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宋代劉筠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柳絮》是宋代詩人劉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頷聯、頸聯分別描寫各種環境中的柳絮情態,境界開揚拓展,尾聯轉入宮中柳絮,徒然索漠傷神,聯繫到作者三入翰林、備受排斥而守正不阿的遭際,故其寄託了個人感喟。全詩出語平淡無奇,立意卻見出幾分高妙,較為平暢、有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柳絮
  • 作者劉筠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西崑酬唱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柳絮
半減依依學轉蓬,班騅無奈恣西東。
平沙千里經春雪,廣陌三條盡日風。
北斗城高連蠛蠓,甘泉樹密蔽青蔥。
漢家舊苑眠應足,豈覺黃金萬縷空。

詞句注釋

1.柳絮:亦稱“楊花”,它是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的絨毛,每當春末,隨風飄散,滿天飛舞,輕盈如絮,因以為稱。
2.依依:輕柔披拂貌。《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轉蓬:即飛蓬,因斷根後隨風飄轉,故稱。
3.斑騅(zhuī):有雜色花紋的馬。斑,有雜色花紋的馬。騅,毛色黑白相間的馬。恣:聽任,隨意,不受拘束。
4.平沙:廣闊沙原曠野。
5.廣陌:寬闊的街道。
6.北斗城:漢代長安故城的別稱,在今西安市北。《三輔黃圖》: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亦簡稱為“斗城”。蠛蠓(miè měng):一種小的飛蟲。
7.甘泉:宮名,即甘泉宮。楊雄《甘泉賦》:“翠玉樹之青蔥。”
8.“漢家”句:化用《三輔舊事》“漢宮苑有柳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形容柳枝起伏不定。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輕風吹過,柳絮像轉蓬一樣紛飛而起,搖曳、飄蕩之間,婀娜、輕柔之態已半減,讓離別之人折柳相贈時,平添一番無可奈何的愁緒,只得一任馬兒各奔東西。
花絮漫舞,一片片廣袤的沙原宛如蓋上了潔白的春雪;楊花輕飛,一條條寬闊的街道整日風吹不息。
北斗城牆,崔巍高聳,唯見蠛蠓蔽天;甘泉宮內,樹木茂密,滿目青蔥一片。
漢家舊苑的柳樹呵,該已睡足,是否發現那萬縷千絲的枝條上,金黃的柳花已隨風飛盡?

創作背景

此詩見錄於《西崑酬唱集》。此集起於景德二年(1005)迄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時劉筠以秘閣校理預修《冊府元龜》。而距詩人鹹平五年(1002)校太清樓書,擢為第一,初入宮禁,已多歷年所,年齡則已過三十五而尚不滿四十。劉筠與楊億是西崑詩人中對現實政治比較清醒,較有正義感的人物。所以他雖身居清華之職,卻並未為“崑山玉府”的“仙境所陶醉。當時他與楊億在《宜曲》《漢武》《明皇》等作品中,就已對內外政策作了借古喻今的諷喻。後來在與權臣丁謂(亦為西崑體作者)的鬥爭中更因守正不阿而外放,曾有“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之壯語,而為朝野所敬佩。《柳絮》詩所寫“眠足而起,不知華已虛度”的宮柳形象,實是久居宮禁而青春剛過的詩人的自傷與自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伊始,緊扣詩題,以設喻形式出之,頗為生動:“半減依依學轉蓬,斑騅無奈恣西東。”柳絮輕盈,不由自主,你看它被風吹起,像蓬草飛揚一樣,飄搖不定,又宛如野馬賓士,各往西東,令人無可奈何。上句用一“學”字,以擬人手法,借轉蓬喻柳絮,突出其搖曳不定,把春與秋聯繫起來,頗見佳妙。下句用“恣”字,以奔馬喻柳絮,表現其狂放不羈,和杜甫“顛狂柳絮”之說相似。這兩句通過細緻地描繪,新穎地比喻,寫出了柳絮的特點,透露出一種淡淡的迷濛遲暮之意緒。
頷聯承上而生髮,仍用比喻,寫柳絮飄搖之廣闊,“平沙千里經春雪,廣陌三條盡日風。”晉代才女謝道韞詠雪,有“莫若柳絮因風起”之名句,而劉筠則反轉用之,以春雪喻柳絮,這兩句既有想像又有誇張,實中帶虛,極盡描寫之能事。
頸聯繼續深化,從另一角度寫之多:“北斗城高連蠛蠓,甘泉樹密蔽青蔥。”漢代楊雄《甘泉賦》中曾有“浮蠛蠓而蔽天”、“翠玉樹之青蔥”之句,此聯即由此化出,這一聯化用成句自然巧妙,含蓄蘊藉,雖屬極力誇張,卻也合乎常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功底。
尾聯以典故結束全詩,借物抒情,極有韻致:“漢家舊苑眠應足,豈覺黃金萬縷空?”據《三輔舊事》載:“漢宮苑有柳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唐人李商隱在他的《江之嫣賦》中說:“豈如河畔牛星,隔歲只聞一過;不及苑中人柳,終朝剩得三眠。”(《侯鯖錄》所引)。劉筠等西崑體作家,以學李商隱為主,樂用李所推重的典故,這裡的一個“空”字,與首聯的“轉蓬”相呼應,表現了事物多變、時光易逝、而又無可奈何的悵惘之情。

名家點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趙昌平:“首聯以春日柳絮比秋日斷蓬,迷茫中暗寓遲暮之感。次聯忽然拋開柳絮主體,而寫城鄉的明媚春光,看似不續,而實為反襯,筆致開脫而意脈暗連。由次聯之廣陌三條’又進而盪開,引到北斗城、甘泉樹,似與首聯相去彌遠。然而末聯復用人柳、黃金柳二典,收回主體,冷然一問,始知中間步步曲折原來都歸向一個空’字,既與首聯相應,又翻出一層新意。”(《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朱立新:”大凡柳之可人,在其婀娜之態,宛如少女;依依之狀,觸動離情;花絮似雪,輕飛曼舞。本詩詠柳,亦承此而來,但其詠的是宮柳,並且寄託了紅顏易老、美人遲暮的感慨。出語平淡無奇,立意卻見出幾分高妙。“(《宋詩精華》)

作者簡介

劉筠(971—1031),字子儀,大名(今屬河北)人。宋真宗鹹平元年(998)進士。初授館陶縣縣尉,後為翰林學士承旨、權判都省。又以龍圖閣直學士再知廬州。死後諡文恭。文與楊億齊名,當時號稱“楊劉”。有《冊府應言》《榮遇》等作品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