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草(中藥)

東風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風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東風草Blumea megacephala (Randeria) Chang et Tseng的全草。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清熱明目,祛風止癢,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目赤腫痛,翳膜遮睛,風疹,疥瘡,皮膚瘙癢,癰腫瘡癤,跌打紅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風草
  • 拉丁學名:Blumea megacephala (Randeria) Chang et Tseng
  • 別名:九里明、九里光、千里光、毛千里光、黃花地膽草、大頭艾納香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艾納香屬
  • :東風草
  • 分布區域: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中文學名:東風草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形態特徵

攀援狀草質藤本或基部木質,長1-3m或更長。莖圓柱形,多分枝,有明顯溝紋,具疏毛或後脫落,節間長6-12cm,小枝節間長2-4cm。下部和中部葉有2-5mm的柄;葉片卵形、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7-10cm,寬2.5-4cm,先端短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疏細齒或點狀齒,上面被疏毛或後脫落,有光澤,乾後常變淡黑色,下面無毛或多少被疏毛;中脈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突起,側脈5-7對。小枝上部的葉較小,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5cm,寬1-1.5cm,具短柄,邊緣有細齒。頭狀花序疏散,通常1-7個在腋生小枝頂端排成總狀或近傘房狀花序,再排成大型具葉的圓錐花序,花序柄長1-3cm;總苞半球形;總苞片5-6層,外層基部常彎曲,背面被密毛,中層先端稍尖,背面脊處被毛,有緣毛,內層長於最外層的3倍;花托平,密被白色長柔毛;花黃色,雌花多數,細管狀,檐部2-4齒裂;兩性花花冠管狀,被白色多細胞節毛,檐部5齒裂。瘦果圓柱形,有10條棱,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狀。花期8-12月。
東風草
東風草線稿圖

生長環境

生於林緣、灌叢、山坡、丘陵等處。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微辛,性涼。

功效

清熱明目,祛風止癢,解毒消腫。

主治

目赤腫痛,翳膜遮睛,風疹,疥瘡,皮膚瘙癢,癰腫瘡癤,跌打紅腫。

相關配伍

1、治風疹:毛千里光、夜交藤各9g,十大功勞葉12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皮膚瘙癢:毛千里光、松針、苦楝皮、三匹風各適量。水煎洗患處。(《萬縣中草藥》)
3、治疥瘡:毛千里光、五匹風、白地黃瓜各9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性狀鑑別

莖表面淺棕色,近無毛。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0cm,寬2.5-4cm,頂端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淺棕褐色,上面粗糙,無毛,下面被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具小齒,網脈極明顯,葉柄長2-5mm,被柔毛。有的殘留有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退翳明目。治癰腫瘡癤,濕疹皮炎,痔核,眼紅腫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