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姓

梁丘姓

梁丘姓,複姓,源流單一,出自春秋時齊國貴族後代,以封邑名為氏。在《百家姓》中排名482位。最新排名 未進入前300名(2009年最新姓氏排名)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丘姓
  • 外文名:無
  • 讀音作:liáng qiū
  • 地位:在《百家姓》中排名482位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梁丘據,梁丘賀,梁丘臨,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通用聯,

基本介紹

梁丘[梁丘,讀音作liáng qiū(ㄌㄧㄤˊㄑㄧㄡ)]
梁丘姓

姓氏源流

梁丘(Liáng qiū)姓源出有:
梁丘姓
單一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大夫姜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尚友錄》記載:“齊大夫食采梁丘,因以為氏。”梁丘,為西周時期齊國的一個邑地名稱,該邑境內有一名為“梁”的山丘,故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的東北部,名為梁丘。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姜杵臼執政期間(公元前547~前490年),有一個上大夫姜據被封在梁丘,他在梁丘的南側建有一城,稱梁丘城,史稱其為梁丘據。梁丘據與宰相晏嬰(晏子)、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一起,是齊景公一直非常信賴的三位重臣,與魯國大儒孔子也是同一時期人。
在梁丘據的後裔子孫們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梁丘氏,從而居住在梁丘城及其附近的住民也隨之亦稱梁丘氏。梁丘氏族人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梁氏、丘氏,世代相傳至今,皆尊奉梁丘據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梁丘據。據《春秋》載,梁丘起源是以邑為氏。梁丘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邑名,位於今山東省武縣東北的梁丘山之南。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故梁丘據就是梁丘姓的得姓始祖。複姓梁丘名人少見,可能是後來改單姓的原因。

遷徙分布

梁丘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沒有,望族出馮翊郡。梁丘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上有關於齊侯遇於梁丘的記載,據考證,這位齊侯便是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一直到今天,山東梁丘山的山南,仍有一座梁丘城,雖經長久日曬雨露,石城仍高大完好秀麗。這座山城,便是梁丘家族的發祥之地,梁丘氏的後代在尋根探源時不妨去此一游。複姓梁丘名人少見,可能是後來改單姓的原因。梁丘姓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夏縣)。
梁丘在山東成武縣東北梁丘在山東成武縣東北
梁丘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于山東地區,漢朝以後擴展到陝西,以馮翊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梁丘氏族人的蹤跡。如今在遼寧、山東兩省還有稀少分布。過去,據傳在台灣省也有梁丘氏族人分布,但據2005年2月28日台灣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的普查結果,台灣省境內現有的五百三十三個複姓中,已經沒有梁丘氏複姓的存在了。

歷史名人

梁丘據

春秋時齊國大夫,很受齊國君主齊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後,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後,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故為梁丘姓的得姓始祖。

梁丘賀

西漢大臣,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字長翁,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從京房受《易》,很能領會這本深奧的書,深得老師誇獎。又與施雔、孟喜同學《易》于田何的再傳弟子田王孫。後來朝廷讓京房先生推薦一名學生到朝廷做官,京房就推薦了梁丘賀。官大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宣帝時,立為博士。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籀以梁丘氏章句》一卷。

梁丘臨

西漢琅琊郡諸(今山東省諸城)人,梁丘賀之子。受《易》於其父,為黃門郎,甘露中曾奉使問諸儒於石渠。易學精熟,專行京房法。官至少府,其學傳於五鹿充宗及邪王駿,為漢《易》梁丘學的重要傳人。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通用聯

五言通用聯
說易官少府;
奉使論石渠。
——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諸城人梁丘賀,字長翁,曾跟從京房學《易》,宣帝時歷官郎、少府。為官謹慎、周密,深受信任,圖形被繪於麒麟閣。下聯典指梁丘賀的兒子梁丘臨,初為黃門郎,甘露年間,曾奉使在石渠閣講論,宣帝還選了十名高才郎專門聽他講京氏《易》。後官至少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