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族

果敢族

“果敢族”是緬甸政府在1983年制定的民族表中所列入的緬甸所有135個民族之一,系指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耿馬兩縣毗鄰的果敢地區的人們。該地區的居民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雲南方言,仍然保留著“雲南人”的風俗習慣,並於1983年被緬甸政府正式定名為“果敢族”。

普遍的說法是,果敢族是1658年追隨明朝永曆帝朱由榔進入緬甸,後來留在果敢地區的“明末遺民”。由於果敢地區與中國雲南毗鄰,因此果敢族內也包含了各個時期來自雲南的華人。中國部分學者認為所謂“果敢族”,只是華僑、華人中的一個按籍貫劃分的幫派,可稱他們為緬甸華僑、華人中的“雲南幫”(他們中絕大多數屬雲南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果敢族
  • 類別:緬甸民族
  • 屬性:華僑、華人
  • 生活地方緬甸撣邦北部
來歷,經濟,宗教,

來歷

緬甸果敢地區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和耿馬兩縣交界。這一地區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簽訂之前,一直歸屬中國雲南版圖。果敢又名麻栗壩。關於“果敢”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殖民統治者引用的新名,英文名稱叫“ Kokang” ,來源於科乾山的音譯;“果敢”二字系由撣語變音而來,“果”是撣語的九,“敢”是戶口,意思是這個地區由九戶人家組成。
明末以前,果敢地區為不毛之地,只有少數“老葫人”居住,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獸出沒。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出逃緬甸,在緬人和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的夾擊與圍剿下,其部分隨從及軍士逃入科乾山深處隱匿避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國邊境居民遂徒步遷往科乾地區開荒謀生,或依籍貫或依民族形成部落,各自為政,互不相屬。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柳樹灣大石板漢人楊高學,明末遷居大理, 後娶順寧(鳳慶)一商人之女為妻,生子楊映,明末清初遷至科乾落籍,落腳火燒寨,歸屬“興達戶”部落。“興達戶”部落在各部落中發展最快,勢力漸大,成為後來果敢的發展基地。
1730年, 楊映之子楊猷才被推選為首領。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猷才病故,其長子楊維興繼職, 此時其轄區範圍已超過“興達戶”三倍。乾隆六十年(1795 年),楊維興長子楊有根襲父職,次子楊有泮助理執政。隨著轄區範圍的擴大,鄰近部落紛紛請求保護,楊有根即將“興達戶”改為“果敢” 。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楊有根之子楊國華襲職期間,雲南總督念其捍衛邊防有功,奏封楊國華為“世襲果敢縣令” ,並頒發封印。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國華之子楊春榮襲職,此時果敢轄境,東至尖山寨,南至滾弄,西至勐汞長箐山,北至慕泰、紅岩。
從清朝初期開始,果敢地區漢族逐漸增多。楊姓最終成為地方勢力,並採取鄰近土司的做法,統治了當地的其他少數民族。雍正八年(1730年),楊猷才即以“誥封奉正大夫”之名行使職權。道光年間,楊氏正式受封“世襲果敢縣令”,從而取得了合法的漢族土司統治權,果敢地區的獨立性由此形成。原鎮康傣族土司既不放棄這塊一直隸屬於自己的領地,但實際上又管束不了果敢新崛起的楊姓漢族土司。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後,緬甸錫袍王被英帝國主義者放逐印度西海岸。次年1月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後被劃為印度的一個省。1887年,英軍北上木邦(登尼),木邦土司降英,英國以緬北的擺夷地區歸其管轄,其治下共設48 個茅扎(小土司),轄境幾乎包括整個北撣邦,果敢亦被列入木邦治內。雖然英國委任果敢土司為“世襲果敢訓政布司”,但果敢土司仍堅持自己的獨立自治性。1890年,英軍進逼佧佤山,順道進入果敢,密探邊境, 擬向鎮康、耿馬推進,企圖占領中國邊境領土。英國殖民者利用木邦土司與果敢土司交好的關係,唆使木邦土司困桑董紅拉攏果敢土司投向英國。在光緒二十年(1894 年)簽訂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中,果敢及北丹尼劃歸中國。後因中國清政府將勐烏和烏德割與法國,英國即藉口清政府違約,力翻前議,威逼清政府重議邊界條款。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並簽訂了《中緬條約附款》,又將果敢和北丹尼劃入英屬緬甸版圖。至此,世屬中國雲南省鎮康而在清後期曾一度獨立自治的果敢正式成為英屬緬甸的一部分 以漢族為主體的、風俗文化與鎮康相同的果敢各族人民變成了英屬緬甸國民。
1942年,日軍占領緬甸後,在滾弄召集撣邦土司、頭人開會,要求他們服從日本人的指揮,許以“民族獨立”等各種利益。果敢土司楊文炳前往昆明面見英國駐昆總領事和中國政府官員,要求率土重歸,參加抗日戰爭。9月12日,楊文炳接到中國遠征軍轉來的蔣介石的回信,大意是:果敢是英國屬地,楊文炳是英國官員,但中英是盟軍,中國軍隊將援助果敢的防衛。在中英雙方折衝之下,楊文炳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果敢自衛隊上校司令的職務,屬宋希濂的第11集團軍指揮,率領所部1000餘人配合進駐的新編第39師對日作戰。楊文炳同時派人前往大理中國遠征軍駐滇幹部訓練團大理分團受訓。
1948年1月4日,緬甸獲得獨立,果敢土司楊振材被選為緬甸首屆上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楊振聲任果敢地區下議員。二楊在緬甸首屆國會中提出“果敢系緬甸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的合法公民權益”的議案。此議案經國會通過,被載入緬甸憲法。1962年2月,中、緬兩國劃界,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
1966年,果敢進入其歷史上最為動盪的年代,反政府武裝日漸增多。1965年,先前被政府軍打敗逃往泰國的楊振業率部回到果敢,與彭家聲聯合反抗緬甸政府。擁有150多名武裝人員、親政府的羅星漢則與政府軍聯合, 圍剿楊、彭二部。於是,果敢逐漸形成分裂、割據局面。
1967年初,楊振勛也率原土司部分武裝從泰國返回果敢,加入彭家聲的反政府行列。與此同時,楊振業則率部向政府軍投降,反戈一擊,同政府軍圍攻楊振勛和彭家聲。結果楊振勛敗走,彭家聲則被迫率部退入中國境內, 接受緬共領導。其部隊經過訓練,改編為緬共人民軍果敢一支隊,彭家聲任支隊長。果敢進入了新時期,轉而成為緬共東北軍區果敢縣。此後,彭家聲的部隊成為緬共人民軍東北軍區的主力之一。
1989年3月11日, 時任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的彭家聲夥同彭家富、楊茂良、劉國喜、趙啟源、李忠祥等東北軍區高級軍官率部發動兵變,宣布脫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彭家聲出任同盟軍司令,楊茂良任副司令兼參謀長。3月31日,果敢同盟軍與政府和解,成為1988年以來第一支與政府簽署和平協定的少數民族武裝,其轄區被中央政府劃為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兼任特區政府主席。
1992年10月,果敢同盟軍發生內訌,楊茂良兄弟打敗彭家聲兄弟,楊茂良出任果敢同盟軍總司令兼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率殘部600餘人投奔其女婿林明賢。1995年10月22日,彭家聲在佤邦聯合軍、撣東同盟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支持下,對因內部分裂、力量大大削弱了的楊茂良部發動突襲成功,重新入主果敢。經過緬甸政府的協調,果敢被一分為三,彭家聲、楊茂良、孟薩拉三家各霸一方。彭家聲控制老街壩區和清水河一線,重新出任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和民族和平民主陣線主席;彭家富任果敢同盟軍司令。該地區的居民絕大多數人操漢語云南方言,仍然保留著“雲南人”的風俗習慣,並於1983年被緬甸政府正式定名為“果敢族” 。

經濟

主詞條:果敢
果敢地區98%屬山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差1200多米,立體氣候特徵顯著;耕地面積約23萬畝,糧食不能自給。過去山民以種植罌粟為主要經濟來源, 因此貧富差距很大。果敢地區工業落後,境內有中方獨資或合資的幾個捲菸廠,因銷路不好基本上處於停產狀態;另有640千瓦的電站一座和一些小型加工企業。第一特區政府的日常開支主要靠稅收來維持。

宗教

果敢屬全民信教的地區,絕大多數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少數民族中也有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果敢地區共有主要佛塔、寺廟和宗教活動場所8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