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玭

林 玭(1434~1506年)字廷珍,號雲室侯官縣洪塘瓦埕村(今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瓦埕村)人,明宣德九年(1434年)生。

基本介紹

個人經歷
景泰四年(1453年),林玭以鄉薦赴京會試,不第。天順元年(1457年)第二次會試,又不第,入太學。天順七年(1463年),會闈火災,移試,八月揭榜,林玭,居第三,為《易經經魁。天順八年(1464年)三月殿試,賜同進士出身,觀政戶部。是年秋,以親老歸養,家居17年,在妙峰寺設學傳教《易經》。南京、浙江及省內當道子弟,多執經門下,至里舍不能容。有晉江蔡清求學,林玭特授《易解》一卷,詩云:“庖義圖象久訛傳,不離先天與後天。剝腹心看還七日,盈虛運會閱千年。南京半席余空負,北面諸生汝獨專。衣缽敢雲相寄託,一絲微炬在燈前”。以後蔡清成進士,官吏部員外郎,稱理學名臣。林玭設學授《易》,登第者眾,使福建的“易學”獨盛於東南。
天順十七年(1481年),林玭服闋,起用為南京刑部山西主事,3年滿加承德郎,後歷任刑部廣東司署員外郎、浙江按察司簽事,奉敕提督銀場、雲南按察司副使等職。在浙江時,有景寧(今浙江景寧縣)吳大兒聚眾打家劫舍,林玭受命發兵直搗其根據地。吳戰敗,逃楹溪、走慶元。林砒一路窮追,獲300餘人,後恐濫及無辜,令餘黨自首投案,從寬處理,於是地方安寧。景寧一戰,天下為動,連遂昌、黃岩等地的強盜也自行解散。因此林玭大獲眾望。“文有名而士類威服,武有備而賊徒知懼”。在雲南按察司任上,對少數民族“別名分,重禮教”,使“政俗有改,民鹹安之”。巡撫張浩等交章論薦,期以大用,但林玭卻懇請歸休。正德元年(1506年)病逝,年7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