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社區

桂平社區

桂平市是廣西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距今已有二千兩百多年的歷史,廣西簡稱“桂”就是源自於桂平。桂平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大瑤山盤亘於西北部,為天然屏障。鬱江、黔江在境內交匯,潯江從此起點,順潯江可至梧州、廣州、以至港澳;溯鬱江、黔江可達南寧、柳州。鬱江、潯江沿岸,是廣西最大的沖積平原,為重要的糖、糧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平社區
  • 外文名:Guiping Commune
  • 地址:廣西
  • 屬性:悠久的城市
  • 歷史:二千兩百多年
  • 簡稱:“桂
  • 土地面積:4073.8平方公里
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區劃,氣候特徵,道路交通,經濟發展,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科技文衛,衛生,文化,體育,旅遊景點,大藤峽,

位置

桂平市是廣西歷史最悠久的城市,距今已有二千兩百多年的歷史,廣西簡稱“桂”就是源自於桂平。桂平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介於北緯22°52′—23°48′與東經109°41′—110°22′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市境中部,地處低緯地區。大瑤山盤亘於西北部,為天然屏障。鬱江、黔江在境內交匯,潯江從此起點,順潯江可至梧州、廣州、以至港澳;溯鬱江、黔江可達南寧、柳州。鬱江、潯江沿岸,是廣西最大的沖積平原,為重要的糖、糧基地。市政府駐地西山鎮,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南路255公里,水路438公里,距北部灣188公里。全市總人口約17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近20萬。
市境最東至木樂鎮大沖表,最西達石龍鄉達開水庫與懷好林場,最南抵沙坡鄉三縣頂,最北為垌心鄉大橋坳附近。東和東北與平南縣交界,東南和容縣為鄰,南與北流市、玉林市相連,西與貴港市接壤,西北和武宣、金秀兩縣相接。南北長103.5公里,東西寬68.6公里,全市土地面積4073.8平方公里,占廣西總面積的1.72%。

建置沿革

漢 今縣地置布山、阿林兩縣,隸屬鬱林郡,是桂林郡治和布山縣治所在地,此為市境內建縣之始。
三國 縣境為吳國屬地,隸廣州鬱林郡,仍稱布山、阿林縣。
晉 仍沿三國舊制。
南朝 梁天監元年(502年)置桂平縣,屬桂平郡(一說有郡無縣),郡治、縣治設於西山大窩坪。阿林縣仍屬鬱林郡。“桂平”之稱,始於此時。
隋 開皇十年(590年)廢桂平郡,先後置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大賓五縣。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四縣屬鬱林郡;大賓縣屬永平郡。其中武平、皇化兩縣分別於大業元年(605年)和二年廢。
唐 今縣地分置繡州、潯州,轄九縣(後並為六縣),屬嶺南道。這是境內分合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繡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原稱林州,《新唐書·廣記》作陵州,越二年改稱繡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常林郡,後復為繡州。轄阿林、常林、羅繡、皇化、歸誠、盧越六縣。潯州,唐貞觀七年(633年)置,因地處潯江水涯之地,故以“潯”名。轄桂平、大賓、陵江三縣。貞觀十二年(638年)廢州,長壽元年(692)復置,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潯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名潯州。桂平、大賓兩縣轄地均沿隋制不變。陵江縣與潯州同年置。
五代 今縣地屬南漢,境內有五縣。其中阿林、羅繡、常林屬繡州;桂平、皇化屬潯州。
宋 開寶五年(972年)廢繡州,其轄地併入容州普寧縣(今容縣)。同年廢潯州,其轄地併入貴州(今貴縣)。翌年復置潯州,領桂平縣。縣境內之阿林、羅繡、常林、皇化等縣統一併入桂平縣。縣治從西山大窩坪遷到今城區地。今桂平市境內長期分置多縣的局面至此結束。
元 桂平縣屬潯州路,路治在今城區。潯州路轄桂平、平南兩縣。
明 桂平縣屬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三縣。
清 沿明制屬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武宣四縣。
鹹豐五年(1855年),以陳開、李文茂為首的廣東農民起義軍溯江而上,攻克潯州府城,定為秀京,建立大成國,改桂平縣為永秀縣。當時永秀縣轄地占桂平縣境的大半。鹹豐十一年(1861年)大成國失敗,桂平縣轄地仍復清制。
民國 初襲清制。2年(1913年)廢潯州府,由省直轄。5年屬潯州行政區,公署設桂平。6年屬蒼梧道。15年廢道改屬潯州區。33年改屬梧州區。37年屬十三區,十三區專員公署在今城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後,桂平縣初屬梧州專區。1951年7月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屬玉林專區。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屬玉林地區。1994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桂平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玉林地區。1996年10月,地級貴港市成立,桂平市改由貴港市代管。

行政區劃

桂平市轄21個鎮、5個鄉,總面積4074平方公里,隸屬於貴港市。其中,農林牧漁可利用地530多萬畝,百分之八十是平原台地低丘。2006年末總人口170多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0萬人。

氣候特徵

桂平市位於廣西東南部,黔郁兩江交匯處,既是西江工業走廊和紅水河能源工業帶的結合部,又是連結華南經濟區和西南經濟區的西江航運大通 道上的重要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這裡陽光充足,全年無霜期長達339天以上,年日照17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26.7mm,年平均溫度21.4度,相對濕度80%。這對發展珍優高值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桂平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盛產亞熱帶土特產品,其中麻垌荔枝、西山茶、乳泉井酒、龍眼、淮山、玉桂、八角和中國一絕羅秀米粉等聞名廣西區內外。

道路交通

桂平市交通比較方便,水路溯江而上直達貴港、南寧、柳州;順江而下,可泊梧、穗、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各埠,而通海外;西江桂平航運樞紐工程建成,已使千噸的輪船能從南寧、貴港經桂平市直抵廣州,並與鐵路交通大動脈--南廣快速鐵路、南昆、湘桂、黎湛線連結,形成水陸交通大循環;南(寧)梧(州)二級公路和正在修建的武(宣)平(南)二級公路橫貫市境東西,從城區至梧州158公里,至南寧242公里,還有桂(平)金(田)二級公路和桂(平)玉(林)二級公路縱貫南北,城區到金田28公里,到玉林130公里,至桂林、北海、廣州、東莞、深圳、中山、珠海、湛江的汽車皆可朝發暮至,市境內各鄉鎮圩集皆有公路相通。還擁有位於市區附近的軍民兩用桂平機場,可起降大中型飛機。所以,桂平既是廣西水路交通樞紐,也是中國大西南物資出口港澳的通道,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桂平市境內山川秀麗,風景名勝薈萃,“別有天地”、“鳳擅名勝”、“秀蓋南天”是“遊蹤來絕頂”的旅遊勝地和佛教聖地。以“南天第一秀山”而著稱的西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金田起義地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潭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綠色翡翠;白石洞天是全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羅叢岩是全國七十二福地中的“天南福地”;東塔是廣西第一高古塔;大藤峽是著名江流峽谷、明朝瑤民起義的根據地,毛澤東主席曾親筆寫下“大藤峽”三字;釋寬能法師靈骨舍利是世界上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個比丘尼舍利子;廣西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塔等景區景點,令人流連忘返。

經濟發展

工業

近年來,桂平市實施"工業強市"戰略,降低準入門檻,最佳化投資環境,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製藥業、酒業和酒精業、鑄造業、礦產品加工業、建材業、食品加工業、服裝針織業等七大特色支柱產業。市工業集中區開發建設進程加快,長安工業集中區、龍門工業集中區已經初具規模;木樂、社坡、中沙、思宜、江口等以服裝針織、機械製造、醫藥、小五金、竹編工藝為特色的鄉鎮工業集中區不斷完善,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廣西源安堂膚陰潔系列產品2004年通過了國家藥品GMP認證,經權威機構評估,源安堂品牌價值9.93億元;乳泉井酒,先後榮獲"國家輕工部優質產品"、"廣西優質產品"稱號,2004年榮獲首屆中國--東協博覽會指定用酒,並出口外銷,打入國際市場。2004年,桂平市實現工業總產值42.5億元,增長53.75%,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畫目標。

農業

桂平市農業資源非常豐富。全市有耕地面積105萬畝,有適宜種植各種南亞熱帶經濟林果的山丘崗地300多萬畝,水域面積33萬多畝。
桂平的農作物以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為主,是廣西重要的糧食和蔗糖生產基地,水稻中的桂香粘,西山香粘是獨具特色的優質稻穀。在市郊尋旺、西山、南木等發展"菜籃子"工程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地處南亞熱帶的桂平市十分適宜各種熱帶水果的生長,麻垌的荔枝,金田的大烏圓,社步柑等都享淮遐邇。桂平的三黃雞,生豬以及經過加工的桂平腊味都是馳名中外的傳統產品,歷來是活雞,活豬的出口基地之一。桂平有較廣的淡水養殖水域,大小河流80多條,池塘水庫星羅棋布。魚類品種資源豐富,加上氣候溫和,雨水豐沛,很適宜於魚類的繁殖生長。目前全市尚有可開發養魚的塘庫面積5多畝,河流網箱放養和生態增殖投入的前景更是廣闊。

城市建設

2005年,桂平市市區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6.5萬人。市區自來水普遍率達85%,居民燃氣普及率為88%,城市排水管道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83公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建成區綠地率為34.5%。
2004年,桂平市以爭創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市容"南珠杯"競賽為契機,帶動城市建設,加大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力度,規範城市建設行為,嚴把審批關,進一步清理市區主要街道臨街的不規範建築,落實整改措施,道路景觀有了明顯的改觀以規劃為龍頭,嚴格實行"一書兩證",加強城市建設管理,規範建築有形市場,把好建築招投標管理關,城市建設邁上了新的台階,城市基礎設施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市容市貌得到顯著改觀。
為了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提高人居質量,2004年,桂平市累計投入2430萬元進行市政道路、路燈安裝等建設,重點抓市區視窗地段改造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300萬元(含征地拆遷資金)的城區桂南北路、桂貴南路和鬱江東路的拓寬改造、體育館西門的改造工程。硬化砼路面面積1萬平方米,改造和新建道路水溝2.7公里,市容環境的髒、亂、差現象從根本上得到了整治。
投資180萬元安裝DM500過鬱江河底的供水管道,解決了1.7平方公里河南區居民用水難的問題。投資40萬元,完成了原糖廠1.5平方公里供水區供水管網改造,解決了原糖廠供水區居民生活用水不足問題。城區用水普及率達98%,管網壓力合格率達100%。
截至2004年底止,全市共有燃氣庫供應站4座,均通過自治區建設廳的資質審查,並獲得其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可儲液化石油氣650立方米。液化石油燃氣用戶29450戶,城市燃氣普及率達88%。
全市擁有營運公車48台,營運線路9條,營運交通線路113公里。公車輛線路縱橫合理交錯於桂平市區、郊區。
2004年,桂平市市區擁有環衛機械28台,有公共廁所38座,日清掃、保潔面積達70萬平方米,日清運垃圾100噸,做到日產日清,垃圾收運率達95%,無害化處理率達60%。
桂平城區總體規劃先後修編了五次。現在實施的是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覆的桂平市人民政府委託同濟大學規劃與建築研究院修編的桂平市城市總體規劃。根據總體規劃要求,先後對橋西小區、城市綠地專項規劃、城南小區、鳳凰小區、銀兔小區、綠塘小區、馬騮灘三角嘴小區、秋柳小區、大起小區、官沖小區、嶺頭小區、福山小區等23個小區的詳細規划進行了編制,還編制了江北工業園區,江南工業園區的控制性規劃。2005年完成了33項城市規劃設計任務,主要有西環路兩側用地控制性規劃,行政中心控制性規劃,城北商業步行街詳細規劃等。組織進行了行政中心文化廣場和城北商業步行街詳細規劃設計招投標方案省級專家評審。
自一九九0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以來,桂平市的各項建設活動和城市規劃更加有序地進行。並且嚴格按規定實行"一書兩證"審批制度。200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旅遊帶動的戰略,更加大了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力度,規範了城市建設行為,加強了城市道路景觀和空間景觀的規劃建設管理,嚴格建築立面的審批,有效地控制了臨街建築的立面景觀建設,道路的景觀有了初步的改善。2005年,共核發《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6份,《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415份,《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430份。堅持跟蹤管理,凡不按規定辦理"一書兩證"手續的建設活動,以及不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的建設活動,發現一宗處理一宗,依法予以處理。2005年共發出停建通知書96份,行政處罰決定12份,拆除違章搭蓋41間面積2036平方米。
重點鎮建設
桂平市有國家建設部試點鄉鎮一個:即木樂鎮;有自治區重點鎮5個,即木樂鎮、社坡鎮、江口鎮、金田鎮、西山鎮,5個重點鎮鎮域面積77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35.8萬人(西山鎮列入桂平市城市規劃區人口除外),其中農業人口為30.2萬人,非農人口5.6萬人。重點鎮規劃區內戶數8308戶,總人口6.35萬人。累計新建住房2500戶,竣工面積16.8萬M2,其中樓房建築面積14.1萬M2。完成公共建築面積5.5萬M2,其中農貿市場建築面積2.4萬M2,生產性建築面積13.8萬M2。2004年末累計,重點鎮鎮區住宅建築面積79.5萬M2,住宅居住面積51.8萬M2。
重點鎮公共設施完成6500萬元投資,其中自來水設施投資750萬元,基礎道路投資3800萬元,重點鎮規劃區內自來水普及率達98%,園林綠地面積19.55公頃,森林覆蓋面積395平方公里,環衛機械車輛18台,公共廁所25座,安裝路燈550盞。
近年來,各個重點鎮進一步加強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金田鎮利用3000萬元國債進行金田營盤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木樂鎮占地700畝的工業集中區建設已進入基礎設施施工階段,社坡鎮占地108畝的富源水區建設已進入房屋主體建設主體階段。至去年末,重點鎮道路總長28.8公里,鎮區道路鋪裝面積35.4萬M2,排水管線總長31.7KM。
五個重點鎮(西山鎮地處城區除處)已完成鎮域總體規劃調整修編。
各個重點鎮黨委政府均把小城鎮建設規劃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名鄉鎮總體規劃修編經批覆後,立即組織技術力量,進行道路放線定樁,確定各功能分區,標示重要公共建築的位置,爭取小城鎮建設儘快把上一個新台階。

科技文衛

衛生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門類齊全、布局合理、具有較強健康保障能力的城鄉衛生服務體系。現已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家,穩定病床1592張,在編職工242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947人。有村衛生室303家,鄉村醫生547人。 市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醫院分別跨入了二級醫隊行列,市衛生防疫站1999年12月通過了等級防疫站的評審,市婦幼保健院1995年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衛生部命名為"愛嬰醫院"、1997年被衛生部命名為一級甲等婦幼保健院。
全市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市人民醫院建起了設施較為先進的急救中心、ICU監護病房。市中醫醫院建起了區內縣市級醫院中較為先進的骨傷科救治中心。全身CT機,彩色B超等一批高精尖的現代化儀器設備已在市級醫院安家落戶。所有衛生院基本達到"一無三配套"目標,消滅了危房,並全部裝備了B超、心電圖機、X光機和肝功能化驗設備,部分衛生院配備了全自動或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大大改善了醫療條件,方便了民眾就醫。
全市醫療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市人民醫院已能成功地開展顱腦、胸腔等部位的高難度手術,該院的心血管內科,中醫醫院的骨傷科等特色專科,在民眾中有較高知名度。經過多年努力,桂平市衛生事業取得了全面進步。中醫藥事業持續得到健康發展;農村衛生工作穩步推進;預防保健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些嚴重危害人民民眾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得到有效控制。已達到了消滅血吸蟲病、絲蟲病,基本消滅麻風病、瘧疾和基本控制地甲病標準。創建衛生城市和衛生城鎮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城鄉衛生面貌、居民生活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農村改水工程成績顯著,85%的農村人口飲用上了自來水。孕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標均處於全國先進水平。

文化

城區有市文化活動中心大樓,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劇場、電影院、歌舞廳、卡拉OK廳等文化娛樂設施,各鄉鎮都建立有文化站,近二十年來,堅持舉辦一年一度的桂平城區軍民歌詠比賽(歌舞晚會),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廣播電視:形成了市、鄉(鎮)、村三級微波廣播電視傳輸網路,全市廣播覆蓋面達90.13%,電視覆蓋面達80.98%;2000年分別獲全區“知識工程”工作先進縣(市)稱號。桂平市圖書館2001年被評為全區“知識工程”工作先進集體,也是國家、自治區三級圖書館。博物館1996——2000年被評為“全區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桂平劇場1996——2000年連年被評為“全區文化工作先進集體”。自1980年以來,連續不斷地開展了22屆軍民歌詠比賽。
文藝創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僅2001年可樺創作的中篇小說《王吉祥的喊叫》,參加《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文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新光杯”全國青年文學傷口大賽,獲二等獎;陳棟同志創作《天國青年故鄉篆刻集》一書在廣西出版社編印出書;謝旭強同志創作的散文詩《小草》獲中國世紀大採風鈾獎;另有兩首歌曲可選中國音協等單位主佃的《西部之音 中國民族歌曲選粹》。

體育

桂平市建成了目前廣西縣(市)級規模最大的市體育館,競技體育和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發展。近幾年來,先後榮獲全國武術之鄉,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市)等稱號。
桂平市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曾湧現出李春麗(桌球)譚漢永(舉重)歐燕蘭(田徑)等國家級名將,也湧現了培養吳數德、唐靈生、蘭世章等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的桂平籍國家級教練員,楊國榮、譚漢永。
2001年桂平市業餘體校被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稱號;梁教德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個人”稱號;市體委獲貴港市競賽訓練工作先進單位。經國家體育總局和自治區體育局批准,2000年10月桂平成為全國青少體育俱樂部的創辦單位,這是目前全區縣市級第一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01年3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王渡副司長、自治區體育局解文才副局長親臨我市檢查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工作,對桂平的體育工作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02年向區體校輸送了七名優秀體育苗子。
桂平現有的體育比賽場館設施可承辦國家級的室內比賽。另外現有的體育比賽場館是全市體育訓練的主要基地,以“三集中”形式辦學。近年來,桂平市業餘體校在體育訓練中摸索出一條新路子,就是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同業餘體校以及全民健身結合起來的“三位一體”的訓練模式,實現了業餘訓練和全民健身活動協調發展,跳出了單純性培養體育尖子的怪圈,把重心移動到了普及與提高、發現人才和輸送人才的軌道上來。

旅遊景點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桂平市區內,以城郊1公里處的西山名勝為主體,包括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太平山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紫荊山壯村瑤寨風情,天南福地洞天羅叢岩及白石洞天、麻洞荔枝之鄉和潯州古城風光,北回歸線標誌等景觀景點組成的集錦式大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桂平西山以"石奇、樹秀、茶香、泉甘"著名。峰巒嵯峨,數十乃至百餘立方米的巨石疊嶂,中有怪石嶙峋,石徑曲幽。石樹參天,綠蔭匝地,自然景觀壯麗。西山茶名聞遐邇,清香可口,遠銷各地。泉甘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近年來,人們利用優質的乳泉水,釀製成了不少甘美的瓊漿,有被譽為"廣西茅台"的乳泉酒,有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礦物元素的"羅漢果露"等飲料,甘冽爽口。每值盛夏,乳泉邊備有竹筒,供過往行人取水暢飲,舀一筒子泉水,慢慢啜飲,誠是一大樂事,被譽為西山一絕。
桂平市區以西為廣西中部龍山山脈的一部分,素"乳泉搖籃"之稱。因這一帶系中生代花崗岩,地下水附存於岩體的理裂縫之中,積水成泉。這種泉水的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張力大,含有一種特殊的物理現象,據說只有杭州的虎跑泉才能與之媲美,有人作過一次表演:直至投入113枚,水在杯口鼓得像麵包一樣,卻未外溢,把"滿則溢"的規律打破了。看到這種特殊物理現象的人,無不叫絕。當地民眾更加引以自豪。桂平有一首采荼調,就是讚美乳泉的:"花罅石,花罅石,乳泉水,西山茶。此話不與俗人講,俗人聽了要出家。"
在一塊花崗苦巨石之上,一棵根須裸露的奇妙大樹,盤根錯節長在石上。巨石底下就是"乳泉"二字,為古人所書。泉深1米許,冬不涸,夏不溢。據《潯州府志》記載,乳泉"清冽如杭州龍井,而甘美過之。時有汁噴出,白如乳,故名乳泉。"現代科學化驗證實,這種現象為氡氣所。當氡氣隨泉水噴出,速度很快,便出現乳白現象。
西山景區歷史悠久,原是佛教勝地,現仍保留有較為完整的佛教建築、廟宇,如龍華寺、李公祠、洗石庵、乳泉亭和飛閣等。歷代文人學士留下讚賞西山的詩詞對聯達4000多首。

大藤峽

大藤峽位於黔江下游,其出口處距桂平市區約8公里。峽以桂平、武宣縣交界的橫石磯為入口,弩灘為出口,全長44公里,均在本縣境內。峽的兩岸奇峰聳峙,急流險灘時隱時現,陡坡、深谷、懸崖、峭壁、支流相間。夏日灘濤翻滾,洪波擊岸;秋天碧波蕩漾,江山輝映,是廣西境內最典型的峽谷風景。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遊歷到此,曾作《大藤峽遊記》一文記之。
明代初年,大藤峽爆發了大規模的瑤族農民起義。起義軍前赴後繼,堅持武裝鬥爭近200年。峽的北岸碧灘、仙人閣、三妹洞、九層樓等處,均為當年的古戰場。
大平山自然保護區
大平山位於縣境西北部大藤峽腹地,距市區約35公里。這裡山體陡峻,溝壑縱橫,雨量充沛,有節理髮達而奇特的地理結構,壯麗多姿的山水風光,芬芳醉人的奇花異草,罕見的熱帶林木和珍禽異獸,是桂東南較為完整的熱帶、亞熱帶自然季雨林區。有“小西雙版納”之稱。1983年縣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劃為動植物自然保護區。
大平山地形複雜、構造奇特,溝谷多呈“V”字形,有的呈“U”字形,成90度角的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從溝底抬頭仰望,往往只見藍天一線。由盤迭至上的岩石形成的一座座山峰,有如其大無比的千層糕。由峰頂俯瞰山下,只見叢林莽莽,在茫茫雲海中時隱時現,變幻無窮。由於林木蔥鬱,水源豐富,大平山瀑布特多,小平山天橋瀑布飛流直下,一瀉百餘米,響聲如雷,水花飛濺數十米以外,景象尤為壯觀。
桂平北回歸線標誌公園
北回歸線是赤道以北的一個緯度圈,也是太陽垂直照射北半球的極限。夏至正午,陽光直射其上,豎竿無影,其北諸域物影亦最短;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逐漸南移。冬去春來,太陽再度直射於此,致有四時炎涼。"回歸"者,此之謂也。
....北回歸線是熱帶與北溫帶的天文分界線,沿線區域為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我國台、粵、桂、滇四省區,陸地線總長兩千多公里,在廣西經過梧州、桂平、上林、平果、那坡等十六個市縣,長達五百多公里。故廣西氣候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草木蔥蘢,物產豐富。北回歸線於天文、地理、氣象、農業和生態等科研領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桂平古郡,素以人文勝跡和綺麗風光聞名遐邇。桂平北回歸線標誌的建立,更使潯江兩岸錦上添花;科學普及、國情教育又增新苑,規劃建設、旅遊開發亦得其利。
....本標誌位於東經110°08′37″.34、北緯23°26′15″.67,占地2462平方米,高17.2米,為廣西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由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貴港市人民政府與桂平市人民政府撥款,廣西自治區測繪局承建。主體工程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日動工,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動工,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落成。
天南福地羅從岩
羅叢岩坐落在蓮花山脈前沿零星分布的岩溶殘丘地帶,東南距鬱江河畔的白沙圩約8公里,距市區35公里,屬思建村範圍。在方圓五六公里的平原上,平地崛起石山9座,當中一座高70米,長約350米,寬80米,坐北朝南,狀若覆舟,被譽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地”和桂平八景之一的“羅叢岩月”,指的就是這座石山。
羅叢岩內有古人類洞穴遺址,1980年,自治區和縣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在岩洞內發現了大量夾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獅膠結層、獸骨、野豬牙齒等遺物,說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曾在這裡生活棲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龍巖附近的一個小岩洞裡,至今還保留著相當明顯的文化層,文物考古人員在這裡採集到石器、陶片、螺獅殼等遺物,現存縣博物館。
羅叢岩成為風景名勝,始於宋代皇佑年間(1049年至1054年)。那時,程頤、程顥自洛陽至龔州(今平南縣)省父,隨同他們的老師周敦頤一道“遍游潯郡諸名勝”,曾經在這裡築室為居,讀書講學。後人在他們的舊居遺址建周程三夫子祠,今祠已不在,但用大塊石灰石壘砌的牆基猶存。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專程前來遊覽考察羅叢岩,並在他的《粵西遊記》中有所記述。
白石山道觀文化
白石山在市區東南35公里,麻垌圩西北8公里處。海拔650米,道書稱“白石洞天”,在全國三十六洞天中名列第二十一。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遊覽勝地。明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並寫了《白石山遊記》。山之東為獨秀峰,孤峰插天,西為蓮花蕊,又稱鵝頭峰,奇怪險陰,是白石山的主峰,山麓有壽聖寺,煉丹灶,不遠處還有飛鼠岩,都是吸引遊人的奇特景觀。
龍潭國家森林公園
龍潭森林公園內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千峰如屏、劈地摩天、怪石林立、神奇峻秀。連綿的群山猶如上下飛舞的綠龍。山的脈絡主次分明,層次豐富。遠眺群山前擁後簇,高矮參差,綿綿不斷地伸展開去。最高峰大平山頂海拔1158米,相對高度780米,四周眾山簇擁,呈現出一派頂天立地的雄偉氣勢。
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這裡峽谷遍布,狹窄的峽谷在群峰之間,曲折迴繞。遊人穿行於峽谷中,忽而從險峻的、滿是荊棘的山坡間走過,忽而涉足於溪流之中,忽而在尖突的岩石潛行,濤聲、溪水聲交融在一起,在濕潤的空氣中迴蕩。空氣中瀰漫著多年苔蘚的清香,泥土的芬芳,一派原始、自然的氣氛,野趣濃郁。在這遠離塵囂的山野去處,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靜觀滿目濃蔭,聽著鳥叫蟬鳴,整個身心仿佛都被大自然洗滌乾淨,為其融化,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春天,這裡繁花似錦,百草含芳,樹枝生出清香的綠葉,漫山翠綠,蜂飛蝶舞,五彩繽紛,色彩各異的鮮花點綴其中,散發著陣陣花香。漫步於龍潭,時刻感覺到強烈的春天氣息。盛夏,濃蔭密枝,萬木向榮。這裡也成了綠色的海洋:新綠、翠綠、濃綠、黛綠、墨綠、深綠交融在一起,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振奮,催人向上,給人以希望。金秋時節,龍潭披上了富麗的色彩,烏桕楓香的紅葉,浸入綠色之中,紅綠相間,組成了一幅絢麗無比的巨幅油畫。
龍潭森林公園溝谷縱橫,溪流密布,瀑潭眾多。從深山裡流出來的溪水,彎曲蜿轉穿林過石,分合起落,構成了一級級激流飛湍和層層疊疊的潭瀑奇觀。瀑布為公園的一大奇觀,具有生動的動態美。這裡有的瀑布高達100米,在高高的翠岩上懸瀉傾掛,似巨幅晶簾凌空飛落;有的瀑布在山谷中騰越呼嘯,幾經躍碰,聲若滾雷。石泉激濺起的無數水珠,化作迷濛的水霧,在陽光照耀下,常常變幻出一道道七色彩虹,像彩橋飛架,整個山谷也好像籠罩在一片金色輕紗之中。近觀瀑布如龍飛鳳舞,充滿活力;遠望瀑布如白練垂簾,寧靜清雅。好一個多彩多姿的瀑布奇景。
眾多的溪流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潭。大的500平方米以上,小的也有10平方米。潭水清碧,生棲著多種魚類。有些潭邊綠樹蔥籠,紛紛前傾,探向水面,猶如一張張綠色的大傘,遮蓋在潭面上,形成天然的室內游泳池。有的潭水面寬闊,倒映著藍天、白雲、遠山、近樹,渲染出美麗無比的水中畫。
太平天國起義遺址
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於1851年1月11日在本縣金田村爆發。金田村位於紫荊山南麓,縣城以北27公里,村中的韋昌輝故居遺址和村邊犀牛嶺上的古營盤、練兵場,不遠的紫荊山區,以及附近的新圩三界廟、江口石頭腳等處,都是當年太平天國進行重要活動的地點。其中金田起義地址已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圩三界廟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內外前來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著名史學家胡繩、羅爾綱等,都曾來此進行學術考察。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至1987年,共接待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瑞士、民主德國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友好人士250多人,1987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1.3萬人次。
紫荊山景區
紫荊山屬大瑤山余脈,在市境北端,東邊平南縣鵬化山區,西北與武宣、象州、金秀等縣相鄰。幅員遼闊,面積270平方公里。境內峰巒重疊。林海茫茫,大坪、田心、花蕾三水由北至南,至舊三江圩匯合,再經風門坳破峽而出,奔向金田平原。
紫荊山區山雄水奇,洪水項海拔1313米。由於“山高皇帝遠”,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曾“據為窟宅”(舊縣誌)。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於金田村,紫荊山又成為這場農民起義的搖籃。至今,兩次農民起義的遺蹟隨處可見。紫荊山內,壯、漢、瑤三個民族毗鄰而居,壯村瑤寨,風光獨特。
紫荊山位於數縣交界處,清代中葉以後,一度為潯州、柳州、梧州三府的陸路交通孔道。舊《武宣縣誌》在一幅地圖中,將武宣縣東鄉通往紫荊山區的一條羊腸小道—東張界,標明為“通衢大道”。解放後,研究經濟史的學者絡繹而來,沿著這條“通衢大道”,去尋找廣西近代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發展的脈絡。
這樣的“通衢大道”,還有從紫荊山區北面經洪水界至象州縣境一條。據史料記載以及紫荊山區老人世代相傳,清道光末年(19世紀40年代末)以後,大批“過山客”沿著這條崎嶇小路,經過紫荊山區往南再經金田平原,將各種山貨、土特產挑運至潯江邊上的大湟江口,經水路運梧州、廣州;往西、北翻越東鄉界和洪水界,將大批經由大湟江口運來的當時所謂“洋貨”,如“東鹽”、“洋紗”、“火油”等,挑運到武宣、象州,然後運銷柳州、貴州。這些絡繹於途的“過山客”,少者每天數十人,多時每天可達二三百人。
洪水界下的界腳、深水和東鄉界下的花蕾等村,是“過山客”必經之路。當年,村民開設不少路店,專供來往客商食宿。至今,當地老人還可給來訪客人指點,那裡就是當年開設路店的地方,歷歷如數家珍。
紫荊山區曾經孕育了大藤峽瑤民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馮雲山曾在這裡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數年,留下了許多吸引中外遊人的史跡。
紫荊山內,居住著壯、漢、瑤三個民族。壯村瑤寨,風光奇異,瑤寨風情尤為獨特,近年前來觀光瀏覽的人漸多。
廣西第一古塔-東塔
“東塔回瀾”是桂平八景之一。正對東塔的一段潯江河面,位於揚瀾灘之下,水下暗礁遍布,黔郁兩江匯合後,水流湍急,為礁石所阻,激起陣陣漩渦,在長達數里的江面上,波瀾泆起,迴環激盪,變化無窮,蔚為奇觀,遂被稱為東塔回瀾。
東塔坐落在潯江南岸、桂平市尋旺鄉境內,因在城區東郊而得名,距城區4千米,是廣西境內最高的一座古塔。1963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塔始建於明萬曆初年,由桂平知縣劉萬安倡議集資興建,後因劉萬安去世,僅建成兩層。到了崇禎年間,才由御史李促熊、潯州知府葛元正增建成九層寶塔。
關於東塔的建造,當地盛傳這樣一種說法:過去有個風水先生對人說:“兩江夾一舟,當官難長久”,說桂平地形狹長,是塊竹排地,兩條大江左右衝擊,竹排搖曳不定,所以在這裡當官的總是當不長。風水先生出主意說,只要在兩江匯合處建一座寶塔,好比在竹排上插一根竹篙就行了。據說劉萬安當了桂平知縣後,他對風水先生的說法深信不疑,於是大興土木建造此塔。不料塔未建成,這位縣官大人便死在了任上。
歷經400多年風吹雨打,東塔破敗不堪。20世紀90年代中期,桂平市人民政府按原貌對東塔進行了維修。
該塔為八角空筒倚柱式磚塔,底徑12米,高50米,每層飾以九疊重檐,塗硃砂。每層有圭角式拱門8個,其中2個是真門,6個是假門。塔內有穿壁式盤旋而上,直達頂層。塔頂安置著一個銅葫蘆,原是為了“鎮邪”及裝飾,實際上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每層8個檐角原來裝有銅質鈴,共64個,遇風丁當響,聲聞數里,可惜現已不存。
東塔地處潯江平原,周圍大地蒼茫,車來人往,塔畔江水長流,百舟競賽,東塔平地拔起,狀若文筆,直指雲天,與西山、白石山遙相呼應,氣勢雄偉,蔚為壯觀。過去,塔畔潯江水下多礁石,江水受阻迴環激盪,塔影搖盪於江中,非常好看。
廣西第一村
桂平中沙鎮上國村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梁貴 羅偉
桂平市中沙鎮上國村位於山區深處,從發展的角度來說無疑處於“地利”的劣勢。可令人意外的是,該村靠山吃山,依靠山區獨有的草藥資源,不但辦起了一家名企業,更創造了每年產值2億元、人均利稅超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的奇蹟。
村中小車寶馬最多
從桂平市區往南行駛近兩個小時,再從興業縣繞道來到大容山區深處,一路上所見,與廣西普通的農村景象相差無幾。但當記者所乘車輛行駛在一段硬化路面的盤山道時,不時有賓士、寶馬等豪華轎車迎面駛過,一知情者肯定地說,這些車是從上國村開出來的,山里只有他們村有這個實力。隨後,他指著遠處的一座山崗說:“那就是上國村。”記者放眼望去,只見綠色的山崗上,冒出一座座琉璃瓦樓房。
進到村子後,所見的景象更讓記者目瞪口呆:不少村民的住宅樓豪氣十足。上國村村口邊,就有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大宅子,兩層以上的樓房蓋著琉璃瓦,圍成一座方形的莊園。走進3米多寬的大門後,庭院的景色竟如一個公園,草坪、池塘、噴泉、假山、亭閣等應有盡有。村民告訴記者,這座有數十個房間的別墅,只是村中一戶人家的住宅。沿著村道往裡走,記者發現類似的豪宅不少,雖然面積不如村口的那一座大,但樓房裝飾精緻,花花草草點綴著各戶庭院,村里通的都是水泥路,車輪子不沾泥就能開到家門口。
據介紹,該村村民家一般都購置了冰櫃、空調、微波爐等家電,而且全村300多戶人家中,彩電數量就達到七八百台,平均一家有兩台以上。村民莫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光彩電就有8台,幾乎每間臥室都擺上了一台。他半開玩笑說:“反正彩電就千把元一台,多買幾台放著,免得孩子們再為搶遙控器打架。”然而他家中的孩子不爭遙控器後,卻又有新的“麻煩”,他們開始爭搶家中惟一的一台電腦上網。莫先生擔心迷上電腦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便決定不多買電腦。於是孩子們一放學,莫先生就把他們趕到外面的籃球場鍛鍊,而村里就有8個籃球場,不用擔心沒場地。此外,有人統計,該村目前已經有40多戶人家擁有私家小轎車,寶馬牌豪華小車就有15輛以上,其他大部分小車價格都是在20萬元以上。
一家企業帶來富裕
上國村的富裕程度出乎記者的預料,甚至讓人羨慕,而這都與村中的一家企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這家企業就是大名鼎鼎的廣西源安堂藥業有限公司。
10多年前,上國村還是桂平市比較貧困的村落,大多數村民的住房甚至沒有今天的豬棚好,大風一過大家就要四處找稻草,把屋頂鋪好。有村民告訴記者,當年大家上廁所帶的都是木片,沒幾個人知道手紙這個東西。當時,村民們要不靠著人均兩分多田地勉強過活,要不就背上行囊外出打工,沒幾個人敢有住上樓房的想法。
上世紀90年代初,村民莫兆欽帶頭成立了一家企業,打算把大容山上沒人看得起的草藥,製作成食品、藥品出售。當時村中沒有太多的人意識到這家企業會走向成功,甚至在工廠缺乏原材料時,村民也不願意種植草藥出售。直到企業打下包票,保證全部收購村民種植的草藥時,才出現了人工種植的草藥。
村民人均貢獻萬元稅
收誰也想不到,才10多年時間,不僅源安堂的股東們開上了豪華小車,上國村也因此受益良多。一些村民在源安堂的支持下,搞起了紙箱廠、中草藥提煉廠、運輸隊等配套經濟實體,紛紛住進了洋樓別墅。村民楊達江從部隊退伍後工作無著落,生活困難,莫兆欽便邀請他建立藥瓶廠,並支持資金100多萬元購買設備和培訓人員,生產出來的合格產品全部由源安堂包銷,現在他的藥瓶廠每年交的稅就達200多萬元。而村中700多勞動力中,有大半進了源安堂工廠打工,成為享受雙休日的農民,而且住上了鋼筋樓房。據了解,源安堂在2005年度共上繳了1600多萬元的稅,這意味著上國村1600多人,每人每年能創造上萬元的稅收。
可喜的是,錢包雖然鼓了,上國村民卻沒有染上社會的不良習氣。在工作之餘,打籃球是村民們最喜愛的活動,村民間約定的比賽幾乎天天有。村中光公共籃球場就有8個,還不包括一些村民在自家庭院立起來的籃球架。村民莫某對記者說,他在源安堂上班,工作挺忙的,沒時間碰那些不好的東西,而且打籃球可以鍛鍊身體,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此外,源安堂還會在春節從城裡請來文藝隊,為村民們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曾經有專家到上國村調查研究後發現,比照國家原定的2020年全面小康的經濟社會指標,該村都已基本達到或者超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