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麟錫

柳麟錫

柳麟錫朝鮮語:유인석,1842年—1915年),朝鮮王朝後期儒學家、義兵將領。汝聖毅庵本貫高興柳氏。他是儒家朱子學的代表人物,同時在朝鮮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堅持“衛正斥邪”和“尊華攘夷”的思想,並付諸實踐,領導義兵運動,反抗日本侵略。失敗後逃入中國東北,並在中國去世。遺著有《毅庵集》。

基本介紹

  • 本名:柳麟錫
  • 別稱:유인석
  • 字號汝聖,毅庵
  • 所處時代:朝鮮王朝,大韓帝國,朝鮮日治時期
  • 民族族群:朝鮮族
  • 出生地:朝鮮江原道春川
  • 出生時間:1842年
  • 去世時間:1915年
  • 主要作品:《毅庵集》
  • 主要成就:朝鮮義兵運動領袖
  • 去世地:中國奉天省寬甸
生平,早年生平,乙未倡義,後期活動,思想,評價,

生平

早年生平

1842年(朝鮮憲宗八年),柳麟錫出生於江原道春川,幼年時受教於叔父柳重教和學者金平默,14歲起師從著名朱子學理學)家李恆老(號華西)。李恆老主張對內維繫儒家道統,堅持春秋大義,對外尊華攘夷,同時又延續“北伐派”的主張,要求北伐滿清,恢復明朝。李恆老一派(華西學派)的主張在內憂外患的朝鮮近代史上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歐美日本勢力入侵朝鮮以後,李恆老及其門人更是以“衛正斥邪”的口號,堅決反對天主教洋教及當時社會流行的開化思想,接連發起一系列反抗運動。因此又被稱為衛正斥邪派。
除了柳麟錫的老師李恆老以外,柳麟錫的叔父——柳重教也是華西學派的重要代表。因此柳麟錫自幼在華西學派的薰陶下成長,後來成為衛正斥邪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1876年,朝鮮與日本締結《江華條約》前夕,柳麟錫及洪在龜等江原道京畿道儒生46人聯名上“斥洋疏”,與在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持斧上疏”的崔益鉉遙相呼應,共同提出了“倭洋一體”的口號,堅決反對與日本修好通商。柳麟錫的這次上疏運動很快以失敗告終,影響也非常有限,但仍是他一生第一次重要的政治活動,也奠定了他一生為“衛正斥邪”奔走的活動基調。
1868年李恆老死後,由金平默繼承他的道統,1891年金平默去世,柳麟錫的叔父柳重教接續之;1893年柳重教去世,柳麟錫被推為華西學派“正統道脈”的繼承者。其後柳麟錫在忠清道堤川聚徒講學,欲在亂世中將華西學派發揚光大。史書記載道:“及省翁(指柳重教)沒,門下進者皆以所事事麟錫,同門諸賢,亦多處門生,遠近莫不慕仰以斯文宗匠”,可見那時的柳麟錫在朝鮮已經是一個很有名望的碩儒了。

乙未倡義

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從清朝手中奪取了朝鮮的控制權。日本在朝鮮扶植以金弘集為首的親日傀儡政府,並在“甲午更張”的名義下實行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表面是推進朝鮮的近代化,事實上是加緊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和同化。1895年(乙未年)八月二十日(陽曆10月8日),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策劃暗殺了親俄的朝鮮王后閔氏(明成皇后),史稱“乙未事變”;十一月,金弘集親日內閣頒布“斷髮令”,下令所有朝鮮男子一律剃掉長發,並鼓勵人民穿洋服,並強制執行。乙未事變斷髮令嚴重傷害了朝鮮人的民族感情,積聚在心中已久的反日反政府情緒如火山爆發,終於引發了“乙未義兵”(第一次義兵運動),導致了朝鮮社會空前的混亂和動盪。柳麟錫在義兵運動爆發之初,曾聚集門徒,提出了深處亂局之中的三種方式:一曰舉義掃清,一曰浮海去守,一曰自靖致命。他最初主張第二種方式,但在這年十二月,他的徒弟安承禹、李春永等人在京畿道砥平里起義,行軍至柳麟錫所住的堤川時,竭力懇請柳麟錫出面舉義。柳麟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於是柳麟錫被推戴為義兵大將,以“復讎保形”(指為國母(閔妃)復仇和保住朝鮮男子的髮型)為旗號,於十二月二十四日率3000人發動起義。
隨著享有崇高聲譽的“衛正斥邪”巨頭——柳麟錫的加入,乙未義兵運動達到高潮。柳麟錫頒布了《告八道列邑》的檄文,呼籲道:“上自公卿,下至士庶,孰無哀慟迫切之志?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各自寢苫枕戈,亦皆赴湯蹈火。期區宇之再造,見天日之復明。奚但為功於一邦,實是有辭於萬世。”柳麟錫的號召得到廣泛回響,聞慶的李康年、砥平的金百先等義兵隊伍聞訊趕來會合,與柳麟錫聯合作戰。其中金百先出身平民,是一位膽識過人、驍勇善戰的勇將,他率領的400名炮手是義兵攻城的重要力量。柳麟錫部下的金春永高興地對金百先說:“將軍至,事無憂矣!”這些義兵被整編為一支部隊,柳麟錫任總大將,統帥全軍。在柳麟錫的指揮下,義兵迅速席捲忠清道江原道慶尚道等朝鮮中部地區,攻城略地,切斷電線,襲擊地方官衙和日本機構,殺死親日官吏和日本兵,一時震動全國。次年正月,柳麟錫率軍攻打忠清道重鎮忠州,金百先率軍夜襲東門,奮力登城。金百先身先士卒,頭一個登上城樓,殺死守城日軍和官軍,處死了忠州觀察使金奎軾,一舉占領忠州城,柳麟錫義兵進入全盛。
柳麟錫起草的《告八道列邑》檄文柳麟錫起草的《告八道列邑》檄文
當時“俄館播遷”已經發生,金弘集等被殺,朝鮮親日內閣垮台,被李完用李范晉等人主導的親俄政權所取代。親俄政權一方面宣布廢除斷髮令、蠲免賦稅,一方面急派人招撫義兵。各支義兵部隊在政府軟硬皆施之下相繼解散,唯獨柳麟錫認為“大義未伸、國讎未報”而拒絕撤兵。這時候,柳麟錫的義兵隊伍發生分裂,原來金百先攻克忠州以後,被儒生安承禹所嫉恨,金百先在攻占忠州後率軍乘勝追擊逃竄的日軍,要求安承禹增派援兵,安承禹卻一兵不發,致使金百先敗北。金百先兵敗回營後見安承禹,拔刀就刺,安承禹嚇得連忙躲避。而柳麟錫非但不處罰安承禹,反而以違反軍規為由下令將金百先斬首。義兵隊伍莫不為金百先感到冤屈,“自是以後,物情慘澹,軍容更不振”。這不能不說是柳麟錫自毀長城,為其失敗埋下伏筆。四月,朝鮮政府派張基濂鎮壓柳麟錫義兵,形勢極為嚴峻。安承禹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迎戰,由於金百先被殺後軍心浮動,所以很快被張基濂率領的官軍擊潰,安承禹被俘後遇害。柳麟錫原來攻陷的諸多城市都接連失守了,柳麟錫決定向平安道黃海道一帶轉移,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實現戰略轉移,以价川為中心繼續進行抗爭。

後期活動

柳麟錫義兵在平安道一帶屯駐時,由於勢力大為削弱,所以遭到了當地觀察使郡守的攻擊,加上朝鮮各地義兵均已解散,只有柳麟錫一支孤軍,所以不得不繼續撤退。柳麟錫決定率部隊渡過鴨綠江,前往中國遼東地區。柳麟錫部隊“所過索資糧,頗有不戢之謗”,但仍有許多人感念柳麟錫的忠義,跟隨他渡江。柳麟錫率軍來到中國盛京懷仁縣(今遼寧桓仁),但當地知縣徐本愚要求柳麟錫部隊解除武裝。1896年(建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柳麟錫的義兵部隊終於在渾江邊解散,柳麟錫作為義兵將領的生涯也告一段落。
柳麟錫
此後柳麟錫在吉林通化五道口定居,建立村落,繼續講學,史載“麟錫建夫子廟,習俎豆,勤畊稼,邊俗化之。”所以有人稱讚他:“彼柳麟錫之徒,一介布衣,近寓江左四五年間,文風蔚然。江左之民,稍知義理之別,亦知華夷之辨”。到1897年,朝鮮高宗派人前去招撫柳麟錫,表示親日派已被擊退,斷髮令已經廢除,希望他回國。柳麟錫也上疏高宗謝罪,並前往鴨綠江南岸的朝鮮楚山居住。其與朝鮮政府的關係便有所緩和。高宗下詔稱:“爾之能改悔自首者,極為嘉尚。特赦爾罪,以開自新之路。”但柳麟錫仍未放棄他的原則,他在上疏中表示他“必報國讎、必保華脈”,也就是說他必須要驅除日本人以為明成皇后報仇、也堅持保住“小中華”(指朝鮮)的國脈。1897年10月12日,高宗李熙自稱皇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柳麟錫站在小中華思想事大主義的立場,對高宗稱帝表示堅決反對。他說:“吾國帝大明,是孝廟(朝鮮孝宗)與老先生(宋時烈)所立光明大義而世守者也。天下無二帝,不當復帝。”並指出高宗“則只得謹守華法,以帝先王先祖所帝之皇明,為待天下真主之作而已。”然而他尊華事大的思想在近代朝鮮明顯已經過時,所以高宗仍然建立了“大韓帝國”,而不是柳麟錫所希望的延續明朝正統。
由於對政局的不滿,1898年春,柳麟錫再度進入中國,他與韓國政府的關係也重新緊張起來。1900年,柳麟錫移檄國內,號召為明成皇后復仇。此時中國義和團運動興起,韓國國內也風傳柳麟錫勾結義和團進攻的傳言,一時“傳聞狼藉”。1905年11月,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將韓國變為事實上的殖民地義兵運動再起;1907年7月,日本逼迫高宗皇帝退位,隨後又強迫韓國簽訂《丁未七款條約》,解散大韓帝國軍,使第二次義兵運動進入高潮。柳麟錫再度潛回國內,於順川郡起義,“建旗一呼,投者雲集”。但他這次起義的影響已大不如前了,很快被日軍鎮壓,柳麟錫於1908年7月亡命俄國海參崴。此後他試圖促使李相卨、李范允等抗日勢力的整合,決心從俄國遠東地區反攻國內。經過柳麟錫的努力下,1910年6月,這些義兵的勢力終於得到統合,稱為“十三道義軍”,柳麟錫被推為義兵的都總裁。隨後柳麟錫發布了《通告十三道大小同胞》之檄文,於8月揮師南下。但隨著《日韓合併條約》的簽訂,日本最終吞併了朝鮮半島,日本還向俄國交涉,要求俄國阻撓義兵活動,終於使十三道義軍瓦解。柳麟錫的武裝抗日道路就這樣結束了。
之後柳麟錫住在俄國海參崴,繼續以講學形式鼓吹抗日意識。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滿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柳麟錫起初對清朝的滅亡感到十分高興,但對於中華民國採取西式共和政體又很失望,他說:“中國乃天下中心,不可一日無帝。”同時他又寫了《與中華民國政府》的書信寄給南京臨時政府,主張中國重建華夷秩序,以維持世界和平。1914年,柳麟錫移居中國奉天省西豐縣,繼續教化當地朝鮮族居民。1915年,柳麟錫在奉天寬甸去世,享年74歲。

思想

柳麟錫是朝鮮李恆老創立的“華西學派”的直接傳承者,因此他的思想自然屬於朱子學理學)的範疇,而在當時朝鮮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又將李恆老“衛正斥邪”的思想付諸實際並發揚光大,成為衛正斥邪運動的領軍人物。作為理學家,柳麟錫認為“理在氣先”,理與氣之關係表現為理在上乘氣,氣在下載理。此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柳麟錫接受了李恆老“理主氣客”說,指出:“其所本者理,所形者氣,而理氣元是帥役上下。”這種理氣關係,即“理主氣客”、“理帥氣役”、“理上氣下”等所活法,隱含著為“衛正斥邪”論尋求其理論基礎的意圖。
“尊華攘夷”也是柳麟錫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守華終身”。他的主張跟宋時烈以來的朝鮮歷代朱子學者的“尊周大義”一脈相承,都是奉明朝正朔,否定滿清,並認為朝鮮作為“小中華”,延續著明亡以後“中華”之血脈。他對中國極度推崇,說:“吾之慕中國,非我獨為也,吾之先師,吾東諸先賢為之已甚矣。先賢、先師為之已甚,吾不敢不為也。”他還說:“蓋中國,世界之一大宗,天地之一中心也。中國立則世界定而天地成,中國跌則世界亂而天地毀。”他在給中華民國的書信中所以他所保之國不是朝鮮,而是“中華一脈”,救國之道也就是他口中的“保華之道”。此外他對清朝的看法也並非那么仇視,他表示:“蓋清國之陸沉帝王神州,毀裂華夏法服,誠萬古莫大之變,莫大之罪……然論其罪則在順治,而不在後孫,獨有不能用夏之罪耳……使彼已能用夏,則亦可讎乎?其於我國,素許以自守禮秩,而至近年甲申政變,又賴其力而免為倭洋……今日清固夷狄,而倭洋又夷狄之降為禽獸者也,為去禽獸之禍,則庶無不可藉力於夷狄也?……且清雖曰非類,其中亦有中華古族為其朝列,而誠心相愛者,視突厥契丹回紇則有間焉。”因此柳麟錫和中國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講學時“清人亦襁負而至,聲聞東方”。
柳麟錫的思想也非完全泥古不化,他之所以排斥開化黨勢力,是因為他認為“夫奪人之國,先奪人心;奪人心,土地不難奪也。”因此堅決反對開化黨藉助外國(尤其是日本)力量實現朝鮮的“文明開化”。他不反對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認為一定要派有愛國心的人出國留學。這是朝鮮近代史上“衛正斥邪派”中的比較獨特的觀點。

評價

柳麟錫在當時朝鮮社會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他作為衛正斥邪派的代表人物,儒林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徹底貫徹了儒家思想士人精神,同時又積極抗擊日本侵略,挽救國家危亡,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被奉為“斯文宗匠”。當時的處士黃玹這樣評價道:“麟錫,故持平重教從侄,而李恆老門人也。以儒學著,而忼慨有氣義”。但另一方面,柳麟錫也遭到了開化派的非難。當時的社會主流不把他當做鴻儒,而把他作為“匪徒”來看待。比如當時一本名為《日新》的日記就這樣記載道:“柳麟錫年前為義兵大將,為官兵之所敗,率其略乾徒黨,以遼東某縣逃越……柳某原來排外思想弸中者。”而著名開化派官員金允植則這樣描述柳麟錫:“以義兵魁首,為官兵所敗,逃入遼東,誘引韓、清子弟以排外斥洋之語,人多信從。至是與義和團相合,將有貽害本國之舉”,並說“人多笑其狂妄”。可見開化派對柳麟錫非常反感。另外也有部分儒學者批判柳麟錫所固守的事大主義小中華思想,比如柳寅植便說道:“柳麟錫之崇華廟,吹噓莊竄,至不忍見,使士氣委靡,民風懦弱,皆此輩事大之論為之祟也。”可見儘管柳麟錫具有淵博的學識和高度的愛國心,但在他生活的年代卻是極具爭議的人物。
到了現代,隨著朝鮮半島民族主義的盛行,曾領導義兵運動抗日的柳麟錫的評價也變得很高了。韓國在1962年追敘柳麟錫建國勳章,表彰他對韓國獨立運動做出的貢獻;後又將他定為2000年1月應予紀念的獨立運動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