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土陶傳統製作工藝

桂花土陶傳統製作工藝

桂花土陶製作起源於明代,秉承了幾千年中國制陶工藝的精華,生動完整地再現了古老的制陶過程,承襲傳統技藝生產的生活土陶罐、盆、缸、壇經久耐用,品質優良;建築土陶脊、瓦、壟、滴水等是仿古建築的上好材料同時,對現代制陶工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8年,桂花土陶傳統製作工藝成功入選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花土陶傳統製作工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中國
基本信息,遺產簡介,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四川彭州
文化遺產名稱:桂花土陶傳統製作工藝
遺產編號:Ⅷ-11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成都市彭州市民眾藝術館
遺產級別:省

遺產簡介

桂花土陶是指彭州市桂花鎮的傳統制陶工藝。根據文獻記載,桂花土陶具有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彭縣誌》即說,在公元1523年(明代嘉靖三年),桂花鎮的土陶生產已經形成規模。桂花鎮瓦子村龍窯窯址,就是嘉靖年間燒陶製陶的有力見證。
根據已有文獻記載,在明代以前,桂花鎮雖有零星的土陶作坊,但生產量還不大,產品也比較單一。直至公元1522年(明代嘉靖二年),桂花土陶的生產才形成規模。從燒制土陶的民窯數量來看,1900年至1908年(清光緒年間),桂花鎮有燒制土陶的民窯數十座,所燒制的日用品和琉璃瓦造型優美、質地精良,遠銷川西各地。1910年(清宣統二年),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到大窯3座、窯戶40餘戶、產品多為缸、壇、盆、罐和廟堂飾品等。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的統計數據更為驚人,達到大窯7座、小窯50餘座、窯戶100餘戶、從業工人260餘人,產品除銷往雅安重慶西昌等地,還遠銷至甘肅山西等省外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的統計,桂花鎮仍有窯戶116家。隨著土陶生產合作社和國營土陶生產廠家的誕生,桂花土陶開始擺脫傳統手工作坊的單一生產形式,成立了工藝美術車間,從大專院校引進技術人才,在繼承、發展和創新中求得了一條生路。技術革新中產生的泥下彩5種和色釉13種,都極大地豐富了桂花土陶的藝術品質。1964年,經過反覆實驗,終於解決了釉料含鋁量過高不符合食用標準的問題。1975年,還研製成功無極變速轆轤車,大大提高了制陶工作效率。
桂花土陶傳統製作工藝分為以下一些流程:選料、踩泥、鋸泥、制坯、錘坯、施釉、燒制等,尤其是泥料的選擇和發酵相當關鍵。精美的桂花土陶產品凝結著古老的科技文化信息和中國勞動人民的聰穎與智慧。桂花土陶從創燒起,就與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因此它的產品廣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和歡迎。
日常生活中的土陶罐、缸、壇,多么樸實和溫馨;建築用的土陶脊、瓦、壟、滴水等仿古材料,既有美學的意味,又有遮風避雨的功效。桂花土陶產品中的泡菜罈,曾廣泛地流行於川西平原的千家萬戶,為普通民眾帶來了尋常人家的口腹之樂,用桂花土陶泡菜罈泡出的泡菜,具有香氣襲人、清脆甘爽的特點,且水質經年不壞,時間越長越是香濃,堪稱泡菜罈中的一絕。
土陶蒸鍋也是桂花土陶廣受民眾歡迎的新產品,具有無污染、無輻射、無有害物質的特點,蒸出的食品比鋼、鐵、鋁鍋更加自然和香醇,體現了桂花土陶樸實天然的特徵。
桂花土陶細膩的風格、古樸典雅的造型都贏得了海內外人士的偏愛。1957年,桂花土陶參加了全國工藝美展,1961年到歐洲參加西德博覽會,1977年遠赴美國進行展出。在1983年的北京旅遊產品展覽會上,桂花土陶生產的一隻鏤空龍瓶,被外國友人贊為“中國活龍”、“傑出的東方藝術”。
由桂花鎮燒制的土陶建築材料,也頻繁地出現於鄧小平故居紀念館、四川巴金文學院、成都錦里一條街、西藏博物館、青羊宮八卦亭、三星堆翟上園、永陵博物館、芙蓉古城等知名建築的建設和維修中,給人們帶去了桂花土陶那特有質樸和溫暖氣息。
陶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直接物化證明,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古蜀時期,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先民們就已經熟練並大量使用陶器進行生活和生產。因此,桂花土陶無疑凝結了人們的智慧和文化精神。桂化鎮的陶瓷文化,經過數百年的生息繁衍,已經深深地滲入桂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之中。桂化鎮民風淳樸,文化昌明、琴棋書畫等雅文化頗為流行,擁有10餘個各類藝術協會就是明證,也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榜樣和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