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梁任公與英報記者之談話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人權與女權 情聖杜甫  屈原研究 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  書信集  致汪康年書 與嚴幼陵先生書  致康有為書 致康有為書(1900年)  致孫中山函三件 致康有為書(1902年)  致孫逸仙書 致康有為書(1912年)  詩文類  去國行 紀事二十四首  讀陸放翁集四首 壯別  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留別梁任南漢挪路盧 二首  浪淘沙 賀新郎  傳記類  戊戌六君子傳  敬業與樂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