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強(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梁伯強(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伯強(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廣東梅縣人,醫學教育家、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梁伯強於1922年畢業於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3年,到德國慕尼黑大學研修病理學,1924年獲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回國後受聘為同濟大學病理學副教授。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歷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委,國家科委醫學組成員,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病理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病理學會理事長。

梁伯強一生從事於病理學研究工作,確立了嚴謹的屍體解剖制度,建成完備的病理學教研機構,對當時尚不清楚致病機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準確的論斷,發表了《有關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問題》等著名論著;他注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數百名病理學人才,是中國病理學研究的先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伯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梅縣
  • 出生日期:1899 02.01
  • 逝世日期:1968 11.28
  • 職業:醫學教育家、病理學家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 代表作品:《有關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問題》
  • 所屬黨派:中國共產黨(1956年加入)
人物生平,家庭成員,主要成就,科研成果,教育成果,論文著作,榮譽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899年2月1日,梁伯強出生於廣東梅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12年入讀梅州樂育中學,1916年以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中學畢業。同年考進同濟大學醫學院,1922年畢業於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3年,梁伯強被學校推薦到德國慕尼黑大學研修病理學,1924年獲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1925年,梁伯強受聘為同濟大學病理學副教授
1932年,梁伯強受聘為廣州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兼病理學研究所主任,時年僅33歲。新中國成立後,梁伯強繼續在中山大學醫學院任教授和病理學研究所主任。1937年至1938年和1948年至1949年兩度出任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
1950年,梁伯強任衛生部全國衛生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南軍區後勤部衛生部顧問和地方病防治委員會委員。1954年,梁伯強任華南醫學院第一副院長。1955年梁伯強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部學部委員。1956年,他的《有關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問題》(中華醫學雜誌外文版1956)的論文。 首先闡明中國有壞死後性肝硬化這一類型,並指出病毒性肝炎是產生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原因。 1959年,發表論文《在原發性肝癌的形態學、病因學和在中國發病率的研究》。1960年受衛生部委託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病理學教科書《病理解剖學總論》;1963年,他組建了腫瘤研究所和寄生蟲病學、病理形態學、神經生態學、眼科學、藥物學等五個研究室;兼任中山醫學院腫瘤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64年出版病理教科書 《病理解剖學各論》。
1968年11月28日,梁伯強在廣州逝世,終年69歲。

家庭成員

清朝末年,梅城流行一種說法叫“上市梁、下市黃”,說的是梅城兩大有社會影響力的家族。下市黃是指著名詩人、維新思想家黃遵憲所在的家族,而上市梁則是梁伯強所在家族的代稱。
梁伯強的祖居位於梅城西區的黃泥墩,那一帶也叫上市。梁伯強的高祖父梁慎楨是嘉慶年間的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曾祖父梁心鏡是道光朝舉人,曾在福建擔任州官。到了他的祖父這一代,也有叔祖父梁國瑞考中舉人。梁家還與黃遵憲的下市黃家建立密切的聯姻關係,像梁伯強的另一位叔祖父梁國璿就是黃遵憲的妹夫。
梁伯強就出生於這樣一個書香氛圍濃郁的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梁友琴只傳下一個男丁梁劭勤(號寅恩),即梁伯強的父親。 梁家的男子多以投身教育為業,父親梁劭勤是一名教師,任教於本鄉國小和梅縣女子中學;像寫出著名《梅縣風土二百詠》的教育家梁伯聰(號紀恩)先生,正是梁伯強的堂伯父。而梁伯強的嫡親姑媽梁浣春是推動梅州女子教育的先驅,歷任桂里女子學校、梅縣女子中學、梅縣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梁伯強開展屍體解剖研究,數十年來堅持解剖研究工作。到1965年中山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屍解總數已達7689例,居中國之首位,成為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料。
梁教授 非常注重病理研究所管理工作的規範化和制度化的建設。一位德國病理學教授曾對梁教授說:“你所用的‘屍解記錄’非常好,我們德國的也沒有那么完善。
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提出:“廣東要與腫瘤、結核病和麻[FS:PAGE]風病三大疾病作鬥爭。” 1956年,他的《有關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問題》(中華醫學雜誌外文版1956)的論文。首先闡明中國有壞死後性肝硬化這一類型,並指出病毒性肝炎是產生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原因。
梁伯強受衛生部委託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病理學教科書《病理解剖學總論》、《(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1964)。該書的出版有力地保證和提高了我國病理教學的質量。
1959年,梁伯強將肝病研究交由他的一位助手負責繼續研究,他率領其他助手轉而開闢新的研究領域——鼻咽癌的研究。
1962年,梁教授宣讀了《鼻咽癌的組織學類型、生物學特性和組織發生學的研究》的論文,首先在國際上提出鼻咽癌的組織學分類;並詳細描述各類型的病理組織學特點和組織發生;闡明不同的組織學類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並辨證地論述了腫瘤實質和間質互相關係;腫瘤間質對瘤組織發生、發展和分化的影響。這一科學論斷受到國際腫瘤學家的贊同。此文與《鼻咽癌發生學的研究》(中華病理學雜誌,1960)至今仍被視為鼻咽癌病理組織學研究的經典性文獻。

教育成果

梁伯強非常重視人才培養。他教育青年教師和學生,要有獻身事業的精神,當工作、學習出現困難時,要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
梁伯強培養學生,既嚴格又細緻,被他的學生稱為“嚴師慈父”。“嚴”——嚴格而高強度訓練,制定每周學習和工作計畫,嚴格執行,周末檢查,未能按計畫完成任務的,毫不留情,勒令“補課”。“慈”——言傳身教,細緻指導,有針對性地要求青年教師全面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梁伯強為中國各醫學院校和研究所,培養了楊簡、何凱宣等一批傑出的人才。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國病理學研究機構有將近一半的骨幹和學術帶頭人,都是他的學生。如今,他所親手培養的學生,早已成了中國病理學的前輩。 梁伯強的貢獻,堪稱杏林佳話的“故事新編”。

論文著作

梁伯強著述甚豐,其中有30多篇論著,具有深遠的影響
  • 主要論文
《中國人的血型和地理關係的研究》
《廣東血型的研究》
《學習黃帝內經的一些體會》
《中華肝吸蟲傳染和 原發性肝癌發生》
《有關壞死後性肝硬化的問題》
《在原發性肝癌的形態學、病因學和在我國發病率的研究》
《鼻咽癌的組織學類型、生物學特性和組織發生學的研究》
  • 主要著作
《病理學實驗室手冊》
《病理組織學標本製作技術》
《病理解剖學總論》
《病理解剖學各論》
《病理屍檢手冊》

榮譽記錄

被評為國家一級教授,中山醫學院的“八大金剛”之一
學界的“南梁北胡”

人物評價

梁伯強教授一生嚴謹治學、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為發展我國病理學和醫學教育事業的奮鬥精 神;他數十年如一日,辛勤地培育出一大批優秀病理學人才。
梁伯強的一生,閃耀著客家精神。他具有堅毅不拔,百折不撓的作風;勤學多思,開拓進取的精神;關懷學子、愛國為民的品格。斯人永逝,風範長存。(梅州網評)
梁基平(侄子):梁伯強小時候十分勤奮,做什麼都喜歡刻苦鑽研,且具有異常冷靜的頭腦,他是個原則性很強的人, 具有對待學術無比專注、認真的精神,在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上開闢出全新的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