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佛教古蹟

桑吉佛教古蹟

Buddhist Monuments at Sanchi 桑吉佛教建築群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著平原。古蹟由一組佛教建築群構成,包括巨石石柱、宮殿、廟宇和寺院。這些建築的歷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它們都不同程度的保存下來。在12世紀前這裡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佛教聖地,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桑吉佛教古蹟
  • 外文名稱:Buddhist Monuments at Sanchi 
  • 地理位置:印度中央邦博帕
  •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著名景點:塔、石窟、僧院
結構介紹,影響意義,建築,塔,石窟,僧院,玉垣,石柱,幢,曼荼羅,風俗,牛,摸頭,吃飯,階級,買酒,敬佛,

結構介紹

坐落在中央邦博帕爾附近桑奇村的桑吉佛教遺址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物建築,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後12世紀的這段時間裡修建的佛塔、修道院、寺廟及聖堂被保存下來。
桑吉佛教古蹟桑吉佛教古蹟
相傳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共建有8.4萬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奇,現存三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號遺址(又稱桑吉大塔):它是阿育王開始建造的,隨後的國王統治時期,其公主和王子均被送到斯里蘭卡去學習佛教文化,後來國王、王后及他們的臣民改變了原有的宗教信仰,轉而信仰佛教,因而桑吉佛塔一號遺址具有濃厚的佛教傳統氣息。
桑吉大塔為半球形建築,直徑約36.6米,高16.5米,原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王墩,後來又加砌了磚石,頂上增修了一方形平台和3層華蓋,並在底部榴築了石制基壇和石制圍欄,整座大塔雄渾古樸,莊嚴秀麗。南北東西四方建有4座陀蘭那(沙石塔門牌坊),其中最古老的南門為公元前75年到20年建造。大塔和4座佛蘭那吸收了波斯、希臘的建築及雕刻藝術,裝飾繁衍縟富麗。
桑吉佛塔一號遺址附近有一個砂岩的寺廟建築,仍是當年未竣工的模樣。
佛塔二號遺址在山坡的底層;而一號、三號遺址和公元五世紀、七世紀修建的兩個歌普特寺廟即十七、十八號遺址則修建在山坡中間;而其最高峰修建的是一個修道院。
桑吉佛塔一號遺址精巧的通道設計是古代經典藝術的最偉大的寫照,它是由斯特哈恩斯在公元一世紀修建的,漫步在其中隨處可見的是佛陀的故事和隨後的佛教發展歷史的軼事。
桑吉佛教遺址所具有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沒有桑吉佛教建築遺址就沒有後來的印度建築藝術的發展,因為它給後來者們拓寬了思路,開通了靈感。第十七號哥普特寺廟被認為是印度建築風格里最具有邏輯設計思維的經典之作,在它身上體現出了中世紀印度寺廟建築風格中,所有必須採用的建築規律。
在桑吉山附近不到十公里方圓的範圍內還有很多古遺址例如:公元前二世紀修建的寺廟、公元後五世紀修建的石窟以及在維德斯哈城市中的龍哈吉山上的歷史遺蹟,他們和桑吉佛教遺址一樣都是很偉大的歷史名勝遺蹟。
毫無疑問,桑吉佛教遺址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豐碑:它對培育、發展、發揚佛教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影響意義

坐落在印度一個小村子———桑奇村的桑吉佛教古蹟,雖然身處荒遠鄉野,但它卻以“佛塔之城”世界聞名。從公元前3世紀至12世紀,在這座高不足100米的小山丘上分布著50多處遺蹟,其中佛塔修道院、寺廟及聖堂等許多歷史建築被部分保存下來。
桑吉佛教古蹟桑吉佛教古蹟
相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皈依佛門之後,他在全國大力弘揚佛教,在全國共建有8.4萬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現存3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號遺址(又稱桑吉大塔)。
桑吉大塔是阿育王開始建造的,經過幾代續建而成,建築風格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點,並吸收了波斯希臘的建築及雕刻藝術,裝飾繁縟富麗。整座大塔雄渾古樸,莊嚴秀麗。桑吉大塔南北西東各建有1座牌坊(亦稱沙石塔門牌坊),4座牌坊用象徵的手法描繪佛祖一生的故事,被稱為“陀蘭那藝術”。古老的南門為公元前75年至公元前20年建造而成,使得桑吉大塔具有濃厚的佛教傳統氣息。。
桑吉大塔附近有一個砂岩的寺廟建築,它仍保留著當年阿育王時代未竣工的模樣,這裡最為出名的是保存著阿育王的一個詔書,該詔書主要內容是:任何有害於佛教文化交流的行為都是不可以的,否則將受到國王的制裁。
桑吉佛教古蹟除桑吉大塔外,還有兩座佛塔是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佛和目犍連建的,據說其中一座藏有舍利佛和目犍連的舍利,1851年被發現。桑吉大塔現為印度最大的佛塔,其豐富的雕刻作品是古印度佛教之精粹,在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佛塔建築表現了早期印度佛教建築的風格。
在某種程度上,桑吉佛教古蹟所具有的價值是引領了印度建築藝術的發展。毫無疑問,它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豐碑:對培育、發展、發揚佛教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建築

意譯墳、廟、高顯處,營建源於對佛陀舍利之崇奉,故具有佛教崇拜之獨特風格,為佛教特有之建築,通常皆為佛教建築群(伽藍、寺院)之中心。樣式有自然之圓形,半球形覆缽式(始於阿育王時)、方形等。材料則印度古塔多內部積累土石,外部蔽以板石或泥灰。半球形覆缽式即印度之古塔,最重要之遺構可見於山琦遺蹟,塔之最中心處埋藏舍利容器,四周圍以欄楯,塔門敞開。通常古塔平面之直徑比塔之高度大,此系其最大特色,其後始逐漸增高。如犍馱羅式建築於數重基壇上之覆缽式塔,其圓筒高度已顯見增高,且基壇呈方形,凡此皆由純粹古塔形制變化而來。此一形制傳入中國後,可見於磚造或石造之雁塔、喇嘛塔等。另如中國日本所遺存之木造塔婆(通常有三重塔、五重塔)亦為此一塔制之變化型態。此外,密教、日本之木造多寶塔、石造五輪塔、寶篋印塔等則為塔制之新形式。
桑吉佛教古蹟桑吉佛教古蹟

石窟

於小乘石窟中,以跋闍(Bhaja)、康打哩(Komdane)為最古;中國則以大同雲岡石窟最奇偉,系北魏隋朝之遺蹟,此外尚有河南洛陽龍門、鞏縣、南京棲霞山、山西太原天龍山等處。石窟內部,遺存有豐富的尊像雕刻、裝飾、壁畫等,充分顯現出佛教藝術之綜合風貌。

僧院

梵語viha^ra,又稱僧坊。有單獨僧房、單層僧院、平地僧院、重層僧院等四型。岩窟中亦有遺存之遺例,較常見者有三面圍成之正方形,中央為空間廣闊之中庭,與中國、日本三面僧坊之形制極為接近。另有由四面配置整然、圍繞中庭之四面僧坊,此一形制系由犍馱羅逐漸普及於中印度。印度之僧院初時為木造,後漸採用石造,中國與日本則一般為木造。於僧院中,另有祠堂、講堂等大眾生活所必需之建築,通常由此等堂塔組為一伽藍而形成一寺院。然在中國,多以七組堂塔為一單位,乃所謂七堂伽藍之制,其後亦傳入日本。一般而言,七堂之種類與配置並無定規,常依宗派之別而累增,或改變用途、名稱、型態式樣等。

玉垣

又作周垣,凡伽藍、塔、僧房等建築物周圍均有石質玉垣圍繞,通常由石格、貫及地覆構成,上施以極細微之浮雕,構圖多取等動物及法輪、菩提樹、本生譚等。

石柱

阿育王曾刻詔書、法敕立於國境。柱端鐘形,上載象、獅、輪寶等。

梵語dhvaja,意譯旗、標誌。於印度,幢之樣式類別有三種:1.形狀如旗,2.塔蓋左右各樹一斜竿,3.塔前左右各樹一石(如我國長方形碑)。

曼荼羅

形像曼荼羅有以金、銀建造者,形制則有圓壇、方壇、蓮華壇、三角壇等。
桑吉佛教古蹟桑吉佛教古蹟
各國之佛教建築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顯特色。錫蘭之遺存建築與印度大多相同,緬甸泰國高棉等地,則雜有木造建築,爪哇之婆羅浮圖(Boro-Budurl)為一表現密教九層曼荼羅之大規模石造建築。西藏之大寺院,多建於山麓斜坡上,配置有多種建築,連線在一起,呈現一種歐洲風格之市街景觀,特色為塔身下部尚有一細小之喇嘛塔。我國之佛教建築多仿皇宮式之建築,其典型設計多以主要建築物整齊、對稱地配列左右兩方,山門與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方丈等呈一直線並列,其左右分別設定鐘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殿、客室與雲水堂等。塔為多層,建於伽藍外。材料以木、磚為主,屋瓦大多加上彩色塗繪。中國著名的佛教建築中,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之永寧寺,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又我國之佛教建築,可謂為中國佛教藝術之大觀,蓋因印度亦無如此諸堂整齊、蔚然壯觀之佛教建築。其他諸國,如韓國越南之佛教建築,可說系承襲我國之樣式;滿蒙則雜有西藏與中國之風格。日本之佛教建築亦模仿中國之樣式,且多採用木造,初期建築呈現左右整齊對稱之配列,塔多半配置於伽藍內。平安朝以後,除禪宗寺院外,伽藍之配置則多傾向自由化。至於細部之式樣,平安朝以前為和式,鎌倉時代以後則有唐式、和式、天竺式三種,後來為和式與唐式混合之普通樣式。昭和以後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

風俗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儘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桑吉佛教古蹟桑吉佛教古蹟

摸頭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吃飯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

階級

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

買酒

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

敬佛

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