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考古學

核考古學(nuclear archaeology)是由核科學技術與考古學相結合而形成的新型交叉學科。包括考古樣品的產地研究、考古樣品的年代測定、考古樣品製作工藝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考古學
  • 外文名:nuclear archaeology
  • 學科性質:新型交叉學科
  • 特徵:由核技術與考古學相結合而形成
考古產地研究,考古年代測定,考古製作工藝研究,

考古產地研究

由於歷史上曾發生過的種種事件,導致今天發掘的考古文物地點有時並不是其真正產地。為此可用靈敏度高、準確度好、基體效應小、具備不破壞性分析多元素分析能力的中子活化分析技術、同步輻射分析方法等,通過分析考古樣品的化學組成,對其產地作出科學判斷。中子活化方法由於其準確度高,在國際比對分析中常被用作仲裁分析方法。此法靈敏度高,取樣量很小,而且已實現對微克級考古樣品的分析,因此特別適用於稀有文物的分析。另一種值得指出的核分析方法是瞬發γ中子活化分析法,該法利用反應堆引出的冷中子束,可對長、寬、高達幾十厘米或更大的考古樣品進行不破壞性分析,因此在考古樣品組成分析中具有獨特作用。此外,X射線螢光分析、質子激發X射線分析和同步輻射X射線螢光分析基於同樣的原理實驗方法亦具有相似性,在考古樣品組成分析中各有其套用特點,在青銅器古陶瓷古兵器等鑑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考古年代測定

利用放射性核素“時鐘”測定考古樣品的年代。由於放射性核素的衰變性質是一種核性質,其半衰期僅與核結構有關,而與考古樣品存在環境的物理化學性質基本無關,因此考古樣品的年代學實際上就是同位素年代學。其中套用最廣的是14C常規紀年法。常規測定考古樣品中14C含量的方法是用低水平β計數器測定14C原子核的衰變數目,由於該法的靈敏度低,因此需要大量的樣品,並作很長時間的測量,這對珍貴的考古樣品是不現實的。為此,建立了基於加速器質譜學14C紀年法。由於該法測量的是14C的原子數目,因此分析靈敏度比常規14C法提高了幾個量級,從而供14C加速器質譜測定年代的樣品量可大大減小,一般只需幾十毫克,甚至幾毫克,測量時間亦大為縮短,同時還拓寬了年代測定範圍。另一類利用輻射劑量測定的非放射性核素紀年法,包括熱釋光法電子自旋共振法和核徑跡法等,它們的原理相同,即樣品中由環境放射性產生的輻照效應與該樣品的輻照歷史(指樣品年齡及其環境的輻射物質量)相關。原則上這類紀年法可適用於相當寬的測年範圍,而在實際使用時,有許多干擾因素會影響測年誤差。

考古製作工藝研究

這類研究中常用穆斯堡爾譜學離子束分析、瞬發γ射線分析等核技術,提供有關古冶金學、古陶瓷學等信息。基於原子核無反衝γ射線共振吸收效應的穆斯堡爾譜學,具有極高的能量解析度,利用該方法可測定樣品的晶格結構、有序度、缺陷、氧化態電子組態、配體數目等科學資料。在穆斯堡爾譜學實驗中最常用的核素57Fe,因此特別適用於古代鐵器樣品的研究。此外,還有117Sn、119Sn和一些稀土核素等可用作穆斯堡爾譜源,故對青銅器文物的製作工藝研究亦有重要價值。這類研究的一個典型實例是,中國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利用離子束分析技術,研究了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結果表明,在2,500年前,古代中國人在冶金熱處理方面就已掌握了鉻化等先進處理工藝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